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開展幼兒成語教學
討論也是幼兒理解成語的一種好辦法。對幼兒來說,個體理解總是有限的,討論恰恰是幼兒加深理解的良好途徑。如,成語“百發百中”從字意上很好理解,在老師的有意識的點撥、啟發下,幼兒在交流討論中認識到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知道了只有在勤學苦練、發奮努力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百發百中”。同時,孩子們還從已學過的成語中找出了相類似的成語,如:熟能生巧、鐵杵成針等,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含義。
三、借助繪畫,開拓思維
我們選擇的大部分成語都是一些關于動物的,故事性較強的,由一個畫面來反映故事內容的。除了運用觀察討論的方法進行理解外,我們還引導幼兒進行繪畫創作,借助畫面進行豐富的表達。既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又能充分反映出幼兒對成語故事的理解程度。例如:當幼兒認識了成語“守株待兔”后,他們會幾人合作,將相關的故事內容分解成幾個連續的畫面表現出來,并在其中添加了自己的想象:1.一農民迎著太陽在種地。2.旁邊樹林里有人在打獵,小動物四處逃竄。3.一只兔子奔跑到路旁撞在大樹墩兒上,口吐鮮血倒地而亡。4.農民興高采烈地拎著兔子回家烤兔肉吃。5.農民坐在大樹墩兒旁等兔子,土地荒蕪了。
幼兒不僅給故事配上了生動有趣的插圖和精美的封面,而且還裝訂成冊,成為一本值得觀賞的連環畫。同樣的作品還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自由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會結伴邊看自制的成語連環畫,邊說著有趣的成語故事。有時還會提出要在書中再增加一些畫面,以豐富內容。在自由的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
同時,在游戲區中,我們還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小道具,讓幼兒操作這些道具來講述、表演故事,他們形象的語言,準確、生動地再現成語故事情節,從而激發起他們的真實情感,沉浸在成語故事意境中,其樂無窮。
四、運用成語,分享快樂
我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說成語”時間,讓幼兒比一比,誰講的成語故事最多,誰就是成語故事大王。不僅要評選講故事成語大王,還要評選認讀成語大王。我把成語制作成卡片,比一比誰認讀的成語多,誰就是認讀成語大王了。看到有的同伴獲得了表揚,其他幼兒的興趣也更大了。
教師在不斷的教幼兒成語后,要讓所學的成語在生活中發生作用,那就需要做到及時的鞏固運用,這也叫成語活用。我們經常會借助其他活動,讓幼兒來用用成語。例如,在語言活動“慌慌張張的莎莎”中,孩子們就莎莎起床后的表現給予了一系列的成語評定:亂七八糟、糊里糊涂、慢慢吞吞、狼狽不堪等。
在教學中我不放過每一個教孩子的機會,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動作也會引發出一個成語,如我做一個講悄悄話的動作,可以讓幼兒用“竊竊私語”來形容。記得有一次一個小朋友過生日,我讓每位幼兒都說一個成語作為祝福送給小壽星,幼兒爭先恐后的說了很多,如:萬事如意,茁壯成長,歲歲平安,年年有余,一帆風順?6?1?6?1?6?1?6?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