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活動《旋轉的陀螺》
活動五手工活動:制作陀螺
目標:
1、學習制作陀螺,會給陀螺涂上漂亮的顏色,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2、提高孩子使用剪刀的技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準備:不同材質的紙(有的剪成圓,有的要自己剪)剪刀、牙簽,火柴棒,蠟筆,吸管,螺絲等材料
過程:
一、幼兒講自己的發現
活動之前有一個小朋友已在那里用帶來中間有孔的塑料圓圈進行嘗試,結果發現用牙簽做軸太細,用筷子做軸太粗,就想到把筷子削細一點。
二、老師出示制作陀螺面的材料和做陀螺軸的材料
師:你覺得圓片可以做什么?牙簽有什么用?
幼:圓片可以做面,牙簽可以做軸
師:你知道為什么要在圓片中間弄個小點呢?
邵未龍:棒可以從中間穿過去。
朱若愚:小棒放在中間才可以轉起來。
師:那我們在制作陀螺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李國慶:中間的小孔不能太大
周舟:要剪的光滑。
徐晨辰:小棒要從中間穿過去。
三、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制作陀螺
要求:先剪,再涂色,最后做軸
四、幼兒自由玩自己制作的陀螺
師:你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什么問題了嗎?
周杰、呂新煒等幾個小朋友都是選擇的薄的紙發現轉不起來,通過和同伴的比較明白太薄的材料不適合做陀螺的面,換材料再做。
唐尤偉:我選了個大的圓圈,很重,牙簽太細沒有辦法轉。
邵未龍:我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轉,后來孔變大了就不可以了。
李國慶:我選了筷子做軸,筷子太重了不可以轉;邵未龍:要用很重的圓片才可以了;秦奕恒:可以把筷子弄短一點;
周舟:我涂的顏色是一條條的,轉的時候都變成彩色的圈圈了很漂亮。
朱若愚:我發現小圓比大圓轉得快。
吳家樂:我發現用吸收做的陀螺轉得很快
鄒蓉蓉:我也用吸管做的,也很轉很長時間。
呂新煒:我也用吸關管做的不可以轉
幼兒都來看陀螺旋轉,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后發現不能轉的原因是吸管長,陀螺的面小,幼兒建議他們剪掉一點。
吳怡辰:我的孔很小我還是轉不起來,老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小棒不在中間,老師幫助孩子一起重新放小棒,轉起來了,孩子露出燦爛的笑容。
老師:你們覺得用牙簽的哪一邊放在下面好呢?
俞奇:不要用太尖的一頭
邵未龍:火柴棒也很不錯的,我轉起來了。
老師:今天你們都嘗試用了不同的材料,知道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做的對嗎?
(評析: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非常積極,老師也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材料嘗試制作陀螺。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知道了哪些材料適合做陀螺的面,哪些材料適合做陀螺的軸,老師也有可惜的發現,原來吸管也可以做陀螺。另外還知道了陀螺能不能轉起來和軸的長短,孔的大小,棒在不在中間,面的重量都有一定的關系。這樣的發現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在玩的過程發現的,相信幼兒更會收益非淺。)
活動感悟:
老師要了解孩子的世界,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你會發現其實和孩子溝通并不是很難。而且通過這樣的活動老師也能從孩子那里學到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把陀螺玩的出神入化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會玩,也不知道怎么裝。有一次我無意中拿了一個陀螺,可是沒有玩起來,小朋友馬上說“老師也不會玩啊,老師你裝反了,老師我來教你吧……”我心里咯噔一下,原來,自認為簡單的東西并不是人人都會玩的。而我們的教學也是:老師以為很簡單的知識,也許對于有的孩子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而認為很難的東西,也許幼兒早已熟悉的不得了了。我們常說: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是給孩子一杯水,我們要有一桶活水。如果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行,也會被孩子看不起的。作為老師,孩子喜歡玩的,我們要比他們更會玩,孩子感興趣的,我們要比他更感興趣。孩子知道的事情,我們要比他知道得更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讓孩子信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