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開展幼兒成語教學
中國的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文庫的瑰寶。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深遠,讀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語故事則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引導幼兒接觸成語、熟悉成語,既能體驗到成語故事的樂趣又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還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幼兒的詞匯量,進而促進了語言思維的發展!毒V要》中也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也嘗試著在大班開展了一些有關成語的各類活動,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
一、創設氛圍,激發興趣
無論哪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而許多成語都來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傳奇,這些故事不僅情節生動而且寓意深刻。首先我們在教室里創設了“每周一讀”的環境:布置成語認讀卡片;成語故事圖片;相關的成語故事圖書,讓孩子活動在成語故事的環境中。其次,我們在成語的內容上,從兩個方面考慮進行選擇:第一,所選成語的故事較為簡單,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但又不失生動的情節、深刻的寓意,且容易理解,如:盲人摸象、對牛彈琴等。第二,所選成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我們一開始選擇的成語都是和幼兒喜歡的動物有關的,如:狐假虎威、亡羊補牢、井底之蛙、葉公好龍等。另外和幼兒的生活有聯系的也是我們所選擇的,如:拔苗助長、掩耳盜鈴等。讓幼兒聽過之后,會很快理解,并將故事復述出來。這同樣也提高了幼兒的表達能力。特別是成語故事較為簡單,對于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更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每天的“說成語”時間里,幼兒的興趣高昂,大家爭著來講成語、說故事,可見幼兒對學成語的興趣是多么的高。
粗略統計一下,經過一學期來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從對成語一無所知,到現在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成語,豐富了成語詞匯量。已掌握的近30個左右的成語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一鳴驚人、一鼓作氣、爭先恐后、先人后己、尊老愛幼、相親相愛等。
二、觀察討論,幫助理解
大班幼兒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為主,但抽象概括能力較小、中班幼兒有明顯提高。此時的幼兒,學習習慣逐漸養成,求知欲旺盛,所以我們選用與數字、學習有關的成語,如:百發百中、一清二白、一箭雙雕、熟能生巧、懸梁刺股、磨杵成針等。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單以文字出現的成語,肯定難以引發幼兒的關注。為了讓幼兒更能自發地去認識這些成語,我們將它們貼在“每周一讀”中,并配上了相應的拼音和畫面,以吸引幼兒的關注。大班幼兒在已有的拼音和識字基礎的幫助下,嘗試拼讀,當他們拼出了一個成語后,就會有想要了解這個成語的愿望。
接著,我們就在借助圖片這一直觀材料,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討論,從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如:在認識成語“狐假虎威”時,當他們看到了大森林里威風凜凜的老虎呆頭呆腦地跟在狐貍后面,而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神赳赳、氣昂昂地走在前面,一下子使幼兒明白了這個故事的道理,理解成語的深刻含義,接著再讓幼兒模仿動畫中的狐貍和老虎,演演、說說,更加深了對此成語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