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花的電話》教案(通用3篇)
《喇叭花的電話》教案 篇1
中班語言:喇叭花電話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打電話是交朋友的一種好辦法。
2.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豐富詞匯:又大又圓、彎彎曲曲。
3.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感受和朋友交流快樂。
活動準備:
PPT、背景音樂 。
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打電話帶來的快樂。
活動難點:
樂于用打電話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活動過程:
1.播放課件,導入故事:
(1)教師:“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
(2)教師:“樹上會住著誰?樹底下住著誰?”
(3)教師:“聽聽看,是誰住在大樹上?(小鳥)有幾只小鳥?再看看樹下住著的朋友是誰?(小老鼠)小鳥和小老鼠是好朋友,它們想在一起玩,可是,鳥窩里的小鳥羽毛還沒有長好,不會飛;小老鼠沒有翅膀,也不會爬樹,怎么辦呢?”
2.逐步學習,理解故事。
(1)講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種讓小鳥與小老鼠交流的辦法。
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能讓小鳥和小老鼠一起玩?(誰還有不同的辦法?)”幼兒發言……(是個好主意;這個辦法不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辦法)它們到底會用什么辦法在一起玩呢?我們來聽聽故事吧!“
(2)豐富詞語:又大又圓,并請幼兒說一說有什么東西是又大又圓的?
教師:“故事里的喇叭花是什么樣的?(又大又圓)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又大又圓的?(西瓜、球、輪胎、太陽、氣球)
(3)豐富詞語:彎彎曲曲,并請幼兒說一說彎彎曲曲的藤像什么?
教師:“喇叭花的藤蔓是怎樣纏在樹上的?(彎彎曲曲的)這些彎彎曲曲的藤蔓像什么?”“你們家有電話嗎?電話機上的電話線是什么樣的?”
(4)欣賞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① 提問:“小老鼠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②學習小老鼠和小鳥的對話。
(5)玩“詞語接龍的打電話“游戲。
教師:“我們再來玩一個更有意思的打電話游戲!怎么玩呢?我來說一個詞,比如說:天空,你們就用最后一個字來組一個詞,空什么?”
3.完整欣賞,提升故事:
(1)教師:“你喜歡故事中的誰?說說你的理由。”
(2)教師:“有人喜歡故事中的喇叭花電話嗎?”。
(3)教師:“你們打過電話嗎?都跟誰打過電話?是因為什么事打電話的?”
(4)教師小結:生活中,有了電話真方便!
附:教學故事
喇叭花電話
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三只可愛的小鳥,樹下住著它們的好朋友,一只小老鼠。
小鳥想找小老鼠玩,可是,它們的羽毛還沒有長好,不會飛;小老鼠也想找小鳥玩,可是,它沒有翅膀,也不會爬樹。
聰明的小老鼠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它在樹下種了一棵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爬到了小鳥家。喇叭花長呀長,開出了一朵朵又大又圓的喇叭花。小老鼠心里想:這又圓又大的喇叭花多象電話機呀!這彎彎曲曲的藤蔓不就是電話機的線嗎!有了電話機,我就可以給小鳥打電話了。
于是,小老鼠對著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小鳥在樹上回答說:“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鳥。”小老鼠說:“媽媽不在家,我好孤單,你能為我唱首歌嗎?”于是小鳥就“嘰嘰喳喳” 的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連著兩個家,一頭是小鳥,一頭是小老鼠,它們天天說著悄悄話。
《喇叭花的電話》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學習和掌握文中主要對話,豐富詞匯“又圓又大。
2、通過閱讀幼兒用書、相互討論和表演活動,感知、理解并表達作品的內容
3、感受相互關愛、相互友好的積極情感。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投影
活動重點:了解故事情節,學習和掌握文中主要對話,豐富詞匯“又圓又大。
活動難點:通過閱讀幼兒用書、相互討論和表演活動,感知、理解并表達作品的內容。
活動過程:
1、看投影,和教師一起看幼兒用書《喇叭花電話》教師引導幼兒分別認識小鳥和小田鼠,了解故事中的角色。教師:這是誰呀?教師:小鳥和小田鼠是好朋友,他們很想在一起玩,能行嗎?
