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通用17篇)
小蝌蚪 篇1
一、活動背景(設計意圖):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我們經常會在這時利用美麗的春景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帶幼兒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兒帶來了許多小蝌蚪,我將它們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們很好奇地圍著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有的說:“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有的說:“小蝌蚪黑乎乎圓圓的真可愛”……后來有位幼兒告訴大家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們很奇怪小蝌蚪沒有大眼睛、綠衣裳也沒有四條腿怎么會是青蛙呢?于是我給他們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使他們知道了青蛙確實是小蝌蚪的媽媽以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沒有變化。看到孩子們對小蝌蚪這么感興趣,我就思考讓幼兒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他們喜愛的小蝌蚪。小班幼兒由于才開始接觸美術,他們更多是利用畫筆來表現他們的感受。為了讓幼兒了解除了用筆可以表現自已的生活體驗以外,還可以借助很多工具來表現,如幼兒最熟悉的身體器官。因此我選擇了幼兒的身體器官---手指來作為繪畫工具,設計了這節手指畫---《小蝌蚪》的美術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實錄
。ㄒ唬┗顒幽繕
1、學習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
2、發展觀察力以及大膽作畫能力。
3、提高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投影儀、明膠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顏料、餐巾紙、圖畫紙、青蛙圖案、頭飾
。ㄈ┗顒舆^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邊用語言描述邊用手指在膠片上點畫。
(1)教師:春天來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涼的水,你們猜猜是誰坐在荷葉上?咦!青蛙媽媽坐在荷葉上做什么呢?青蛙媽媽正坐在荷葉上看它的寶寶小蝌蚪游泳呢!你們喜歡青蛙媽媽和小蝌蚪嗎?我們今天就先來學畫小蝌蚪。
。ㄔu:教師邊用優美的話語進行描述邊畫,既把幼兒引入了一種情境,又在不知不覺中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2) 教師:那剛才老師是用什么畫出小蝌蚪的?(引導幼兒說出“手指”)好,老師告訴你們:用手指畫出的畫就叫手指畫。
。ㄔu:此環節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畫”的概念,教師的示范與語言的敘述結合起來,使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畫”的概念。)
2、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教師:哪個小朋友能說說小蝌蚪長得什么樣?是什么顏色的?小蝌蚪游泳時可調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們是不是往同一個方向游的呢?(引導幼兒說出往不同方向)
。ㄔu:教師適當的語言引導使幼兒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態,為下面幼兒在自己作品中描繪蝌蚪的動態埋下伏筆。)
3、教師示范講解小蝌蚪的畫法。
。1)教師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
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提起,這樣小蝌蚪圓圓的身體就出來了。
。2)講解尾巴的畫法。
a. 請幼兒來添畫尾巴。(評: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幼兒提供了嘗試、探索的機會,滿足了幼兒主體需求。)
b. 教師用指側畫尾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出怎樣畫出小蝌蚪細細的尾巴。
。ㄔu:在幼兒嘗試的基礎上教師再示范畫,這樣更容易加深幼兒的印象。)
c. 幼兒練習畫尾巴,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畫好后用餐巾紙擦一下手指。
(評:此環節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練習機會,解決了活動難點并注意到幼兒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
4、交代要求,幼兒作業,教師指導。
。1)出示青蛙圖案:教師:咦!這只青蛙媽的寶寶哪兒去了?告訴你們,它們就藏在小朋友桌上的畫紙上,快,我們去幫青蛙媽媽找出它的寶寶。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他們注意點畫方法,鼓勵幼兒變換尾巴在身體上的位置畫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鼓勵他們大膽細心地操作。
(評:設計“給青蛙媽媽找寶寶”的環節,激發了幼兒學畫小蝌蚪的欲望,符合幼兒的游戲心理。)
5、評價和欣賞作品
(1)教師:我們快把找到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身邊吧!將幼兒作品布置到青蛙圖案旁。
。2)引導幼兒觀看作品教師并給予簡單的評價。
。ㄔu:評價時同時展示每個幼兒的作品,總評與點評相結合使每個幼兒都有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加強了兒童的滿足感。)
6、音樂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教師扮作青蛙媽媽,幼兒扮作小蝌蚪游戲。教師:小蝌蚪回到媽媽身邊真開心,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做個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評:最后這一環節的設計使這節美術活動有了動靜交替的效果,活躍了課堂氣氛,易于消除幼兒精神上的疲勞。)
三、活動評價(思考體會)
這一活動主題源于幼兒對社會生活中某一事物---小蝌蚪的關注,它不同于通常以知識結構或學科結構考慮教學內容的做法;顒拥恼归_是以幼兒參與,教師的適當指導為特征的,符合新綱要中教育內容的選擇“應體現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原則。本活動以其有趣的情節和豐富的情感內涵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積極性。首先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優美動人的情境符合幼兒愛想象的心理特點,接著,教師在組織幼兒觀察討論范例的過程采用不同的情節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外形和姿態的變化,并把幫青蛙媽媽找蝌蚪寶寶的愿望自覺地、持久地傾注于創作之中,最后當幼兒把自已畫的小蝌蚪全部送給青蛙媽媽并和青蛙媽媽一起做游戲,使幼兒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順利地實現了教育目標。同時這一活動分別在泰州市幼兒園和朱莊鄉中心幼兒園的同一年齡班進行了實施,并沒有因為城鄉兒童存在的經驗差異而影響教學效果。
小蝌蚪 篇2
一、活動背景(設計意圖):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我們經常會在這時利用美麗的春景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比如帶幼兒春游、布置自然角等。一天班上有位幼兒帶來了許多小蝌蚪,我將它們安置在自然角中,孩子們很好奇地圍著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有的說:“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有的說:“小蝌蚪黑乎乎圓圓的真可愛”……后來有位幼兒告訴大家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可其他孩子不相信。他們很奇怪小蝌蚪沒有大眼睛、綠衣裳也沒有四條腿怎么會是青蛙呢?于是我給他們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使他們知道了青蛙確實是小蝌蚪的媽媽以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這以后班上的孩子只要一有空就去自然角看看小蝌蚪有沒有變化。看到孩子們對小蝌蚪這么感興趣,我就思考讓幼兒用美術手段來表現他們喜愛的小蝌蚪。小班幼兒由于才開始接觸美術,他們更多是利用畫筆來表現他們的感受。為了讓幼兒了解除了用筆可以表現自已的生活體驗以外,還可以借助很多工具來表現,如幼兒最熟悉的身體器官。因此我選擇了幼兒的身體器官---手指來作為繪畫工具,設計了這節手指畫---《小蝌蚪》的美術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實錄
