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撲蝶(通用6篇)
采茶撲蝶 篇1
設計意圖:
勞動創造了人類,同時也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人們在勞動中成長,在勞動中發展。《采茶》正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首優美動聽的福建民歌。大班幼兒的模仿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既能模仿采茶的動作,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蝴蝶的動作。結合優美動聽的音樂,通過自己的創編,讓孩子體會勞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
2、 學習采茶舞的基本動作,發展幼兒的模仿智力。
3、 學習調整自己的動作與同伴協調一致。
活動準備:
1、 樂曲:《采茶》。
2、 事先準備能表現采茶情景的圖畫。
活動過程 :
1、 請幼兒欣賞樂曲《采茶》。
2、 結合有關采茶的圖畫,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采茶情景。
評析:通過分別欣賞樂曲和采茶的圖片,石油獲得一種更為形象和直接的知識,有利于對該知識的掌握。
3、 示范采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采茶、拔樹枝、背著茶籃回家等情景。
4、 想像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
5、 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創意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
評析:幼兒的接受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通過上述活動幼兒對采茶已有了一定的經驗,于是在這一環節中我們運用幼兒的模仿智力極利用智力讓幼兒自己創編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了。
6、 想象山坡上還有什么昆蟲出現,如何用動作表現。
7、 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鼓勵幼兒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跳舞。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充分利用的是幼兒的創造能力,通過理解、記憶和構思,加上幼兒的合作表演,幼兒對該內容的掌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活動延伸:
在教師放一些與采茶有關的道具,如茶籃、頭巾等,鼓勵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里自由表演。
采茶撲蝶 篇2
一、活動設計: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民間歌舞“采茶撲蝶”,起源于龍巖市新羅區蘇坂鄉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作品情節生動有趣,角色形象詼諧,是福建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我們結合《綱要》精神,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在欣賞民間歌舞《采茶燈》的基礎上,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充分體驗、感受民間音樂的藝術美。
二、活動目標:
1、感受民間音樂旋律和情緒,嘗試用動作有節奏地表現“采茶”與“撲蝶”的不同內容。
2、傾聽音樂,會在樂句的鼓點響起時“停”和“撲”。
3、學習遵守游戲規則,體驗與同伴相互嬉戲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欣賞龍巖民間歌舞《采茶燈》、初步了解歌舞表現的內容。
2、物質準備:ppt、幼兒每人一把小紙扇
四、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入:
1、幼兒隨《采茶撲蝶》音樂進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到茶園里去采茶,好嗎?
二、完整欣賞《采茶撲蝶》音樂,了解ab兩段音樂表現的內容。
1、幼兒完整欣賞。
師:茶園里響起了優美的的旋律,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音樂這可以分幾段?每段在說些什么?
2、欣賞后提問:剛才的音樂可以分幾段?(兩段)
第一段在說什么?(茶女在茶園里采茶)
第二段呢?(蝴蝶也飛來跟茶女做游戲啦!)
三、分段欣賞與游戲表現
(一)欣賞第一段“采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茶女是怎么采茶的呢?我們一起來聽聽。
欣賞后提問:茶女怎么采茶的?誰能來采采看?(請個別幼兒表現,其他幼兒跟著一起學)
師:我看到你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找到一片茶葉摘下來。(動作演示)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1)提問:那我們看不到的茶葉可以怎么采呢?(請幼兒表現撥的動作,一起來學動作)
(2)提問:茶女采茶的時候動作有哪些變化呢?誰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表現高低左右的動作方位變化)
(3)提問:茶女采了這么多茶葉用什么裝茶葉呢?(手叉腰當籮筐)
2、幼兒表演采茶動作
師:你們想不想也到茶園里去采采茶呢?(想)那我們輕輕地走到茶園中間找到一棵茶樹。(引導茶樹有高有低)
(二)欣賞第二段“撲蝶”部分音樂
1、欣賞前提問:第二段誰來了?
欣賞后提問:第二段誰來了?蝴蝶是怎么和茶女做游戲的呢?
2、利用圖譜,引導幼兒感受樂句的最后重音。
(1)出示圖譜,師隨音樂指圖譜,引導幼兒感覺樂句的最后重音。
提問:蝴蝶是什么時候停呢?
