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當(通用6篇)
叮叮當 篇1
叮叮當
活動目標:
1、 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 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活動準備:
1、 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2、 空鐵罐每人一個,石塊、沙子、米粒或者用黃豆、樹葉若干。
3、 小鈴一個。
活動過程:
一、探索活動,感知聲音。
1、 玩鐵罐。
師: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們班級里來了許多鐵罐娃娃,你們愿意和他們交朋友做游戲嗎?每人抱一個鐵罐娃娃和他一起玩一玩。
2、 教師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玩鐵罐。
二、交流討論,了解聲音。
1、 討論自己的探索過程。
師:剛才你是怎么和鐵罐娃娃玩的?(有的單手搖、有的雙手晃動、有的放在桌上、地上滾動、還有的用腳踢……)
2、 了解聲音。
師:你在玩鐵罐的時候,發出了什么?或者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 聽辯聲音。
⑴老師選出分別裝著石塊、沙子、米粒的鐵罐。
師:在搖動時,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不一樣)
⑵老師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辯。
師:他發出了什么樣的聲音?引導幼兒用哐啷哐啷來描述石塊發出的聲音,用滴瀝滴瀝描述米粒發出的聲音,用沙啦沙啦描述沙子發出的聲音同時依次讓幼兒猜猜看鐵罐里裝的是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
⑶教師小結。
師:原來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⑷搖動裝著樹葉的鐵罐。
師:你聽到了什么?(什么都沒有聽到)鐵罐了有么有東西?(沒有)教師打開鐵罐,出示樹葉,鐵罐里裝的什么?那為什么剛才你什么都沒有聽到呢?
⑸教師小結。
師:有的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三、知道耳朵能聽聲音。
師:你們用什么來聽聲音的?(耳朵)老師搖動裝沙子的鐵罐,請幼兒捂上耳朵聽一聽。師:沙啦沙啦的聲音聽得清楚嗎?(不清楚)
四、游戲:誰的耳朵靈。
⑴師:森林里的??小動物要開音樂會,想請我們班耳朵最最靈的小朋友參加,你們想不想去?(想)
??小動物:小朋友,請你們戴好頭飾,蒙住眼睛,豎起小耳朵。
⑵老師幫助小朋友戴好頭飾。
師:我們可以學哪個小動物走路?(小貓)怎么樣走?(輕輕地)為什么要輕輕地走路?(腳步聲音太響了,我們的耳朵會聽不到小鈴的聲音,會走錯路的)
⑶教師小結,引導幼兒要保護耳朵。
師:聲音太響,我們的耳朵會不靈的,那能不能大聲的說話?(不能)⑷準備出發。幼兒仔細的聽,輕輕地聽著小鈴的聲音到森林里。
叮叮當 篇2
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等)。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么聲音?是怎么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并根據聲響找出與罐子內相同的物品,然后檢驗是否正確。
——小結: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3.游戲:誰的耳朵靈。
——幼兒集中到活動室中間,用頭飾遮住眼睛,由教師或一能力強的幼兒在全體幼兒的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敲響某一樂器,請全體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4.討論怎樣保護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護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建議
1.活動后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游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游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叮叮當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 、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教學實驗材料:有蓋的罐子若干 、黃豆 報紙 米粒 碗 勺 等 2、 實驗記錄:記錄單、繪畫方式記錄 3、 時間安排:20——30分鐘 活動過程 1 、教師出示裝有東西的罐子,搖一搖。 t、咦,怎么回事?猜猜這個罐子怎么會發出聲音? c、有東西。 t、有什么東西呢? 2 幼兒猜想,大膽表述 3、介紹制作材料:黃豆、報紙、米粒 t、選擇一種材料裝入罐子,蓋上蓋子,聽聽是什么聲音?要求裝時小心,不把材料灑出來。 4、交流記錄: t、你用什么材料裝進去,發出什么聲音? 5、游戲:我們一起搖一搖。 請幼兒搖動罐子,聽聽聲音一樣嗎?為什么? 幼兒了解裝的東西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6、幼兒再次操作,再次記錄, 做個和第一次不一樣的罐子,裝不一樣的材料。 再次提醒幼兒操作時不把材料灑出來。 7、活動交流: 展示幼兒記錄,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叮叮當 篇4
一、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擴好耳朵。
二、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三、活動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么聲音?是怎么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并根據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3、討論怎樣保擴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擴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四、活動建議