。ㄒ唬┗顒幽繕
1、學習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
2、發展觀察力以及大膽作畫能力。
3、提高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ǘ┗顒訙蕚
1、投影儀、明膠片、彩色照相透明水彩
2、黑色水粉顏料、餐巾紙、圖畫紙、青蛙圖案、頭飾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邊用語言描述邊用手指在膠片上點畫。
。1)教師:春天來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成了又清又涼的水,你們猜猜是誰坐在荷葉上?咦!青蛙媽媽坐在荷葉上做什么呢?青蛙媽媽正坐在荷葉上看它的寶寶小蝌蚪游泳呢!你們喜歡青蛙媽媽和小蝌蚪嗎?我們今天就先來學畫小蝌蚪。
。ㄔu:教師邊用優美的話語進行描述邊畫,既把幼兒引入了一種情境,又在不知不覺中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2) 教師:那剛才老師是用什么畫出小蝌蚪的?(引導幼兒說出“手指”)好,老師告訴你們:用手指畫出的畫就叫手指畫。
。ㄔu:此環節很自然地引出了“手指畫”的概念,教師的示范與語言的敘述結合起來,使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手指畫”的概念。)
2、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教師:哪個小朋友能說說小蝌蚪長得什么樣?是什么顏色的?小蝌蚪游泳時可調皮了,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它們是不是往同一個方向游的呢?(引導幼兒說出往不同方向)
(評:教師適當的語言引導使幼兒很清楚地就了解了蝌蚪的不同姿態,為下面幼兒在自己作品中描繪蝌蚪的動態埋下伏筆。)
3、教師示范講解小蝌蚪的畫法。
。1)教師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
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提起,這樣小蝌蚪圓圓的身體就出來了。
(2)講解尾巴的畫法。
a. 請幼兒來添畫尾巴。(評: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幼兒提供了嘗試、探索的機會,滿足了幼兒主體需求。)
b. 教師用指側畫尾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出怎樣畫出小蝌蚪細細的尾巴。
。ㄔu:在幼兒嘗試的基礎上教師再示范畫,這樣更容易加深幼兒的印象。)
c. 幼兒練習畫尾巴,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畫好后用餐巾紙擦一下手指。
。ㄔu:此環節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練習機會,解決了活動難點并注意到幼兒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
4、交代要求,幼兒作業,教師指導。
。1)出示青蛙圖案:教師:咦!這只青蛙媽的寶寶哪兒去了?告訴你們,它們就藏在小朋友桌上的畫紙上,快,我們去幫青蛙媽媽找出它的寶寶。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他們注意點畫方法,鼓勵幼兒變換尾巴在身體上的位置畫出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鼓勵他們大膽細心地操作。
。ㄔu:設計“給青蛙媽媽找寶寶”的環節,激發了幼兒學畫小蝌蚪的欲望,符合幼兒的游戲心理。)
5、評價和欣賞作品
。1)教師:我們快把找到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媽媽身邊吧!將幼兒作品布置到青蛙圖案旁。
。2)引導幼兒觀看作品教師并給予簡單的評價。
(評:評價時同時展示每個幼兒的作品,總評與點評相結合使每個幼兒都有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加強了兒童的滿足感。)
6、音樂游戲:小蝌蚪找媽媽
教師扮作青蛙媽媽,幼兒扮作小蝌蚪游戲。教師:小蝌蚪回到媽媽身邊真開心,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做個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ㄔu:最后這一環節的設計使這節美術活動有了動靜交替的效果,活躍了課堂氣氛,易于消除幼兒精神上的疲勞。)
三、活動評價(思考體會)
這一活動主題源于幼兒對社會生活中某一事物---小蝌蚪的關注,它不同于通常以知識結構或學科結構考慮教學內容的做法;顒拥恼归_是以幼兒參與,教師的適當指導為特征的,符合新綱要中教育內容的選擇“應體現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原則。本活動以其有趣的情節和豐富的情感內涵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積極性。首先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創設了優美動人的情境符合幼兒愛想象的心理特點,接著,教師在組織幼兒觀察討論范例的過程采用不同的情節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外形和姿態的變化,并把幫青蛙媽媽找蝌蚪寶寶的愿望自覺地、持久地傾注于創作之中,最后當幼兒把自已畫的小蝌蚪全部送給青蛙媽媽并和青蛙媽媽一起做游戲,使幼兒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順利地實現了教育目標。同時這一活動分別在泰州市幼兒園和朱莊鄉中心幼兒園的同一年齡班進行了實施,并沒有因為城鄉兒童存在的經驗差異而影響教學效果。
小蝌蚪 篇3
小蝌蚪1
活動目標:
1.根據歌詞做相應的動作。
2.積極投入活動,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魚網一個。
活動過程:
1.在《郊游》樂曲的伴奏下進教室。
2.感受歌曲《小蝌蚪》的樂曲旋律,理解歌詞內容,并做動作。
3.傾聽教師范唱。
4.根據歌詞內容,師、生共同創編動作。
5.在歌曲的旋律下,嘗試配唱歌曲,學唱歌曲。
6.邊唱歌,邊玩游戲。
“小蝌蚪邊唱歌邊在水里游,玩的很開心,調皮的孩子拿魚網來捉小蝌蚪,靈活的小蝌蚪快快的游回家去了!
完整游戲,幼兒邊唱歌邊按歌詞內容和歌曲節拍做動作,歌曲結束,魚網出現,小蝌蚪逃回家去。
活動建議:
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自主地閱讀幼兒用書上的畫面,唱一唱歌曲《小蝌蚪》。
小蝌蚪2
活動目標:
1.學習畫故事連環畫,并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順序。
2.感受故事連環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的風格效果。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彩色筆人手一盒。
2.鴨、魚、鵝、青蛙的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師生共同看圖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內容。
2.今天我們也來做一本故事連環畫。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找出主要角色,理解畫面內容。幼兒在幼兒用書畫面中的池塘里,進行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3.幼兒交流作品,師生進行閱讀和評價。
活動建議:
1.在美術區域中,提供白紙和筆,讓幼兒自主地進行創作。
小蝌蚪3
活動目標:
1.認識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2.在幼兒已有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討論,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有保護青蛙的意識,知道青蛙是我們的朋友。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鉛筆人手一支。
2.青蛙生長圖片一套。
3.玻璃缸里養了許多小蝌蚪。
活動過程:
1.音樂活動:小蝌蚪。
教師:這是什么?小蝌蚪在水里干什么呢?