(2)幼兒扮演蝴蝶隨音樂做蝴蝶飛、停動作。
(3)幼兒扮演茶女隨音樂用扇子有節奏地撲蝴蝶
3、兩人結伴玩游戲:撲蝶
(1)教師引導幼兒商量游戲玩法。
小結游戲玩法:蝴蝶隨著音樂飛來飛去,當鑼聲響起的時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這時扇子就輕輕地去撲蝴蝶。
(2)幼兒兩兩相對,一人當蝴蝶,一人撲蝶,進行游戲。
游戲后評價:游戲時是否聽音樂進行游戲,是否遵守游戲規則。
(3)交換角色再游戲一遍。
四、幼兒聽音樂完整游戲“采茶撲蝶”
小結:剛才這個游戲玩了什么感覺?回去可以和誰一起玩?我相信你們一定玩得很開心。
五、結束活動:
幼兒手拿小扇子,隨“采茶撲蝶”音樂離開。
采茶撲蝶 篇3
一、活動目標: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2. 學習采茶舞的基本動作,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二、活動準備:1. 樂曲:《采茶撲蝶》2. 能表現采茶情景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三 活動過程:1.請幼兒欣賞樂曲《采茶撲蝶》,說說聽完之后的感覺。2.結合有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采茶、拔樹枝、背著茶籃回家等情景。4.在教師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如蝴蝶飛得高,蝴蝶停下來,蝴蝶有飛走了等)5.鼓勵幼兒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舞蹈。
采茶撲蝶 篇4
教材分析與教學內容:
☆歌曲《采茶撲蝶》是根據福建民歌〈采茶燈〉旋律填詞而成的,旋律采用民族五聲調式—羽調式,節奏鮮明簡單,情緒歡快跳躍,表現了春天來了采茶姑娘對豐收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憧憬。
☆民樂三重奏〈春天來了〉同樣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燈〉,是1956年由雷雨聲老師編曲創作的一首高胡和兩架古箏合作表演的三重奏。此曲曾在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音樂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曲子以各種旋律變奏的手法,在保留樂曲歡樂喜悅的情緒基礎上,配合巧妙的配器和多變的復調,生動地表現了山泉流水、鳥語花香、人人歌唱的美好春光。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分析樂曲〈采茶撲蝶〉、〈春天來了〉的旋律,都改編自福建民歌〈采茶燈〉,并能比較和發現本單元中云南、海南、福建三地民歌的不同風格特點。繼續之前的表格。
歌名 所處地域 節奏 速度 力度 調式 風格 情緒
《放馬山歌》
《五指山歌》
《采茶撲蝶》
●教學過程:
1.整體欣賞,感受變化。聆聽歌曲《采茶撲蝶》,能明顯感受到三個樂段的不同色彩。
2.積極思維,展開設計。第一樂段是完全重復的兩句組成的。先采用奧爾夫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聲勢節奏參與規律性地拍擊句尾有特點的節奏“ ”,再用體態動作、打擊樂器等進行變化。第二樂段則可以根據歌詞意思自由隨音樂做各種采茶動作。第三樂段又可以參照奧爾夫的方法,在每一句的結尾即二分音符處配上“0 ”節奏型。各個段落主要還是由學生自主創作(可以小組合作式)。
3.變換形式,促進提高。引導學生變換表現形式,用三個不同的動作表現歌舞曲《采茶撲蝶》(也可用三種演唱形式來表現、或用不同音色(樂器、人聲均可)等來表現)。
4.比較欣賞,拓寬視野。復習三年級學過的歌曲《春天來了》,感受音樂中的“重復”。引入欣賞器樂曲《春天來了》,聽辨其旋律與哪首歌曲相同而給自己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教師小結。
采茶撲蝶 篇5
采茶撲蝶
設計意圖:
勞動創造了人類,同時也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人們在勞動中成長,在勞動中發展。《采茶》正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首優美動聽的福建民歌。大班幼兒的模仿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既能模仿采茶的動作,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蝴蝶的動作。結合優美動聽的音樂,通過自己的創編,讓孩子體會勞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
2、 學習采茶舞的基本動作,發展幼兒的模仿智力。
3、 學習調整自己的動作與同伴協調一致。
活動準備:
1、 樂曲:《采茶》。
2、 事先準備能表現采茶情景的圖畫。
活動過程 :
1、 請幼兒欣賞樂曲《采茶》。
2、 結合有關采茶的圖畫,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采茶情景。
評析:通過分別欣賞樂曲和采茶的圖片,石油獲得一種更為形象和直接的知識,有利于對該知識的掌握。
3、 示范采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采茶、拔樹枝、背著茶籃回家等情景。
4、 想像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
5、 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創意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
評析:幼兒的接受智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通過上述活動幼兒對采茶已有了一定的經驗,于是在這一環節中我們運用幼兒的模仿智力極利用智力讓幼兒自己創編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了。
6、 想象山坡上還有什么昆蟲出現,如何用動作表現。
7、 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鼓勵幼兒隨著音樂有節奏地跳舞。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充分利用的是幼兒的創造能力,通過理解、記憶和構思,加上幼兒的合作表演,幼兒對該內容的掌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活動延伸:
在教師放一些與采茶有關的道具,如茶籃、頭巾等,鼓勵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里自由表演。
采茶撲蝶 篇6
活動目標:1.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2.能和同伴一起配樂舞蹈,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3.體驗游戲中采茶撲蝶的樂趣。活動準備:《采茶撲蝶》音樂活動過程:活動一:欣賞茶園、采茶圖這是什么地方?阿姨在做什么?高高的山、清清的水、一大片一大片的綠綠的茶園中,和大家一起采茶,感覺怎么樣?活動二:傾聽音樂第一段,創編采茶動作。(1)有一段音樂,名字就叫采茶。大家來聽聽看,音樂中的人們是怎么采茶的呢。(2)幼兒創編采茶動作,教師哼唱音樂。(3)聽音樂表演采茶動作。活動三:傾聽音樂第二段,創編“蝴蝶來了”的動作,并隨音樂表演。活動四:傾聽音樂第三段,繼續“采茶”活動五:完整傾聽音樂,并表演。活動六:欣賞“采茶撲蝶”視頻,愿意的小朋友可以模仿。活動研討:在活動中,我不止一次考慮到是否要示范?是否要將孩子的動作編成一套固定的韻律動作。但是最終沒有。而這樣進行活動的感覺跟以前差不多,就是覺得雖然孩子感受到了音樂的一些歡快的、動聽的感覺,但最終也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過了就過了。課后跟孫老師交流,她也考慮了這個問題。覺得可以編成固定動作,因為孩子們采茶、撲蝶的動作有些許不同,那么可以把他們的動作的變化和不同創編到韻律活動中來,并沒有限制到他們的思維,而且,當將他們的動作固定下來表演出來,可以有更多的成就感和欣賞自己創編的動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