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魔術》教案(通用3篇)
《好玩的魔術》教案 篇1
意圖: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逐漸對事物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本活動中游戲活動即符合幼兒好奇、好玩的天性,又達到了培養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老師以變魔術的游戲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熱情,真正體現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同時還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和動手表現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看魔術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2、通過嘗試操作魔術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感受魔術帶來的歡樂。
活動準備:
1、卡紙、撲克牌4張、
2、幼兒人手兩份卡紙
活動過程:
1、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活動
*小朋友們你們看過魔術表演嗎?在哪里看到過?是誰在表演?今天老師也來當回魔術師給小朋友們變魔術,你們想看嗎?
2、表演撲克牌魔術,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出示撲克牌,幼兒觀察撲克牌的顏色和花紋。老師現在只要吹口氣,撲克牌前后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就會互換過來,你們相信嗎?(以提問的口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魔術成功后,鼓勵幼兒參與進來,小朋友們想試試嗎?老師說123你們一起吹氣,看看能不能像老師一樣把撲克牌的前后互換過來。第一次試驗失敗,提醒幼兒要集中注意力再來一次,幼兒成功。老師給予表揚和鼓勵。
3、引導幼兒探索“小兔子”魔術的秘密
*出示卡紙,小朋友們這張普通的卡紙其實是一只能動能跳的小兔子,現在讓老師把她請出來和你們打招呼好嗎?幼兒思考,一張長方形的普通卡紙,怎么會是一只能動能跳的小兔子呢?帶著疑問觀看老師的演示。小兔子的兩只長耳朵老師先把它叫出來(邊說邊演示)沿線撕下來,中間多余的部分向下折撕掉。小朋友們你們相信嗎?小兔子的耳朵會動,老師找一根線穿進去,把它拉出來看看,小兔子的耳朵動了沒?另一只我們也來試試。
*提問:你們看到老師穿進去的線了嗎?引導幼兒回憶老師的演示,兔子的耳朵為什么會動呢?幼兒回答:是白色的線、透明的線。現在請小朋友們自己動手操作,看看你們做出來的小兔子能不能像老師一樣可以動一動。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幫助。將你做好的小兔子拿出來,把線穿進去,試一試到底能不能動呢?幼兒嘗試失敗,討論老師如何讓兔子的耳朵動起來。老師演示正確方法,引導幼兒探索魔術的秘密所在。其實老師將中間折下去的部分留下了一些,并用藏在后面的大拇指拽動兔子的耳朵,使其動起來。幼兒再次操作,老師給予幫助和鼓勵。
4、教師總結:今天,小朋友們都當了一回魔術師,感覺怎么樣?非常厲害。魔術都有它的秘密,并且在表演的時候要做些假動作,讓觀眾看不出來,使魔術最神奇、最精彩的地方表演出來。雖然大家都已經學會了,但還需要多多練習。哎呀,時間到了,老師要回魔法學校學習跟多好玩的魔術,下次再來表演給小朋友們看好嗎?再見!
《好玩的魔術》教案 篇2
教學內容科學:好玩的魔術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魔術技法:“假動作”、“遮擋”。
2、通過看魔術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對事物的探究興趣,感受魔術帶來的歡樂。教學準備:
課件、一張紅色的紙、紙圈3個、兩圓套在一起的紙圈一個、剪刀
人手兩份紅色的紙、人手兩個顏色不同紙圈、剪刀每人一把。教學重點與難點:初步掌握魔術技法:“假動作”、“遮擋”。感受魔術帶來的歡樂。教學方法與手段:談話法、觀察法、操作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幼兒活動設計意圖一、教師以課件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出示課件)
1、師: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叔叔,他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節目,看看是什么呀?
提問:你們知道他是誰?他表演的是……?
2、你在哪里看到過魔術?我也會表演魔術哦,想看嗎?