教師和幼兒一起,隨著音樂邊唱歌邊表演〈小蝌蚪〉,引出主題。
2.通過提問的方式,初步了解青蛙的餓特點。
3.出示青蛙圖片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
4.出示青蛙的生長過程,組織幼兒討論,了解青蛙的生活習性,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
5.操作活動:啟發幼兒用畫箭頭的方式,表現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活動建議:
在班級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供幼兒觀察了解小蝌蚪邊青蛙的演變過程。培養幼兒對觀察活動的興趣。
大新中心幼兒園“三課一評”活動記錄
活動名稱
小蝌蚪
日期
2005、4
執教者
周潔、徐香香
杜紅
參加人員
李英、周潔、徐香香、陳衛峰、杜紅、
活
動
情
況
記
載
李英:我發現孩子們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孩子的想象能力很豐富,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在上美術課時,會想到每一個畫面,幼兒分工完成操作。
徐香香:在活動中,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操作等能力都得到了練習與發展。課后應該讓幼兒再次的練習,在畫畫時應注意幼兒的畫面是否與分工符合。
陳衛峰:活動準備充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為幼兒創設了相應的活動材料,讓幼兒通過猜想——看圖——得出結論,一步步由幼兒自己去發現,講述。因為自然角養了小蝌蚪,幼兒隨時可以觀察蝌蚪的變化。讓幼兒更加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周潔:小蝌蚪大部分幼兒都看過,但這首音樂游戲中有部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節奏出現,幼兒對節奏掌握的并不怎么好,需要老師多次提醒。
小蝌蚪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曲線添畫的畫法畫出各種動態的蝌蚪。
2.訓練幼兒細致的觀察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在自然角飼養,供幼兒觀察。
2.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供給一盤黑色顏料及抹布、黑色彩筆。
3.范畫:在水中向各種方向游動的。
活動過程 :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
。1)從自然角的,引導幼兒觀察:“你們看看,長得什么樣子?它們是什么顏色?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游泳的?”引導幼兒討論說出有圓圓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在水中能向各個方向游動。
。2)教師和幼兒邊念兒歌邊在規定的場地學游泳。
,游呀游,搖搖尾巴點點頭。,真快樂,邊找媽媽邊唱歌。
2.教師引導幼兒畫。
。1)教師:“每組小朋友的桌上都放有一盤黑顏料和水彩筆,請小朋友想想,你可以怎么做,能畫出可愛的呢?”讓幼兒自己探索著畫,老師在旁邊指導。
。2)請畫的好的幼兒到前面畫一畫。
(3)教師祟范畫,并講解的畫法:
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彩色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這樣一條可愛的就在游動了,想畫向不同方向游,只需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
(4)幼兒再次作畫:教師指導。
A 注意點畫方法,畫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B 每次蘸顏料壓印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凈手指,再拿筆添畫。
C 蝌蚪尾巴不宜太長。
D 大膽作畫,仔細操作,保持畫面干凈。
3.幼兒作業 后要求用肥皂洗凈手。
4.活動延伸:
幼兒頭戴頭飾,作《找媽媽》的游戲。
小蝌蚪 篇5
蔣建英 李建瓊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生字卡,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相關教具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2.小蝌蚪、青蛙、鯉魚、烏龜等頭飾。
談話激趣引入
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可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生齊讀課題。
整體感知課文
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以解說的形式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不認識的字,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2.學習小組內互相教讀,說說怎樣記字形。
檢查學習生字的情況
1.課件展示生字。指名讀,正音。
2.小老師教讀,齊讀,開火車讀生字。
3.指名介紹記字的方法。
4.組詞練習。
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
分段讀課文,自己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結合圖學習
1.自讀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樣子)
用手勢幫助理解“甩著”。
口頭填空:小蝌蚪,大( ),( )的身子,( )的尾巴,( )地游來游去。
學生齊讀這一段,體會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動作)
2.讀第2自然段,看圖比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誰?結果怎樣?
a.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一、二幅圖,與小蝌蚪最先的樣子相比較,說說幾天后,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并在課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b.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長出兩條后腿。
課件展示理解“迎上去”,或用做動作的方式幫助理解。
c.分角色讀。(同桌對讀,組內互讀,指名讀)
d.從鯉魚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自己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3.用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3自然段。
a.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多媒體或做動作幫助理解“追上去”。
b.交流:為什么小蝌蚪會錯把烏龜當媽媽呢?
c.分角色讀。
第 二 課 時
自讀課文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1.自讀第4、5自然段。
討論交流: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是什么樣的?
2.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3.課件出示青蛙媽媽的話,結合課后“讀讀說說”的練習,用“已經”說話。
4.齊讀課文最后一段。畫出小蝌蚪最后變化的詞句。教師板書:尾巴消失捉害蟲。
5.教師歸納: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也是青蛙生長變化的過程。
分角色朗讀全文
復習生字
出示字卡,檢查識字情況。
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字,學生讀一讀。
2.觀察田字格里的字,想想該怎么寫。
3.學生描紅,臨寫,師巡視輔導。
4.展示學生的書寫,評議書寫情況。
演一演
1.學生戴上頭飾,表演課本劇《小蝌蚪找媽媽》。
2.評出表演得好的小組予以獎勵。
拓展學習
1.課后通過課外讀物或網絡進一步了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衛士。
2.通過查找資料或網絡資源,了解一種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小蝌蚪 篇6
活動目標:
1、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按故事情節,并參照有關的繪畫資料,合作畫三、四張連環畫。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學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故事情節。
2、教師的范畫。
3、幼兒在課外練習畫過魚、鴨子、鵝、烏龜等,有一定的基礎。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復述故事中的對話,幫助幼兒分析出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2、請幼兒討論一下,這個故事可分成幾個畫面?每個畫面應該有什么角色?
3、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范畫。
4、理解詞:連環畫。(我把這些畫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書,這種以圖畫為主的書叫連環畫。)
5、提出要求:
我們每一組小朋友一起來完成一本連環畫。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畫哪一幅,要求每人都不一樣。并請個別幼兒說說:你選的是哪一幅?這幅畫需要畫哪些東西?
