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術:小狐貍的生日派對
活動后反思,我發現活動的問題在于自己。我希望幼兒能夠自由創作,甚至用物質獎勵
的形式鼓勵幼兒創新,但實際上在整個活動中我一直在幼兒的前面“牽著他們走”,在我的
“主導—f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其實很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調整了活動方案,變活動中的“教師在前,幼兒在后”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經過調整后的第二次活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顯得到了提升,自由想象的空間也更大。
以下通過表格對比的形式,對兩次活動中我的調整進行簡單介紹。
調整一:從事先準備到現場示范
活動一
環節:教師提問——幼兒猜動物——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動物圖片。
1、師:有著長長的耳朵的是誰?頭上有“王”字、身上有花紋的是誰呢?有著尖尖耳朵、遠遠鼻子的是誰呢?尖耳朵大尾巴,大樹上安家的是誰?
2、幼兒根據教師的提箱,說出相應的動物名字。
3、教師出示幼兒說的動物的圖片(教師事先畫好的)。
活動二
環節:一位幼兒說動物特征——大家猜動物名稱——教師當場畫出該動物。
1、師:說說這位新朋友長得什么樣,先別說出它的名字,我們一起來猜。
2、幼兒開始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動物的特征,如有長長的耳朵,紅眼睛;有一個圓圓的殼,還有四條腿;長著長長的脖子,身上還有方塊花紋等。
3、幼兒每猜出一個動物,教師立刻在黑板上畫出該動物。
在這次調整中,我放棄了事先準備好的動物圖片,以及“教師說,幼兒猜”的方法,而是改為幼兒先說——大家一起猜——教師同步畫的方式。這樣一個轉變,給予幼兒充分的表達空間,他們能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想象、描述。
更重要的是,當幼兒看到教師是按照他們的描述當場作畫,而不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圖
片,他們的思維不再受到限制,反而會受到教師自由作畫的鼓舞,也想試一試“我想到什么,
就畫什么”。從幼兒的作品中我看到,與第一次活動不同,他們筆下的動物不僅僅有正面直立的造型,還有四腳著地的小豬、天上飛的小鳥……很多幼兒畫的都和教師當場畫的不一樣,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在最后的分享交流中,幼兒的表達也更自如。
所謂“教師在后”,并不是說教師可以無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準備工作。首先,教師必須掌握很多動物圖像的畫法,才能做到幼兒說什么我就畫什么;其次必須動作迅速地
將圖像呈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看到老師輕松作畫而不致模仿;最后還要在瞬間確定每個動
物的大小和在畫面上的位置。這些對教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調整二:從獎勵愛心到自主“貼愛心”
活動一
環節:幼兒完成作品后,教師引導幼兒
說說想出哪些快樂的主意——給想出快樂主意或找到新朋發的幼兒貼上愛心貼紙。
1.在幼兒完成作品以后,教師請幼兒思
考“小狐貍今天帶來了哪些快樂的主意?”
或觀察“小狐貍找到了哪些新朋友”?
2.為想到快樂的主意或畫面上有新朋友的幼兒送上愛心貼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