1、活動后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游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游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延伸活動:
1、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脫衣服、脫鞋等。
2、體育游戲:滾大球。準備各種大球1軟性材料制成,直徑為100厘米)。玩法:①雙手推滾大球,邊推邊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滾動時,幼兒快跑,追上后繼續滾。③兩名幼兒距離2米左右,相對推滾大球。④幼兒推滾大球比賽。朝同一方向,同時推滾。
3、游戲:撓癢癢。準備小草、羽毛等輕柔物品。玩法:①幼兒自選一種物品在脖子、臉、手臂等部位輕輕拂過,說說自己的感覺。②在空地上(最好鋪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撓癢癢,感受肌膚接觸的樂趣。
4、建筑游戲。提供插塑積木若干,引導幼兒拼搭成花、房子、槍等各種形象,互相介紹、展示。
5、美術活動:美麗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知清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征。
7、欣賞故事《六個朋友回家》,參見附錄。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還有小手、小腳是六個好朋友,雖然它們各自的本領都很大,但離開了誰都會覺得非常不便。
叮叮當 篇5
《鐘聲叮叮當》是一首曲調短小精悍,旋律、優美的兒童歌曲。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鐘聲叮叮當》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鐘聲叮叮當》教案教學目標:
1、能從以鐘聲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和體驗中外不同風格的美妙的“鐘聲”音樂,喚起學生心底的遐想,使之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增強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能用準確的節奏、正確的換氣和和諧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鐘聲叮叮當》,表現美妙的“鐘聲”音樂。
3、在聆聽樂曲的過程中能對音樂的主題曲調留有印象,并能根據個人的認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作出相應的反應。
教學重點難點:感受和表現“鐘聲”音樂。和諧準確的演唱二聲部。
一、情境導入,引入課題。
猜一猜,你們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呢?(鐘聲)
1、 課件播放鐘聲(當) 師:今天老師帶了各種各樣的鐘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2、 課件出示鐘聲圖片及播放各種鐘聲。師:誰能來唱唱你聽到的鐘聲呢?
3、 請學生模仿鐘聲(提示學生模仿大鐘、小鐘等聲音)
二、基礎訓練
同學們唱的都很不錯,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特別適合大鐘演唱的旋律,你們能唱一唱嗎?
1=D 6/8 1· 1· ︱1· 1· ︱1· 1· ︱5· 5· ︱5· 5· ︱ 5· 5· ︱5· 5· ︱1 0 0‖5· 5· ︱1· ‖ 1、 師彈琴,生唱旋律
2、 師指著曲譜,生試唱。
3、 學生用身體模仿鐘聲。
真不錯,剛才我看到同學們唱的時候身體不由自主的動起來了,那我們能不能用身體來做一做聽到的聲音呢?
4、 用碰鈴模仿小鐘的聲音。
你們模仿的真可愛,老師這里又有一個小鐘,它唱的聲音跟你們唱的都不一樣,你們來聽聽。
(1)用碰鈴打節奏(帶領學生唱出叮叮)。
(2)請學生嘗試,指名生上臺敲碰鈴,師帶領其他學生拍節奏。
5、 大鐘、小鐘合奏。
(1) 分組練習
同學們敲小鐘敲得怎么樣,大鐘說我也想來試一試,我想和小鐘一起唱,那我們來做一做大鐘和小鐘一起唱好不好啊,請1、2兩組的同學當小鐘,小鐘用什么聲好?(叮、叮、叮)就用這個,我們來試試看,老師當敲鐘的人(師用手擺拍)。
請3、4組同學當大鐘,大鐘用什么聲音好?(當、當、當)那我們也來試試。
(2)倆鐘合奏
真不錯,準備好了,敲鐘的人敲到哪里,哪邊就做出歌聲好嗎?我來測測你們的反應能力
師:同學們都很厲害,那老師又要變化了。
(3)課件出示節奏。
6/8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Ⅹ Ⅹ︳Ⅹ·‖
6/8 0 0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大鐘 、小鐘一起合作的節奏,我們一起來把它唱一遍好嗎?
a、生一起用“叮”唱第一條節奏。
b、請個別生和1、2組來唱唱第一條節奏
c、練習第二條節提示:前面有休止符要先停3拍,老師指著節奏譜幫助學生
(4)雙聲部合作:
6/8小鐘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Ⅹ︳Ⅹ ⅩⅩ Ⅹ︳Ⅹ·‖ 大鐘 0 0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Ⅹ·‖
請1、2兩組的同學當小鐘,3、4兩組的同學當大鐘,注意了,小鐘先敲,大鐘停3拍再跟上。
三、新歌教學
1、大鐘和小鐘是一對好朋友,它們經常在一起歌唱,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它們唱了什么?
2、 聆聽:《鐘聲叮叮當》,注意歌曲演唱順序(師指著歌譜提示)
(1)師講解演唱順序
(2)設問:你們覺得小鐘是用怎樣的心情來演唱的?(歡快的)那我們一起來做做歡快的小鐘吧。
3、學唱曲譜
(1)、 隨琴學唱第一聲部。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唱好一遍后問)提示:剛才前面的節奏就是和這首歌一樣的。
(2)、 再次隨琴唱第一聲部。
4、學唱歌詞
(1)師彈琴,生帶詞唱第一聲部
(2)唱第二聲部。唱好了小鐘,我們一起再來唱唱大鐘好嗎?