2、教師邊翻閱幼兒用書邊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當講到“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三只很小很小的小鳥……”時,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一下“很高”和“很小”。講到“喇叭花爬呀爬,爬到了小鳥家。喇叭花開了,又圓又大,變成了……”時,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又圓又大”并學說詞匯“又圓又大、”教師:喇叭花會變成什么呢?(讓幼兒猜測一下)
3、教師和幼兒一起學習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教師:小田鼠在樹下怎么說?
教師:小鳥們在樹上是怎么回答的?
教師:小鳥們為小田鼠唱了什么歌?
教師:小田鼠為小鳥說了什么歌謠?
教師:小田鼠和小鳥打電話,他們互相還會說什么?
教師:小鳥們還會為小田鼠唱什么歌?
教師:小田鼠還會為小鳥說什么歌謠?
4、教師帶領幼兒邊講故事邊表演。幼兒分別扮演小鳥和小田鼠講述故事。
《喇叭花的電話》教案 篇3
設計的背景與意圖:
在新〈綱要〉中明確提出: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讓幼兒想說、敢說、愿意說。
而經過小班一學年的適應與學習,到了中班,老師與幼兒一起進入了一個溝通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作為老師,我們始終努力為孩子們創設一種寬松、自由的表達空間,嘗試利用多種方法讓幼兒學會傾聽他人說話,提高幼兒自信表達的能力,掌握交往的基本技能。
而故事〈喇叭花的電話〉中,一朵小小的喇叭花,竟然能把樹上樹下的兩個不能在一起玩的朋友聯系起來,這是多么神奇的喇叭花電話呀!這個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充滿了童真童趣與奇妙的想象,形象鮮明而突出。針對我班幼兒傾聽能力薄弱、插話現象較為嚴重、不能用完整地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特點,我們相信:對于愛聽故事的我班幼兒來說這個故事一定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確定目標與過程設計:
根據我班幼兒思維活躍、愛說愛動、傾聽能力薄弱的實際情況,我們把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通過課件理解故事內容,體會童話故事優美的意境。
2、 在認真傾聽他人說話的基礎上,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3、 通過表演的形式,感受同伴間相互交流的快樂。
本次活動為了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利用課件采用“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讓幼兒在觀察、傾聽——理解、講述——再傾聽、再講述中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意境;另外,我們還通過設置故事場景,讓幼兒融入故事角色進行表演,幫助幼兒掌握并拓展故事中的對話,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與他人交往的愿望。
中班語言與社會:喇叭花的電話
活動目標:
1、通過課件理解故事內容,體會童話故事優美和意境。
2、在認真傾聽他人說話的基礎上,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述自己的想法。
3、通過表演的形式,感受同伴間相互交流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根據故事內容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2、自制喇叭花電話若干。
3、故事場景(大樹、小鳥與小田鼠圖片與頭飾)。
4、已學習歌曲《打電話》,《打電話》音樂。
活動過程:
一、 以圖片引出故事,通過幼兒觀看課件體會童話故事優美的意境。
1、教師:瞧,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幾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是什么?
教師分別出示大樹、小鳥、小田鼠圖片幼兒講述。(有幾只小鳥?有幾只小田鼠?)
2、教師:今天老師就請小朋友來看一個關于大樹、小鳥、和小田鼠的故事。(配班老師放故事課件前半部分)
喇叭花電話
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三只很小很小的小鳥,樹下住著三只很小很小的小田鼠。
小鳥很想去找小田鼠玩,可是,它們還沒有長好羽毛,不會飛。小田鼠想找小鳥玩,可是它們又不會爬樹。
3、老師:小鳥想找小田鼠玩,可是他們不會飛,小田鼠想找小鳥玩,可他們不會爬樹,小鳥和小田鼠沒有辦法成為好朋友,誰來說一說,他們的心情會怎樣?(幼兒:難過、傷心……)
二、理解故事內容,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述自己的想法。
1、繼續提問:這可怎么辦呢?誰愿意幫小鳥和小田鼠想出好辦法讓它們成為好朋友?(幼兒回答:梯子、繩子、請猴子幫忙、長頸鹿、大象等)(大約3分鐘)
2、教師:你們為小鳥和小田鼠想了這么多的好辦法,讓我們來看一看小田鼠想了一個什么好辦法吧。(幼兒觀看課件后半部分)
一只小老鼠在樹下種了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了小鳥家。喇叭花開了,又圓又大,變成了小電話。小田鼠在樹下問:“喂,是小鳥家嗎?”
小鳥信在樹上答:“喂,是小田鼠家嗎?”
