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整合數學教育教學
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改革數學教育內容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擴大各年齡班的知識面,加深數學知識的難度。各個年齡斑要按統一部署,由淺入深地完成教學任務,避免重復無效教育。1、集合數:除《綱要》中規定的10以內的數字書寫、認讀、計數與取物外、應延伸到20以內,增加數群計數,目測數群數量層次認知等;2、相鄰數:在相鄰數的認知中應重視規律,方法的滲透教育,引申到對相鄰數本質的認知,延伸到100以內的相鄰數;3、單雙數:由10以內的單雙數順數、倒數認知擴大到100以內的順數、倒數及單雙數的認知,并會判斷多位數的單雙數,并應增設數列的認知(單序數列、雙序數列)4、組成分解:除學習10以內的加減運算、分解組成、創編應用題外,還應注重多項思維能力的訓練和遷移能力的培養。另外,從時空觀念、邏輯觀念等方面也應擴大知識面、增加難度、注重幼兒分析綜合推理的技能、數學語言的運用、表達的技能及多項思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
二、注重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
《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數學教育的四個方面的目標:1、教幼兒掌握一些初淺的數學知識,2、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3、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4、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通過數學教育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條理性、堅持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為幼兒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時,要把這些目標滲透到數學活動中,多從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幾方面考慮,既讓幼兒學到知識,又促進其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增強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師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特點,哪一年齡段的幼兒喜歡用什么樣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動該采用什么樣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多下功夫,巧選材料,為幼兒制作出適合其特點的操作材料。還要充分調動家長及幼兒的積極性,親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兒親自參與,他們對操作材料會倍感親切倍加喜歡,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改進教學方法
應將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變為“操作式教學”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從活動中體驗知識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知識結構與知識結果。在活動中可把美術作為輔導手段,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操作”獲取知識。如:在畫“日歷”“時鐘”中感知時間所具有的特性,促進幼兒的知識,特別是在空間教學中,美術更有著極具獨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動中感知體驗幾何體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紙活動中感知體驗圖形轉換,在涂色、粘、貼中感知形體分割和學習分份等,在數的組成、加減法運算的教學中也應與美術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一圖多式”“多式一圖”“一式多改”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育中還應注意幾種教學方法的交互使用,使幼兒從中體驗某一概念的內涵和運算規律,并要求幼兒講訴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從而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系統化,符號化并形成一定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