6、幼兒作業。
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畫畫,教師巡回指導,特別指出鴨子和鵝的區別。
7、講評。
請畫同一幅畫的幼兒把畫放在一起,選出畫得較好的裝訂冊,加上封面成小型連環畫,放在圖書角上。
小蝌蚪 篇7
教學設計示例
5.小蝌蚪找媽媽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新詞。
2.借助漢語拼音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問題。
4.繼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并學會應用。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詞語卡片、青蛙、蝌蚪、鯉魚、烏龜的圖片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
教師用彩色粉筆板書漢字:“找”,請學生來認字。說說生活中是怎樣用的。(如:找人、找東西、找麻煩等)
電腦出示小蝌蚪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么呢?板書:小蝌蚪、媽媽。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小蝌蚪找媽媽》。大家齊讀課題。
二、學習新知:
(一)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書邊在書中把生字畫出來,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同伴之間互相讀讀生字,對照生字表檢查讀音是不是正確,如果正確,同伴就在書中畫一顆紅色的五星表示獎勵。
再讀課文:指名讀課文,重點聽聽生字的字音。
大家進行評議,鼓勵讀得正確的同學、讀書有進步的同學。
(二)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對照書中的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把不認識的漢字做好記號。
2、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學習,小組長帶領組員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讓每名同學說說哪些字不認識。
2)把不認識的漢字集中起來。
3)認識漢字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記憶字形的。
4)小組長指漢字,同學讀,鞏固記憶。
3、教師用電腦出示詞語卡片,學生自己讀讀卡片上的詞語。不認識可以詢問他人。
4、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指名讀詞語,比一比誰讀的正確、反應靈敏。
5、練習書寫:
1)請大家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獨立寫一個。(書上田格中的字)
2)學生提出認為難寫的字,師問:你們認為哪個字難寫?教師電腦出示帶田格的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每一筆在田格中的位置。請同學說一說占格位置。
3)學生看電腦博士是怎樣寫的?(電腦演示加錄音)
4)請學生書寫田格中的第二個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5)學生評議:展示學生書寫情況,說說哪些字寫的好,哪些字寫的不夠理想。
6)獎勵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漢字,師生共同欣賞。
(三)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5)
2、一邊讀書一邊提出問題。
3、以小組為單位篩選問題:每名組員說說自己的問題,組長帶領大家把問題集中起來,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ㄋ模┮孕〗M為單位練習鞏固:
小組之間互相出題目考察。
例如:
看拼音寫詞語;
聽寫詞語;
組詞;
讀句子;
讀課文;
……
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并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五)、布置作業 :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家長進行評價。
2)思考本組集中的問題。
3)在作業 本上書寫難字,然后進行自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過觀察畫面,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2.體會動物的語言、心理,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繼續培養學生收集、積累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2.借助插圖,去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難點 :
1.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理解文中的詞語。
教具準備:
電腦、圖片、動畫片。
教學過程 :
一、觀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提示:注意觀察小蝌蚪的身體變化。
二、進入新課:
1、整體感知:
指名分段讀,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他在路上遇見了誰?在文中畫出來。教師進行板書
。ㄈ、鯉魚、烏龜、青蛙。)
2、電腦出示問題,在下階段的學習中帶著問題去學習:(結合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進行篩選后的。)
3、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哪些內容同插圖有聯系?
2)分別請學生讀二、三、四自然段,再請學生根據自然段的內容找到相關的圖片把圖貼在黑板上。
3)同桌之間試著結合課文內容講一講圖畫的內容:
。ǖ诙匀欢伍_始介紹小蝌蚪的變化,幾天以后,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媽媽去了哪里,從鯉魚媽媽那里他得知: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钡谌匀欢螌戇^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看見烏龜后,錯認烏龜為自己的媽媽,從烏龜媽媽那里得知:自己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第四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尾巴變短了,變成了小青蛙。在荷葉上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教師:整個找媽媽的過程,課文是抓住了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描寫的。自己認真地讀讀,找出描寫動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詞語,并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來,體會為什么這樣寫。結合學生說的教師板書有關動詞:“迎” “追” “游”
。ㄐ◎蝌健坝先ァ闭f明小蝌蚪與鯉魚游的方向是相對的,他在有禮貌地打聽。鯉魚媽媽的一番話,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看見烏龜后,就“追上去”說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烏龜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現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媽媽的心情。烏龜的話使小蝌蚪進一步了解了媽媽的外形特點:“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毙◎蝌娇匆娗嗤軏寢尯螅汀坝芜^去”說明他看見媽媽后,十分高興。 )
4)根據畫面內容,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自由讀
指名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還可以說說讀書時有什么困難?
教師進行指導:小蝌蚪想找媽媽,他們詢問鯉魚媽媽時,要有禮貌,讀出渴望找到媽媽的心情;鯉魚媽媽的回答語速放慢,非?捎H可敬,讀出關心孩子的語氣。小蝌蚪叫烏龜媽媽時,要讀出既高興又著急的語氣。烏龜在與小蝌蚪說話時,要讀出寬容、耐心、穩重、熱情的語氣,讀書時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見自己的媽媽后,要讀出高興的語氣,青蛙媽媽的話要讀得:親切、自然。
小組練習分角色有語氣、還可以加上適當的表演。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
評一評讀書情況,為什么?
4、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他是怎樣變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學生自己說說: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說,可以用筆畫出生長過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明。
在小組內與同學說說,交流交流。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教師出示電腦畫面: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試著進行填寫。
請學生把答案板書到黑板上:長出后腿 →長出前腿 →尾巴短了→尾巴不見了。
師生共同讀一讀。
根據電腦畫面畫出小蝌蚪生長過程,與電腦博士比一比。
三、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幫助人類做些什么呢?我們應該怎樣做?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課外資料談。)
教師小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青蛙。
四、積累所得信息:
讓學生想想通過學習打算積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圍內說說,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業 :
1、有語氣的朗讀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排演課本劇。
板書:
小蝌蚪 篇8
《小蝌蚪找媽媽》片斷賞析
福建省鳳城中心小學 羅巧英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像力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ń淌依镆魂嚭逍Γ
師:哦,你吃過青蛙肉嗎?
生:我吃過,爸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么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么?
生:哦,原來不能吃青蛙的肉!
【執教者闡述】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闭n堂教學尤需如此。教例中,我關注到學生“吃青蛙肉”這一狀況,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愛吃青蛙肉”的同學也受到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小蝌蚪傻不傻?──《小蝌蚪找媽媽》片段賞析
浙江省義烏藝術學!⊙唷∽
“小蝌蚪傻嗎?”問題一提出,教室里就熱鬧起來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認為,這種時候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于是,筆者因勢利導,把學生分成了兩組,組織了一場辯論。
生:小蝌蚪真傻,他看見烏龜四條腿,就把他當作了媽媽。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傻,因為烏龜雖然有四條腿,但它的嘴巴又不寬。
生:我也覺得小蝌蚪很傻,在沒弄清楚事實之前就亂叫媽媽。
。ń又l言的是認為小蝌蚪不傻的小朋友)
生:我覺得小蝌蚪一點也不傻。他能按照鯉魚媽媽的話去找,烏龜不就是四條腿,寬嘴巴的嗎?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傻,因為小蝌蚪和他們的媽媽長得太不像了。
生:我也認為小蝌蚪不傻,小蝌蚪生下來后,他媽媽就離開了他,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什么模樣。
生:是呀,我覺得小蝌蚪找錯媽媽不是他的錯,而是鯉魚媽媽說的不夠詳細,沒有把青蛙的樣子說完整。
師:你說的有道理,鯉魚媽媽介紹得不完整,才使小蝌蚪找錯了媽媽。那是誰幫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呢?