小鳥們為小田鼠唱歌:“嘀嗒、嘀嗒,嘀嘀嗒。”
小田鼠為小鳥們念兒歌:“大尾巴長,大尾巴大……”
一棵喇叭花,連著兩個家,小鳥和田鼠,天天說著悄悄話。
3、提問:小田鼠想了什么好辦法?
他為什么要在樹下種喇叭花?(啟發性提問:喇叭花變成了什么?)
有了喇叭花電話,小鳥和小田鼠的心情會怎樣呢?
三、以表演的形式,鞏固故事中的對話。
1、教師:下面,請小朋友完整地來看一遍《喇叭花的電話》這個故事,看過后請你們說一說小鳥和小田鼠在喇叭花電話中都說了些什么?
教師完整地播放一遍課件。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鳥和田鼠他們在喇叭花電話中說了些什么?
(個別講述——集體分角色講述)
2、幼兒以表演的形式鞏固故事中小鳥與田鼠的對話。
教師出示小鳥與小田鼠的頭飾:瞧,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頭飾)現在,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來表演故事?(師生表演——生生表演)
3、拓展練習:引導孩子學習簡短的電話問候:
提問:如果你是小田鼠你還會給小鳥說些什么?
小鳥又會給小田鼠說些什么?
四、 游戲活動:打電話
1、 過渡引導: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好朋友?(有)
提問個別幼兒:你的好朋友是誰?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請個別幼兒回答)
教師:老師知道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都想給好朋友打電話,老師這里準備了許多喇叭花電話送給你們(教師發放嗽花)下面,我們跟著音樂和你的好朋友打電話吧!
(幼兒隨著<打電話>音樂邊唱邊打電話)
結束語:老師知道你們還有許多話要和好朋友說,現在我們一起到外面繼續玩打電話的游戲好嗎?
附故事:
喇叭花的電話
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三只很小很小的小鳥,樹下住著三只很小很小的小老鼠。
小鳥很想去找小老鼠玩,可是它們還沒有長齊羽毛,不會飛。小老鼠很想去找小鳥玩,可是它們不會爬樹。
一只小老鼠在樹下種了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了小鳥家。喇叭花開了,又圓又大,變成了小電話。
小老鼠在樹下問:"喂,是小鳥家嗎?"
小鳥們在樹上回答:"喂,是小老鼠嗎?"
小鳥們為小老鼠歌唱:"嘀嗒,嘀嗒,嘀嘀嗒。"
小老鼠為小鳥們念歌謠:"大尾巴長,大尾巴大……"。
一棵喇叭花,連著兩個家,小鳥和小老鼠,天天說著悄悄話。
活動反思: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過多地是強調教師的“教”,忽略了幼兒的內心感受,而在此次活動前,我們反復斟酌這種教育手段是否會被幼兒所接受與理解,并且在活動環節設置中也以幼兒為中心:通過和幼兒一起看一看、說一說、聽一聽、講一講、玩一玩等形式,讓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參與此次活動,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較好,尤其是幼兒的傾聽能力與注意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此次活動我們不僅從語言的角度讓幼兒學習并拓展故事中的語言對話;從情感角度讓幼兒獲得與同伴間親切交流的情感體驗;從社會角度讓幼兒獲得與同伴合作分享的經驗。而作為施教者,我們認為,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多媒體課件這種聲情并茂的教育手段的運用,它不僅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而且使幼兒對此故事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意境;第二大亮點是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促進幼兒語言和想象力的發展,如在分段播放故事開始,小田鼠與小鳥沒辦法一起玩,怎么辦?教師請小朋友幫忙:“誰能幫助小鳥和小田鼠想出好辦法,讓它們成為好朋友呢?”幼兒的回答讓我們大吃一驚,如立梯子、垂繩子、坐降落傘、用蹺蹺板、彈簧、飛機、請長頸鹿、猴子、大象幫忙等。此次活動在問題創設方面,我們根據故事內容仔細推敲設計了一些層層遞進式的啟發性提問,不僅有利于幼兒對問題的思考,而且也利于幼兒清晰地表述。在活動中最使我們感到高興的是:通過故事場景的創設表演,讓我們做到了師生、生生的互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傾聽能力,也讓幼兒在游戲中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體驗了關心他人、關心同伴的情感。
但在活動中也讓我們發現了兩點不足:首先我們在教學中激勵性的語言欠缺,導致幼兒在活動中較為拘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比平時低;再者,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嘗試打破這種“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