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整合數學教育教學
幼兒園數學教育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邏輯推理、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活動以“游戲式”的教學精神為主軸,增強孩子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情境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操作經驗,建構完整的數理概念,讓孩子更喜歡數學并養成主動探索,追求知識的興趣和良好品質。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兒園數學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了其重要作用的發揮,具體表現在:
一、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不夠
幼兒園數學普遍存在內容淺、容量少的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遠遠不能滿足幼兒智能發展的需要。由于現代社會信息的增大,幼兒受多種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習《綱要》所規定的內容輕而易舉的事,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學習《綱要》以外的知識,例如:大班數學課本上只有簡單的5以內的組成分解,加減法、序數及簡單的形體內容。原來半年學完的課本,現在幼兒園只用幾個活動就學完了,而且全都能領會。再就是各年齡班存在著重復教學,如中班講了5以內的組成分解,到了大班還要學習5以內的組成分解。這種無深度的反復教學,不但激發不了幼兒的求知欲,反而阻礙了幼兒的思維發展。
二、教學目標單一
幼兒園教學教育中存在著教師只為傳授知識而傳授,幼兒只為學知識而學得現象教學的目標只是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如中班“排數卡”教學活動的目標是:1、練習1—10的數數;2、鞏固10以內數的知識。大班認數活動學習“6”的組成分解的活動目標是:1、認識“6”可以分成1和5 ,
2和4 ,3和3 ,4和2 ,5和1,從中不難看出,教師對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缺乏全面的認識,活動中僅以學習數學知識為唯一目標,而忽視了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興趣的培養等其它目標。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極強,在學習中他們往往以興趣為出發點,十分容易為新的刺激所吸引。這就要求給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須新穎、新鮮、豐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師對操作材料在教學中所起作用的認識不夠,加上怕麻煩等原因,教學中老是幾套操作材料反復使用,當教師給幼兒發材料時,幼兒就馬上產生出“還是這個”的抱怨。陳舊單調的操作材料,極易使幼兒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操作活動的效果。
四、教學方法單調
教師在考慮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時,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數學教育的直觀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如:幾支鉛筆,幾個蘋果的演示就講一節課,再是,忽視幼兒的學習規律,甚至過高估計幼兒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兒學習“5”的加減時,教師直接出示分合式,讓幼兒看著分合式列出算式,然后逐一指著算式讓幼兒創編應用題,大量的時間花在編應用題上。三是采取“灌輸式教學”即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兒的小腦子里灌死知識、死灌知識。造成幼兒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且整個活動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激發不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