生:是烏龜幫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師:烏龜怎么說的?你能讀一讀嗎?(生讀)
師:大家認為烏龜說得對嗎?
生:我覺得不對,烏龜還是沒有介紹完整。他還應該加上“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是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他們的幫助下才找到媽媽的。
生:我覺得小蝌蚪不但不傻,還很聰明。他能把鯉魚媽媽說的和烏龜說的特點合起來去分析。
師:如果老師現在重新問你們小蝌蚪傻不傻,你們會怎么回答?
生:(響亮而又齊聲地回答)不傻。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知道了小蝌蚪并不傻。他找錯媽媽的原因是鯉魚和烏龜沒有完整地介紹他媽媽的樣子。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不應該單方面去分析一樣事物。而應該綜合地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錯。
小蝌蚪 篇9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識記本課的生字,寫“有、在、條”三個字。
2、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3、初步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感受科學的神秘。
重點:運用多種方式來自主識字。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一)小朋友,你們見過小蝌蚪嗎?誰來說說你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
(二)指名學生介紹。
。ㄈ┙裉煳覀円獙W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小蝌蚪找媽媽”,看了這個題目,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
(四)學生設疑: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叫什么名字?為什么要找媽媽呀?他們是怎樣找的?最后找到了沒有?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低年級學生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為其以后的創造和實踐奠定根基。)
二、初讀課文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在我們的課文中,現在小朋友要老師直接告訴你們,還是親自到課文中去找到答案呢?
。ㄒ唬⿲W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教老師或同學,努力把課文讀準,讀通。
(二)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如“追”,翹舌音;“迎”,后鼻音。)
。ㄈ┙涣髯约鹤x書后的收獲。(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
。m說是小小的成功,但同樣可以使孩子具備成就感,從而更自信,對閱讀也更感興趣。)
三、自主識字
課文的生字寶寶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你們樂意嗎?可現在我們對他們有點陌生,咱們就在四人小組里與伙伴講講:你準備怎么記住字寶寶的臉和他們的名字?
。ㄒ唬⿲W生在小組里介紹自己的識字體會(或編字謎、順口溜;或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或喚起生活體驗;或配個朋友;或提醒字音……)
。ê⒆拥哪芰κ菬o可估計的,走進他們,你會發現:解放他們的手、口、耳、目、腦,他們的學習表現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ǘ┬〗M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ㄈ┳屪謱殞毣丶遥葱∨笥咽欠襁認識他們?再讀課文。
四、寫字練習
。ㄒ唬┫日埿∨笥颜J一認要寫的三個字“有、在、條”。
。ǘ┳屑氂^察這三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ㄈ┳寣W生提醒,教師示范。
。ㄋ模⿴熒ピu。
。ㄎ澹╅_始描紅后試寫。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在閱讀中理解動詞“迎”、“追”,了解表示顏色的詞語“碧綠”、“雪白”的意思和構詞特點。
2、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3、在愉快的學習中知道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思維有所開拓,口語有所發展。
重點、難點: 以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來潛心會文本。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簡單的多媒體課件、繪畫青蛙圖、文中角色的頭飾。
2、學生課前去收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
教學流程:
一、復習鞏固。
課文的生字寶寶想跟小朋友玩一個捉迷藏的游戲,小朋友愿意嗎?他們一個個躲到句子里了,看小朋友還能不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ㄒ唬┙裉欤⒁探o我講了《灰姑娘》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ǘ┣逶,我們一家人披著晨露,迎著朝霞去爬山。一開始,我被遠遠地甩在后面,但我使勁追趕,終于爬上了山頂。爸爸媽媽都為我鼓掌,連連說:“你真行!”
。ㄉ值撵柟膛ψ龅阶植浑x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之中復習本課的生字,從而提高閱讀水平,于自然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浸染。)
二、學習“小蝌蚪樣子”的部分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
池塘里,水草邊,生活著一群小蝌蚪。小蝌蚪長什么樣?
(一)小朋友能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嗎?
。ǘ┠阌X得這是一群怎樣的小蝌蚪?根據你的體會來讀一讀。
。ǔ靥晾镉幸蝗盒◎蝌,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m然是一年級的孩子,可他們也是有個性的生命體,所以在閱讀時,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知,再以這種體會與感知去指導自己的朗讀。)
三、學習“青蛙媽媽樣子”的部分
多么可愛、快樂的小蝌蚪!可是小朋友知道嗎?小蝌蚪常常會不快樂,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知道他們的媽媽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樣嗎?請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關的句子來告訴小蝌蚪。
。ㄒ唬┲该f。出示句子:
。ê扇~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ǘ┙處熧N出青蛙的圖片。老師這里有一張青蛙媽媽的照片。如果你們是小蝌蚪,媽媽給你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圈出“碧綠”、“雪白”、“大”。
(三)你見過“碧綠”的什么?“雪白”是怎樣的白?那么,像金子一樣的黃?像火一樣的紅?像天一樣的藍呢?
。ㄕZ文重在點點滴滴地積累,在這里,教師就很淺顯地使學生掌握了顏色詞的構詞特點,并能靈活地遷移。)
(四)青蛙媽媽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多美呀!你能通過朗讀把她的美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ㄎ澹┣嗤苓會捉蟲呢!小朋友知道嗎?課前我們已經去收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誰來介紹一下?
。┞犃饲嗤茏较x的有關資料,你對青蛙媽媽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帶著這份了解再來讀讀這句話。
四、研讀“找媽媽”的經過
看了媽媽漂亮的照片,知道媽媽那么能干,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見到媽媽了。然而媽媽在哪里,怎樣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開始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ㄒ唬⿲W生自由讀2——6自然段。
。ǘ﹩枺盒◎蝌秸业綃寢屃藛?在誰的幫助下找到媽媽的?
第二自然段:
。ㄒ唬┻@一段中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迎”。誰能給它擴詞?“迎”的偏旁是什么?“走之”與什么有關?看圖片,“迎”是怎樣走?
