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案例:吹泡泡
師:看看我的嘴巴(老師示范口型),你們知道我在說什么嗎?
幼兒齊:知道,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
幼兒五:看老師的嘴就知道怎么念詩歌了。
師:對,口型也可以提示我們。
(四)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
引導語:你發現我們的身邊什么也會吹泡泡,它吹出的泡泡又是什么?
1、幼兒討論
2、幼兒邊創編邊用圖示記錄。
3、請個別幼兒到集體前講述。
實錄:幼兒一:雨滴是烏云吹出的泡泡。幼兒:我發現。
幼兒二:樹葉是大樹吹出的泡泡。我發現乒乓球是乒乓板吹出的泡泡。
幼兒三:音樂是錄音機吹出的泡泡。我發現。
幼兒四:衣服是抽屜吹出的泡泡。我發現
評析:幼兒的想象十分豐富,基本上能選擇有相互關系的兩個事物進行創編,很自然地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編出的詩句很有童趣。但后來聽課老師向我提議:在幼兒選擇的兩個事物中必須有一樣是圓圓的,詩歌中的露珠、蘋果、葡萄都是類似于泡泡的形狀,連空中的星星遠看也是這樣的,這樣才更加貼切,更符合詩歌的意境。我覺得有道理,就采納了這個建議,在延伸活動中,幼兒創編出的詩句更好了:皮球是氣筒吹出的泡泡。西瓜是藤兒吹出的泡泡。汽球是小朋友吹出的泡泡。地球是宇宙吹出的泡泡……
附詩歌及圖片:吹泡泡
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
蘋果是花兒吹出的泡泡,葡萄是滕兒吹出的泡泡,
吹呀吹,吹泡泡,我吹得泡泡是一首首歌謠,
吹呀吹,吹泡泡,我吹得泡泡是一串串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