幼兒園家教征文:你說的話孩子都聽進去了嗎?
你說的話孩子都聽進去了嗎?朋友的微信里有這樣一句話:“孩子會犯什么大不了的錯誤呢,大人這樣的暴力,純粹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我慢慢的讀給小河聽,并跟他說,“這句話說的很對,看來我以后不能再兇你了,原來這叫以大欺小!”當時一笑而過。
晚上準備睡覺時,小河又開始滾來滾去,踢被子,爬出來,一刻也不得安生,我忍不住大喝一聲:“叫你老實睡覺聽到沒有!”小河的反應很快:“你不是說再也不兇我了嗎,你不是一個孝順的好媽媽!”原來我今天一整天說的話,只有晚上讀的那句話他聽進去了,并且記住了。而我提醒過多次的不能形容我是“孝順”的媽媽,他還是沒記住。
我突然意識到,人體在生理上有一整套的防御機制,比如在感冒時,即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人體也會通過發燒、打噴嚏等把病毒排出體外,那么在心理上呢,人體是不是在心理上也有類似的防御機制呢?“選擇性失憶”,自動記住那些對自已有益的,而過濾掉對自己無益的信息?
百度了一下“心理防御機制”,果然發現有一條理論印證了我的想法。這個理論叫“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證實偏見就是人腦中的過濾器,只留下你認為正確的,剩下的統統扔進垃圾桶。
為什么老板跟你說了100遍要努力工作你都記不住,但只說了一次加薪你就記住了?為什么你跟孩子說了100遍要改正某個錯誤他還是再犯,但承諾給他買玩具他一定記的牢牢的?原來都是證實偏見在作祟。你告訴他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否則眼睛會近視,但他依然每次都要經過提醒才會去乖乖關電視。這是因為他覺得只看30分鐘的電視對他來說“無益”,所以他總是記不住,也不會去關心。有的媽媽可能會說,打一頓就記住了。可是,打一頓的意義只在于,孩子知道如果再那樣的話就有可能挨打,并不代表他認同他的做法是錯誤的,他的小腦袋記住的只是保護自己不再挨打而已。
了解了證實偏見之后,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認識。經過一番認真思索,加上“心本”的一些提示,我向小河提出,我要跟他共同玩一個游戲,游戲的內容是我和他每天向對方約定六件事,完成五件或以上的話可以得一張笑臉貼紙,否則的話是哭臉。積夠25張笑臉,他可以兌換一件最想要的玩具,我可以被獎勵一件新衣服。每晚臨睡前,我們對當天的約定事務做總結,并約定好第二天的事務。
這個方法大大的調動了小河的積極性。除了玩具的吸引力之外,最主要是他可以名正言順的向我提要求,游戲不再是單方面的,他也掌握了一半的主動權。于是,每晚臨睡前的總結和數笑臉數量,憧憬一下離期待的玩具還有多遠,成了小河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這個方法的好處很多。首先很方便,一個簡單的小本子就能實現。其次內容靈活,每天六件事情,足以覆蓋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即時糾正。比如我們玩飛行棋時他非要贏,我晚上就跟他約定“玩棋時不許耍賴皮”,白天見到保安叔叔沒有問好,晚上就約定他“見到認識的叔叔要主動問好”。我想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就約定他“起床自己穿衣服”,想培養他的責任感,就約定“每天做三件家務”。再者操作簡單,每天晚上抽出10分鐘的時間就足夠了。
小河對我要求都與他自己息息相關,比如4點半準時來接、陪玩飛行棋、陪讀書等,有時是生活方面的,要求晚餐做某個他喜歡吃的菜。我對他的要求,則都集中在我希望他有所改變的方面,比如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服、做三件家務、9點準時上床、吃飯不能超30分鐘等等。每當他有懈怠時,我只要說一句“今天的笑臉怕是得不到了,離心愛的玩具又遠了一天啦”,他就能很快調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