。ǘ⿴熒纸巧首x。
第三自然段:
。ㄒ唬┻@一段中,也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追”。你追過別人嗎?找個小伙伴追給大家看看?現在,你覺得“追”是怎樣走呢?
。ǘ┮x。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以為是自己的媽媽,連忙追上去,叫著——烏龜笑著說——
。ㄈ┰谌宋、動物的語言前面或后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動作、心情、神態、語氣的詞,這些詞叫提示語。這些提示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朗讀語言?矗◎蝌降脑捛坝小敖兄保隳芟袼麄兡菢咏薪袉幔繛觚數脑捛笆恰靶χf”,你能笑著說說這番話嗎?
(朗讀與理解都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鼓勵學生用看插圖、做動作等直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迎”、“追”。提示學生在朗讀角色的對話時,留意角色語言前后的提示語,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
第五自然段:
(一)小蝌蚪在鯉魚阿姨、烏龜的指引下,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媽媽。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樣?誰來讀一讀?
。ǘ⿱寢屢姷阶约旱男母螌氊悾那橛质侨绾文?誰來讀一讀?
(三)就近找伙伴分角色讀。
五、演一演
現在我們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來演一演。在演之前,老師有兩個建議:1、盡量把小蝌蚪身體的變化表現出來。2、在扮演角色時,好好地想象一下角色當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ㄒ唬⿲W生自由組合成小組試演。
(二)指定一小組在班上展示。
。ㄈ⿲W生與老師評議。
。ㄟ@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童話故事,如何在文學性中凸現其科學性,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不易的。運用演童話劇的方式讓孩子進一步了解蝌蚪的成長過程,又不露痕跡。)
六、說話練習
小青蛙長大后也結婚生子了,可莊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時候尋找媽媽的經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順利地找到自己,她決定在臨走前給孩子寫下一張留言條。請你幫她想想,她該寫些什么?
。ㄒ唬┲该f。
。ǘ┰u議。
七、寫字
(一)先熟悉要寫的三個生字“什、么、變”。
(二)仔細揣摩這些字的寫法。
(三)請書寫比較優秀的同學上臺示范,再評議,了解書寫時的注意點。如:“變”的筆順等。
。ㄋ模⿲W生試寫,教師巡回指導。
八、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青 蛙
圖 片
迎 追
小蝌蚪 篇10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字詞,讀準多音字,能寫出“略微”、“確實”的近義詞。
2、能正確朗讀課文,訓練研讀詞句的能力。
一、復習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雷鋒叔叔寫的一則日記,大家知道讀日記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嗎?
二、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位小朋友寫的日記,板書:不合群的小蝌蚪。
“不合群”什么意思?小蝌蚪為什么不合群呢?想不想把它弄懂?
三、自學字詞。
下面,同學們打開課文,自學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詞語意思,讀準讀音,特別是多音字的讀音,可以互相討論。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下列詞語
孤零零 隊伍 單獨 悠閑 略微 確實
2、讀詞語。
3、讀課文中的句子,說說“悠閑”什么意思?讀課文中的句子說說“略微”、“確實”的近義詞。
檢查多音字的讀音(課后第三題)
調皮 覺得奇怪 難道說 別扭
五、學習一、二段,進行詞句訓練。
1、自由讀一、二段,要求:圈出一、二段中四個寫“不合群”的詞。(板書:孤零零 孤獨 單獨 自個兒)
2、小黑板出示上面四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句子,朗讀。
3、弄清上面四個詞的差別。
4、練習:選詞填空。
。1)丁丁是我們班的運動員,( )參加學校的跳高比賽。
(2)小鳥失去了媽媽,( )地飛著。
。3)媽媽對我說:“我很忙,你( )去外婆家吧!
(4)在家里,奶奶感受到更多的是歡樂,而不是( )。
5、與“不合群”意思相反的詞是哪個?
。ò鍟撼扇航Y隊)
6、我和永明用了什么辦法想使小蝌蚪合群,用了什么動作?
(板書:撥)
大家拿出筆當樹枝,拿出橡皮當蝌蚪,做“撥”的動作。老師讀句子,同學們做動作。
7、小蝌蚪是怎么表示的,做了什么動作?
。ò鍟恒@)
8、我撥了幾次?課文用了什么詞?(板書:又)小蝌蚪鉆了幾次?課文用了什么詞?(板書:仍舊)
9、看到小蝌蚪不合群,我心里怎么想?學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1)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結隊的小蝌蚪鬧別扭似的。
讀句子,給“鬧別扭”換詞。(合不來,賭氣,吵架,不團結)
。2)你這個調皮的小家伙,怎么這么不合群呀!
讀句子,給“調皮”換詞。(淘氣,貪玩,頑皮)
學生邊做“撥”的動作,邊把“我”想的句子說出來。
10、齊讀一、二段。
六、看著這只這么不合群的小蝌蚪,我和永明打算怎么辦?
(觀察)
七、課堂作業 :一、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道青蛙蝌蚪與癩蛤蟆蝌蚪不同的地方,能用“原來……怪不得”等詞說話。
2、學習仔細觀察,虛心請教的求知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學習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思考:我和永明觀察時發現什么?提出什么疑問?把寫“發現什么”和寫“疑問”的句子分別用自己喜歡的記號標出。
2、讀寫“我發現”的句子。
(1)這段話是圍繞哪句句子來寫的?
。2)是從哪兩個方面把總起句寫具體的?
。ò鍟后w形 顏色)
。3)獨游的小蝌蚪與群游的,體形有什么不一樣?顏色呢?
板書:略微大一點 青灰色
小一點 黑色
3、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提出了什么疑問?
4、朗讀第三段,你如果是書中的“我”和“永明”。向老師請教這個疑問,應該怎么說?
5、說話練習“向老師請教”
。1)每個學生進行練習。
(2)指名學生進行說話練習。
二、學習四、五段,進行說話練習。
1、老師是怎么回答的?讀老師的話。
2、聽了老師的話,大家明白了嗎?表示明白了,應該怎么說?
3、練習:
出示:
學校來了杭州客人。
校園里那么熱鬧。
用“原來……怪不得”說話練習。
4、齊讀3、4、5段。
5、說話練習。
一學生當老師,一學生當“我”和“永明”。
6、學習了這則日記,大家都弄清楚了青蛙蝌蚪與癩蛤蟆蝌蚪的不同之處,同學們指著書中的圖給聽課的老師介紹一下好嗎?
三、“我”和“永明”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板書:觀察仔細 虛心請教
四、作業 :作業 本4、5題。
小蝌蚪 篇1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點畫和添畫的方式,大膽地表現可愛的小蝌蚪。
2、對手指點畫感興趣,并大膽地作畫!
