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活動——吃火鍋
在區域活動內投放,并開展美術活動“吃火鍋”,利用各種材料和替代物豐富火鍋內的食物。
活動亮點:
幼兒對活動的熱情、主動的參與;在活動中勇于表現,大膽的表達;由此可見本次活動是較為成功的。
l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注重活動是在幼兒的已有經驗上的建立,真正體現“尊重幼兒”“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因為“吃火鍋”的內容是小班寶寶所熟悉的,又因為與實際生活的的緊密聯系——冬天到了,在家里經常會吃火鍋。因此在活動中,孩子們會爭先恐后的說,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這種積極調用自己已有教研的過程,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體現,與二期課改精神所要賦予我們的。
l活動是教師為幼兒學習、發展搭建的平臺,幼兒才是活動中的主體?v觀整個活動,孩子們在其中有許多的亮點之處是老師在預設活動中沒有想到的。這并不是說老師的預設活動沒有價值,相反的,如果一次活動,孩子的所有反應、行為與老師的預設相一致,那么孩子的“創新”又如何得以體現?如文靜這個“媽媽”在游戲后會說“我把喜歡吃的雞腿給寶寶天淇吃”,這樣的語言表達不僅是對故事內容的仿編,也是孩子積極思維的呈現,同時這種“及他”的情感更是作為小班寶寶難能可貴的精神體現。
由此思考:教學活動不在于老師教給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在老師預設的活動中;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互動,在集體的交流、展現中,將個人的經驗化為集體的經驗;在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與環境的互動中每個幼兒有所獲得,有所發展。
不足:
作為一個引導者,老師將關注更多的放在目標的達成上,因此在活動中未能更好的根據幼兒的現實表現,將更多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有機融合。如在游戲時,發現孩子用手抓起“鍋”內的食物時,老師只是用情景性語言對這名幼兒進行引導,導致在觀察中發現其實這是個比較共性的問題,但也沒有及時的在集體中交流,失去一次很好的與生活經驗相整合的教育時機。
思考:
“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二期課改的精髓,于我,在思想上有了這樣的認識,但如何將這種意識轉換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實踐,還需要我在今后的各種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