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小土坑》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語言是人類交際和拓展生活的工具,是啟迪智慧和靈敏思維的法寶和武器,語言能力是人類智能結構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是未來許多能力得以發展,成熟的先決條件,尤其是語言能力與人的思維能力有著最直接和一致的發展關系。因此,語言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語言不僅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手段,也是需要學習的對象。語言使幼兒實現了與他人的溝通。優美的語言,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美化幼兒的心靈,發展幼兒的智力。
《小土坑》講的是關于小動物的故事,而中班的孩子對小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這個故事幼兒很喜歡聽。而且不僅幼兒喜歡聽,里面還隱含了社會和科學兩方面的內容,有很好的教育價值。故事里的小動物們互相幫助,體現的是友愛互助的美好情操,屬于社會領域的內容;小動物在小土坑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是鏡面成像的原理,屬于科學領域的內容,體現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綜合性。
二、說目標
根據故事內容及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第一是情感目標,通過故事表演感受同伴間友愛互助的情感。這是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
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地促進教學活動朝產生最大成效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幼兒的內部需求,制定難易程度適中的目標,找到“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最近發展區,只有這樣才能使他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激發幼兒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持久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能力目標是:通過提出疑惑——觀察分析——解決疑惑,讓幼兒了解水面成像的有趣現象。這也是我的教學難點。
第三是知識目標:通過觀看故事表演,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學說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三、說方法
本次活動我主要采用了情境表演法、觀察比較法。
1、情境表演法
通過環境創設,觀看大班幼兒的故事表演,給幼兒以視聽結合的感受,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既增強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又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最后,進行故事表演,讓幼兒通過角色的扮演感受到同伴間的友愛互助,達到我的情感目標。
2、觀察比較法
首先我請幼兒比較下雨和晴天兩張圖片,觀察小土坑的不同變化;其次,我請幼兒觀察兩組臉盆,一組臉盆裝滿水,一組臉盆沒有水,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發現水面成像的現象,來完成我的能力目標,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以設疑——思考——觀察比較——解疑為活動的主線。
第一部分:觀看表演,提出疑惑。
通過觀看大班幼兒的表演導入。在大班幼兒表演、教師講述旁白時,我配上輕音樂,渲染活動氣氛。表演結束后直接提出疑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在幼兒的心中設疑,激起幼兒想繼續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傾聽故事,思考疑問。
教師邊出示圖片邊講故事,讓幼兒邊聽,邊看,邊想,理解故事內容,思考疑問。而后教師提問,把幼兒的思索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觀察比較,解決疑惑。
通過對下雨圖片和晴天圖片,裝滿水的臉盆和沒有水的臉盆的兩次觀察比較,理解水面成像的現象。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探究——討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