活動準備:
班級自然角飼養小蝌蚪,并進行觀察!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念兒歌,引出小蝌蚪。
教師:黑黑的身體圓溜溜,身后一條小尾巴,自由自在水里游,請你猜猜歌誰?
2、帶領幼兒一起念兒歌《小蝌蚪》引出主題。 。
3、引導幼兒觀察認識操作材料,啟發幼兒想像表現小蝌蚪的方法!
4、教師根據幼兒的想法在紙上示范,用手指在浸有黑色顏料的海綿上輕輕蘸一些顏料,然后在紙上印一個圓圓的蝌蚪身體,最后,用黑彩色筆添畫一個小尾巴。
5、指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教師講解操作重點,鼓勵幼兒在幼兒用書上用手指畫許多小蝌蚪!
(1)提醒幼兒先用手指蘸許多圓圓的小蝌蚪身體。
。2)再用抹布將手擦干凈!
。3)最后在圓點的不同地方,用黑筆添畫短短的小尾巴,提醒幼兒不把顏料身上!
6、欣賞幼兒作品,鼓勵幼兒大膽給小蝌蚪點畫許多蝌蚪好朋友。
7、音樂活動:《小蝌蚪》
教師帶領小朋友扮演小蝌蚪邊唱歌邊游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對點畫小蝌蚪充滿了興趣,因為在自然角里有小蝌蚪,平時他們都有過觀察,對小蝌蚪在水中的姿態都有所了解,在操作的時候都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比較欠缺的是,游的不同方向,比較多的是同一方向的小蝌蚪,因為是集體活動,在個別指導上做的不夠,一些孩子的作品相對凌亂些,最后桌面也沒能保持干凈,可能因為平時缺少這方面的鍛煉,所以寶寶對此次活動既新奇又陌生,手指的靈活性也不夠,以后在區域活動或游戲時間時給孩子多一些這方面的活動。
小蝌蚪 篇12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表演,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 具: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昨天看到一張“尋人啟示”,你們愿意幫忙找一找嗎?
出示啟示內容,揭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為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匯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
。ㄒ唬、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從哪句話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2、質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表演。
4、分角色朗讀。
(二)、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三、四自然段。用筆標出能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的有關句子。
2、指名說說青蛙的外部特征。
3、請學生為青蛙畫一張像。并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讀全文,思考:學完本篇課文你還了解了哪些知識?
1、課件演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指名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幅圖片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3、指名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五、課外延伸,培養探索精神。
1、學生匯報課外搜集的資料:其它小動物的成長過程。
2、結束語: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鉆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小蝌蚪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內容,把各段連起來,理解課文內容。
3.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教學難點:懂得應保護青蛙,并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小蝌蚪、長出前腿的蝌蚪、長出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蝌蚪、青蛙”小圖片。
2.幻燈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男◎蝌秸覌寢尩倪^程中,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ǘ┲狼嗤苁遣蹲胶οx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ㄈ┠芊纸巧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引出課題。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產下了許多卵,卵一天天地長大,長出來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小蝌蚪)
對:小蝌蚪的媽媽是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
板書課題:
1小蝌蚪找媽媽
齊讀課題。
2.學生自己設教學目標。
問:從課題你知道什么?
學課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師歸納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們的媽媽去。通過學習,我們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在找的過程中它的形體有什么變化。學習把各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想;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同學們還要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ǘ┲v授新課。
老師配樂范讀課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幾次才找到媽媽?
2.它們都找到了誰?
讀后學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媽媽。它們找到了:鯉魚、烏龜、青蛙。過渡: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5段)請你們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標出序號。
。ㄈ┛磮D逐段學習理解。
1.觀察第一幅圖,說圖意。
這幅圖畫的是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ㄟ@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個自然段是寫這幅圖的?
。ㄕn文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長的什么樣?
貼出小蝌蚪的圖片。
板書:大、黑、長長
它們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興。
你覺得小蝌蚪長得怎么樣?
。ㄎ矣X得小蝌蚪長得很可愛。)
。3)指導朗讀。
小蝌蚪長得這么可愛,在水里那么快樂活潑,我們讀這一段就應該讀出它們可愛、活潑的語氣來。
試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可愛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它們都在想:我們的媽媽在哪?要跟媽媽學點本領那該多好!于是它們下決心找到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呢?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自己有什么變化?我們學習第2自然段。
3.學習第2自然段。
(1)出示學習方法:讀,想,說。
想:
1.小蝌蚪有什么變化?
2.小蝌蚪看見誰?告訴了它們什么?
說:
什么樣的小蝌蚪?看見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聲讀第2自然段。
貼出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圖。
(3)投影:
、倏辞逍◎蝌介L出的兩條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對面過去。
③觀察小蝌蚪,迎上去時是什么心情?(著急的心情)
④我們讀小蝌蚪說的話就應該讀出它們著急的心情。
指名讀、女生讀。
、菸覀冊儆^察鯉魚媽媽回答它們的話是什么語氣?(和藹、可親)那么我們就用和藹的語氣來讀鯉魚媽媽說的話。分小組分角色試讀,請兩組分角色朗讀。
⑥小結: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是先讀再想這兩步來理解內容,最后說出了這段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學習第3自然段。
4.學習第3自然段。
(1)小聲讀第3自然段。
邊讀、邊想。
。2)看投影,觀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貼出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圖。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什么心情?(高興。)他們怎么叫的?誰試著讀一讀。
。4)烏龜是小蝌蚪的媽媽嗎?那為什么叫它媽媽?
。5)烏龜怎樣回答小蝌蚪的?(笑著說。)
。6)有語氣地讀第3自然段。
(7)這段主要講什么?
(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以烏龜為媽媽,從烏龜的話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媽媽長得什么樣。)
過渡:小蝌蚪知道媽媽長得什么樣,他們又繼續往前找,這回找到媽媽沒有?我們學習第4自然段。
5.學習第4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己小聲讀這段,并找出問題的答案。
。2)指名匯報。
。ㄎ舶妥兌痰男◎蝌健?匆姾扇~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媽媽。)
小蝌蚪終于找到了青蛙媽媽,青蛙媽媽是怎么說的?從它的話里,你們知道了什么?
做書后練習題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________,過了幾天,長出兩條________,又過了幾天,________變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讀第4自然段。
這段主要寫什么?
。ㄎ舶妥兌痰男◎蝌浇K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過渡:媽媽見到自己的孩子,又會怎樣呢?我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貼青蛙圖。
指圖問:我們現在應該叫它們什么呢?