5、整體歌唱歌曲
(1)師生合作。師:大鐘、小鐘都唱了,那我們讓它們一起唱出來好不好啊?老師比你們大,老師當大鐘,你們當小鐘好不好?老師不彈琴。我給你們第一個音,也給自己第一個音,我們像個合唱隊一樣來唱一唱。
(2)隨伴奏帶唱。師:似乎我一個人當大鐘的力量單薄了點,我請一些同學來幫我,誰愿意來?
(3)整體練唱
a、師指揮,生輕唱(多次練習)學唱合唱歌曲的時候,你們唱自己的聲部時,耳朵要注意聽對方的聲部,我覺得低聲部的同學們就沒有聽高聲部的節奏,所以出現的位置不對了,慢了,低聲部第一要看指揮的拍子,第二要聽高聲部的聲音,好嗎?我們再來一次 b、再次練唱
6、歌曲處理。
(1)說明6∕8拍強弱的規律。
(2)重音記號。
7、再次隨琴唱整體歌曲
四、課堂小結
謝謝大家今天帶來這么美妙的鐘聲,現在我們大家都是一個個小鐘,你是什么樣的小鐘,請你模仿著出教室,看哪個小鐘最可愛。
《鐘聲叮叮當》反思這是一節課以“鐘聲”為題材的音樂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突出體現了培養音樂興趣——聆聽享受體驗——實踐探究表現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也有所創新。淺談個人的幾點思路。
一 在一課時內涉及四首曲目的教學內容,稍感內容太多。
二 由于我重于對本課內容的整合,因此對以“鐘聲”為主題的四首音樂作品(樂曲和歌曲)的各自內涵能揭示和表現過程還顯不足。
三 注重模仿、積累音樂體驗。
模仿、逐步積累音樂體驗,突出了音樂教學的學科特點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和有效途徑之一。該課在“和聲音程”的教學中,我彈奏電子琴分別以低音鐘琴,持續音色演奏《鐘聲叮叮當》數次。引導學生做聲部律動合作即興反應中用思維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貫注于有表現音響。
針對這節課我深惑,新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遇。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在實踐中進反思,改進。不斷完善自我。
叮叮當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擴好耳朵。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若干,內裝米粒、黃豆、紙團)。
2、空鐵罐若干,黃豆、米粒、報紙若干。
3、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1、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么聲音?是怎么聽到的?
2、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是否一樣。
——分別將黃豆、米粒、報紙裝入空罐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并根據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來源的方向。
——小結: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
3、討論怎樣保擴耳朵。
——沒有耳朵會怎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怎樣保擴耳朵? (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動建議
1、活動后可帶幼兒到產外散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2、除了游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地上進行聽辨音源的游戲。方法: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小鈴,幼兒根據聲音的來源朝相對應的方向前進。
延伸活動:
1、鼓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脫衣服、脫鞋等。
2、體育游戲:滾大球。準備各種大球1軟性材料制成,直徑為100厘米)。玩法:①雙手推滾大球,邊推邊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滾動時,幼兒快跑,追上后繼續滾。③兩名幼兒距離2米左右,相對推滾大球。④幼兒推滾大球比賽。朝同一方向,同時推滾。
3、游戲:撓癢癢。準備小草、羽毛等輕柔物品。玩法:①幼兒自選一種物品在脖子、臉、手臂等部位輕輕拂過,說說自己的感覺。②在空地上(最好鋪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撓癢癢,感受肌膚接觸的樂趣。
4、建筑游戲。提供插塑積木若干,引導幼兒拼搭成花、房子、槍等各種形象,互相介紹、展示。
5、美術活動:美麗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知清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征。
7、欣賞故事《六個朋友回家》,參見附錄。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還有小手、小腳是六個好朋友,雖然它們各自的本領都很大,但離開了誰都會覺得非常不便。
附錄
故事:六個朋友回家
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還有小手和小腳,他們是六個好朋友,誰也離不了誰。
有一天,他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天黑了下來,眼睛看不清路,在樹林里繞來繞去,怎么也出不去。眼睛急得流出了淚水。
嘴巴說:“沒關系,我們家有花園,鼻子能聞到花香,他可以領大家回去。”鼻子使勁聞了聞,領著大家往有香味的家走去。
可是,刮起了風,鼻子聞不到花園的香味了。
嘴巴說:“沒關系,我們家門前有小河,耳朵可以領大家回去。”耳朵
仔細聽,聽到了小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他領著大家往家走去。
走啊,走啊,小腳沒了力氣。小手摘了許多果子給嘴巴吃。嘴巴吃了東西,小腳又有了力氣,就很快地走起來。
走到小河邊,月亮升起來了。眼睛一瞧,看見了小橋。小腳穩穩當當地走過橋,穿過花園,走進了家門。
六個朋友回到家,都很高興。他們知道,大家是六個好朋友,誰也離不了誰。他們天天快樂地在一起。
來源:幼兒園建構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