1、集體觀察魔術表演,說出他在表演魔術,他是魔術大師:劉謙。
2、個別幼兒交流活動一開始,就用課件導入活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現魔術的神奇。并在不知不覺中直接引出活動主題:魔術,二、引導幼兒探索小兔子魔術的秘密
1、教師表演小兔子魔術
2、幼兒第一次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想知道秘密嗎?講解秘密在哪里。
師: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假動作。
4、幼兒第二次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5、小結。
現在,做魔術師的感覺怎么樣?那好,想不想再來一個。1、集體觀察并根據教師提問回答。仔細觀察并思考小兔子的耳朵是怎么動起來的。
2、幼兒各自從椅子下面的籃子里拿出一張紙進行探索
3、集體觀看,發現秘密。個別幼兒回答。
4、幼兒第二次操作。
5、成功的孩子變給后面的家長表演。在這一環節中,我給了幼兒自由寬松的氛圍,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探索小兔子魔術的秘密,充分體現了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
三、引導幼兒探究紙圈魔術的秘密
1、表演紙圈魔術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好,成功的小朋友把你的紙圈舉起來過來。成功了嗎?那你們發現秘密了嗎?發現了什么秘密?1、猜想剪刀沿線把紙圈剪斷,紙圈會變成什么樣。個別幼兒進行交流。
2、傾聽教師布置的操作要求。幼兒各自操作,發現兩種顏色圈圈的不同。
3、根據探索結果,幼兒進行交流。
在探索紙圈魔術的過程中,我主要分成了三個環節,進行猜想,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到底為什么會變成什么呢。再請幼兒驗證自己試驗結果觀看教師的魔術,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進一步體會魔術里“遮擋”的作用。四、展示紙圈新魔術,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紙圈新魔術
師:現在,等著我們的還有更神奇的事情呢!剛剛我們是轉一圈粘成的紙圈,那轉兩圈,剪一刀會變成什么呢?
師:你們回到家里去試一試,好不好?
幼兒猜測,個別回答:大圈……
前面環節的延伸,讓幼兒進一步思考,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讓孩子回去能有目的的進行探索發現,讓活動一直延伸下去。延伸:讓幼兒回家,和爸爸媽 媽再次進行探索,怎么讓一個紙圈中間剪開,變成二個紙圈,而且是二個套在一起的。
《好玩的魔術》教案 篇3
“魔術”在人們眼里一直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很多的人愛看魔術喜歡魔術。而在大班孩子的眼里,那個無所不能的人物——“魔術師”是非常神奇的,對于有了生活經驗和獨立思維的大班孩子就會更加喜歡這個人物,并且興趣濃厚。由于天氣原因戶外活動時我給孩子們帶來了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活動《好玩的魔術》給幼兒上了一節有趣又生動,開心放松的課。
這個活動選材非常新穎,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人眼前一亮。在目標定位上是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是幼兒可以達到的。活動中不管是老師變魔術還是幼兒自己發現秘密自己操作都體驗到了快樂,被表演所吸引,也對老師產生了喜愛和崇拜之情。
活動過程中當老師變撲克小魔術時孩子們已被深深吸引了,這個神奇的事讓他們又驚又喜。尤其是后來幼兒先看老師變的“小兔”還有“一個小圈變大圈”的魔術,充分讓幼兒的思維得到鍛煉,幼兒們的想法因為魔術的神奇跟著也創意十足,因為魔術的謎底太讓人驚喜好奇了。
整這個活動中,幼兒非常渴望自己也能把魔術變出來,因此在實踐操作中,老師先讓幼兒由看老師變,自己猜,自己操作,到講解秘密,自己再做的情況下,幼兒對于魔術操作的不僅好,也非常有興趣,思維和動手能力一起提升。孩子們在周老師的帶領下,暢游在魔術的王國里。
對于這個活動我也進行了反思:如在老師變完“小兔”中應留些時間讓小朋友自己去猜想,然后再按自己的猜想去操作。
在揭開“小兔耳朵”和“一個小圈變一個大圈”活動的秘密中老師應對這兩個環節分別進行小結,讓幼兒更好的了解這些魔術中隱藏的秘密和變魔術時要用的“假動作”,讓幼兒能夠更好的學會魔術中的“假動作”“把秘密藏好”等“專業”知識。對這兩個知識點老師沒給孩子很好的提煉梳理,以致很多幼兒不明白也不會操作。
還有就是老師的引導語要簡單明確,在幼兒操作剪圈這個環節時老師示范操作中語言指令不夠明確導至有些幼兒剪圈剪到最后時不敢減下去,怕剪壞了。
總體來說這節活動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也一直挺高,讓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