(小青蛙)
追問:小青蛙怎樣到了荷葉上?用了哪些動詞?
。ǖ、跳、蹦)
這三個動詞用的非常恰當,生動、具體寫出了青蛙具有跳躍的本領。
小蝌蚪找到了媽媽,他們要做些什么呢?
。ǜ鷭寢屢黄鹱胶οx。)
青蛙一天捉70個害蟲,一個月捉2100個,一年捉15000個害蟲,所以人們都稱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們。
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向小蝌蚪學習什么?
。ㄗ鍪虏换倚模瑘猿值降,直到取得成功。)
。ㄋ模├首x全文。
朗讀這篇課文,我們應該讀出不同角色的語氣,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總結:你們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開始是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不久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然后尾巴變短,最后尾巴不見了,就變成了青蛙。通過學習,我們還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我們一定要保護他們。今后我們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樣:遇到困難,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
{板書}:
13、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青蛙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
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不知什么時候,尾巴不見了。
小蝌蚪 篇14
3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內容,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三、教學方法:啟發法、朗讀法、表演法。四、教具準備:圖片、vcd光碟、投影儀。五、課時安排:3課時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板書: (二)放動畫片,激情引趣 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它們在路上都遇上了誰?教師板圖。(鯉魚 烏龜 青蛙)(三)學習課文內容,指導感情朗讀。(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說讀后你知道了什么?板圖(小蝌蚪)(2)指名讀,全班同學做動作表演。體驗“快活”含義。(3)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它們看見誰了?同桌一塊兒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板圖(小蝌蚪長后腿)(迎)放幻燈演示。(4)指導朗讀。(5)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匯報你讀后知道了什么?板圖(小蝌蚪長前腿)(追)放幻燈演示。(6)指導朗讀。(7)聽了烏龜媽媽的話,它們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師讀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這時的小蝌蚪有什么變化?找到媽媽后它們是怎么做的?板圖(小蝌蚪尾巴變短,)(游)放幻燈演示。(8)指導朗讀。(9)齊讀第六自然段。小蝌蚪長成青蛙后每天都干什么?(三)戴頭飾表演:(四)引申擴展,進行思想教育:出示圖判斷對錯。(五)練習、鞏固:1.小蝌蚪先長出兩條_____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_____腿,又過了幾天,____變短了,成了_____。2.青蛙四條腿,____嘴巴,鼓著 _____大眼睛,披著碧綠的______,露著雪白的______。.(六)布置作業 :1. 回家后探究一下,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蟲?2. 回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七)板書設計 : 鯉 魚 烏 龜 青 蛙 迎 追 游 小蝌蚪 長后退 長前腿 尾巴變短 青蛙
小蝌蚪 篇15
榮華街小學 潘麗勤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邊看圖邊學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學生自覺保護青蛙和蝌蚪。
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可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
課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小蝌蚪成長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文掌握的程度。
小蝌蚪 篇16
活動目標:1. 學習用刷子上下平涂,均勻的刷出背景色。2.能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3.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體驗玩色活動的樂趣;顒訙蕚洌1.幼兒對小蝌蚪和青蛙已有初步的認識2.顏料、刷子、長卷畫3.錄像:小蝌蚪活動過程:一、 以變魔術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1.t: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那我們來看一看需要哪些工具。(介紹刷子、顏料、紙)2.t:告訴你們,在這張紙里藏著一只小動物,你們看到了嗎?我能把它變出來,仔細看!t:輕輕的沾一點顏料,在盤子上舔一舔,從上往下輕輕刷,怎么還沒有變出來啊?我們一起來念咒語:從上往下輕輕刷,這是誰呀?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么回事吧!”(春天到了,青蛙媽媽在池塘里產下了小寶寶以后就去捉害蟲了,可是等她回來的時候,寶寶都不見了,青蛙媽媽特別著急!”)t:“那我們一起來幫助青蛙媽媽趕快找到小蝌蚪好嗎?”(教師示范將所有的底色刷完)二、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 t:“有沒有找到小蝌蚪?瞧,他們都藏在這里呢!小蝌蚪們長的什么樣子?它們快活在水里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游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觀察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動的畫面)小結:“原來小蝌蚪游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游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 三、示范手指點畫及添畫尾巴的方法t:小蝌蚪們真頑皮,他們都藏起來讓媽媽找,老師再來變個魔術,把小蝌蚪們都變回媽媽身邊去好不好?t:伸出食指在黑色的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后把手指按在紙上,再用蠟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游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游動了。t:“請小朋友來試一試,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吧!”四、幼兒操作,體驗創作的樂趣。1.t:瞧,在這條小河里也藏著青蛙媽媽和小蝌蚪,怎么樣把他們找出來呢?(復習平涂的方法)2.老師巡回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3.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五、活動延伸。 在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師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媽媽”的主題墻面,復習有關故事、歌曲,學做“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游戲。并且可以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圍坐在主題墻旁邊,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信息,對如何更好保護“小蝌蚪”和“青蛙”展開討論等等。
小蝌蚪 篇17
1.按要求填空。
迎,共( )筆,第6筆是( )。
蹲,共( )筆,第7筆是( )。
群,( )結構,左邊是( ),右邊是( )。
2.看圖讀課文,填空。
圖畫表現的第一部分內容是小蝌蚪在水里游,它與課文第( 。┒螌。圖畫表現的第二部分內容是( ),課文第( )段和它相對應。圖畫表現的第三階段內容是( ),課文第( 。┒魏退鄬。圖畫的第四部分內容是小蝌蚪終于變成了( ),找到了媽媽,它與課文第( )段相對應。
3.讀課文,答題。
(1)小蝌蚪的樣子是:________
。2)青蛙的樣子是:________
。3)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是:________
4.讀讀寫寫
蝌蚪 鯉魚 荷花 嘴巴 阿姨
青蛙 烏龜 腦袋 擺動 游來游去
參考答案
1.迎,共(7)筆,第六筆是( )(3)。 蹲,共(19)筆,第7筆是( )。群,(左右)結構,左邊是(君),右邊是(羊)! 2.圖畫表現的第一部分內容與課文第(一)段對應。圖畫表現的第二部分內容是(小蝌蚪向鯉魚媽媽和小鯉魚游去),課文第(二)段和它相對應。圖畫表現的第三段內容是(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它和第(三)段相對應。圖畫的第四部分內容是小蝌蚪終于變成了(青蛙),找到了媽媽,它與課文第(四)段相對應。
3.小蝌蚪的樣子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2)青蛙的樣子是: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3)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又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成了青蛙。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