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我是魔術師
設計意圖:魔術表演充滿神秘與玄機,對于好奇心強烈的大班幼兒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鼓勵孩子通過思考,全面培養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和意識是科學教育的目的。首先用談話導入幫助幼兒回憶以往看過的魔術,鞏固魔術概念。活動中通過兩個魔術表演。教法上采用了演示法、講解法。示范魔術表演過程。幼兒通過操作法、比較法、討論法得出魔術秘密,體驗通過動腦得到結論的快樂。結尾部分出示問題,給幼兒留下懸念,鼓勵幼兒課后探究。整個課程設計充滿神秘感,讓幼兒在問題中自己尋求答案
活動目標:
1. 了解紙的更多玩法,體驗魔術帶給我們的快樂。
2. 通過看魔術表演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3. 通過幼兒親身嘗試發展其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 卡紙一張,指環一個(教師)
2. 指環兩個,彩紙一張,剪刀一把(幼兒人手一份)
3. 膠水
4. 紙
重點:幼兒了解魔術,勇于動腦探究魔術奧秘。
難點:通過觀察找出魔術奧秘并嘗試表演。
活動內容:
一、談話導入(通過談話幫助幼兒回憶以往看過的魔術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的上課情緒。)
師:小朋友,你們看過魔術嗎?知道魔術是誰表演的嗎?你們都看過什么樣的魔術?
幼:魔術師表演的
師小結:魔術是由魔術師動腦研究設計出來,并且經過長時間練習才表演給觀眾看的。魔術十分神奇,大家都喜歡看,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神奇的魔術。二:示范兔子耳朵會動的魔術
1) 示范:
師: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那的是什么?
幼:折紙。
師:平常我們會用折紙來折好多好玩的。現在老師要把這張紙撕成一只小兔子,我們要把兔子耳朵撕的一樣長,一支耳朵長一只耳朵短可不好看。兔子耳朵撕出來了,現在把多余的部分撕掉。你們信不信老師能讓兔子耳朵動起來?(師故作神秘狀,從空中找一根線,從兔子耳朵的一頭穿過另一頭,后拉線。另一手大拇指按在撕紙折疊向下的部分,拽動兔子耳朵,先動一只后動另一只最后兩只一起動)
師:兔子耳朵怎樣了?
幼:彎了。
師:神奇嗎?你能說說兔子耳朵為什么會彎下去嗎?
幼:有一條隱形的線牽著動······
師:小朋友動腦筋回答了這么多答案,你們是不是也想做一個耳朵會動的兔子呢?現在你們的座位下面也有一張折紙。找一張你喜歡的顏色,做一只耳朵會動的兔子吧!(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試試看,看看你的兔子耳朵會動嗎?為什么不會動啊?
幼:我制作的兔子和老師的不一樣。
{反思:幼兒動手制作兔子后,突然發現自己制作的兔子耳朵并不會動,這時候,老師在與幼兒共同討論兔子耳朵不動的原因和示范幫助幼兒發現兔子耳朵會動的時候,少數幼兒仍手里拿著自己撕好的兔子發福的實驗,注意力沒有轉移到老師此時發出指令性語言“小朋友,請看老師這里”“請將你手里的兔子放到磨盒里”“看!秘密在這里”。分析:當幼兒還沉浸在上一環節時,表示此環節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兒都在動腦筋想辦法,仍然沉浸在問題當中,此時老師的指令語言不好,課堂秩序控制處理不夠得當,轉移幼兒注意力,應該用比幼兒手中更能吸引其注意力的話題,及時進入下一環節,而指令性語言雖也能達到目的,但幼兒園基礎教育中,應本著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原則,這應體現在幼兒一日活動的任何環節。授課當中,我們應理解幼兒的任何反映。此環節老師如果用“兔子耳朵會動,機關在這里”“現在是揭秘的時刻”相信課堂整體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