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二等分(精選12篇)
學習二等分 篇1
(大班數學活動)
設計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個數學活動,探索性強。小朋友喜歡自己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師幫忙。設計二等分的數學活動要注重幼兒原有的經驗,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自主探索對不同形狀物體進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與舊經驗的交織中,實現認知的平衡,獲得發展。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學習把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 讓幼兒運用二等分知識,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 材料紙:圓形、五邊形、心形、平行四邊形、花形、樹形等。
2、 實物:花生、白果、紅棗等。
3、 課件制作:笨熊新傳、部分與整體關系圖。
活動過程
1、 初步接觸二等分
欣賞故事《笨熊新傳》。
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一天,哥兒倆撿到一個香噴噴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點。正鬧著,狐貍大嬸來了,幫他們把面包分成了兩塊。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狐貍大嬸說:“你們別急,這塊大一點的,我咬它一口。”哥兒倆一看,那塊大的變小了,小的變大了,又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就這樣,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點點面包,還不知道上了狐貍的當呢。
教師提問:“假如請你幫忙,你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面包?”
教師提供圓形紙,引導幼兒想辦法把它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幼兒操作。
“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樣證明你分的兩份是一樣的呢?”教師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加以證明。
(教學設想:用故事中的問題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話題,讓幼兒在自然狀態下進入學習情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再從簡單的圓形二等分入手,為幼兒進一步探索創造寬松的環境。)
2、 用不同方法等分幾種圖形。
教師說:“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圖形,請小朋友想辦法把它們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幼兒操作,老師參與小組活動,鼓勵幼兒探索圖形的各種分法。
(教學設想:豐富的材料蘊涵了不同的探索結果,也為幼兒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 小組交流,鼓勵幼兒在小組里大聲講述自己的分法。
(2) 集體交流,先請幼兒講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種分法。
教師問:“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把正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的。怎樣證明這兩份是一樣大的?還有誰用不一樣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樣大兩份?”
課件顯示記錄:
重疊驗證是否一樣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
其它圖形的交流討論同正方形。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把這些圖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個部分,這就是二等分。”
(3) 師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塊泡沫正方形,讓幼兒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擺一擺 ,分一分,看看不對角分,也不以邊為中心對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
教師根據幼兒操作情況幫助驗證。
(4) 引導幼兒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圓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請小朋友看看以分出來的一半和原來的圖形比,(課件演示)哪個大?哪個小?分出來的一份是原來圖形的多少?(一半)”
(教學設想:幼兒通過操作獲得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就應幫助幼兒識別事物的真假,完成認識的飛躍。在此,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討論,從幼兒的回答中總結答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頗具教育價值。)
4、 解決新問題
(1) 提出新問題。
教師問:“1塊面包,1塊點心,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塊點心,2塊面包,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顆小棗,哥兒倆各吃幾顆?”
(2) 分實物。
教師提供花生、白果、紅棗等,讓幼兒二等分。
告訴幼兒,每個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寶飯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扮小熊哥兒倆。我們一起來分一分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檢查,看兩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樣。
(教學設想:幼兒的數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成功的樂趣。這一過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運用知識,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幼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定能體驗到數學活動的輕松和有趣。)
學習二等分 篇2
活動內容:數學活動——學習二等分
活動目標:
1、教會幼兒初步學習把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第一、二、三組:方形紙若干;
第四、五組:長方形紙若干;
第六組:心形,梅花形,蝴蝶形紙各若干;每組剪刀,回形針若干;每位幼兒一張圓形紙。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學習把一個圖形等分成兩份。
“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一張什么形狀的紙,請你們想辦法把它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分好了還要想個辦法證明你分的兩份一樣大。(幼兒操作并驗證)“誰來告訴我你是怎樣把圓形的紙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
(2)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誰來告訴我們,你把什么形狀的紙分成了大的兩份,怎樣證明分的兩份一樣大?(隨著幼兒的講述,老師操作驗證)分出來的一份和原來的一張紙比,哪個大,哪個小?分出來的每一份是原來的多少?
2、小組活動。
“今天的小組活動都是等分紙片,但是紙片的形狀不同。要求是把每種形狀的紙片都分成一樣大的兩份,還要試一試相同形狀的紙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分法,每分一次都要想辦法證明兩份是一樣大,再用回形針把兩份別在一起。最后我們要比一比誰分的兩份的方法最多。
3、活動評價。
幼兒講述自己的分法,對同一形狀能想到有多種分法的幼兒予以表揚。“剛才我們把各種形狀的紙,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可不可以把它們分成一樣大4份?你們可以試試。”
學習二等分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重點)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難點)
3、發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行,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
2、剪刀
【活動過程】
一、講解演示,出示繩子(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繩子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繩子。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1、老師這里有一根繩子,請小朋友想一個辦法,將繩子分成相同的兩段。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把繩子對折,兩頭對齊,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折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后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1、為幼兒提供圓形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等觀察。
師:你想不想試一試,將物體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小朋友將圓形紙二等分。
2、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師:你是怎么將圓形紙進行二等分的?
3、小結:把圓形對折,然后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
“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紙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這兒有個好聽的詞,叫“重疊””。(學習詞:重疊)
5、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等分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一份一樣大嗎?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和原來的圖形哪個大?哪個小?
(2)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1、為幼兒提供正方形,長方形材料,考慮有沒有其它對折的辦法來二等分正方形、長方形。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經能將圓形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再來考考你,每人一張正方形紙和一張長方形紙,看你能用什么辦法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請幼兒分別介紹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長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角線折、對邊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再試一次。
三、鞏固練習:(為幼兒鞏固二等分的知識而設計,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判斷,選擇正確的二等分圖形。)
教師把各種幾何圖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參加游戲的幼兒手中。幼兒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樣大小的圖形,并把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看誰找的又快又對。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認真、也很能干,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吧,老師已經將各種圖形進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籮筐里,看誰能快速將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
1、教師講評幼兒的活動結果
2、幼兒展示自己拼貼的圖形
四、活動延伸(給幼兒思維拓展的空間,為學習四等分作鋪墊。)
正方形的紙能二等分,它還可以進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開動腦筋想想辦法。
【活動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學習二等分 篇4
(一)活動目標:
1、嘗試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運用二等分知識,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3、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二)活動準備
1、蠟光紙:圓形、正方形、心形、花邊形、泡沫正方形,木棒一支。
2、花生米、紅豆仁、紅棗、黃豆仁。
3、故事掛圖二張,塑料藍若干個,小盤若干個,錄音帶。
(三)活動過程
1、初步接觸二等分通過故事導入課題,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一天哥兒倆拾到一個香噴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點,正在鬧著,狐貍大嬸來了,不安好心地幫熊哥倆把面包分成了兩塊,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狐貍大嬸說:"你們別急,這塊大一點的,我咬它一口?哥兒倆一看,那塊大的變小了,小的變大了,又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就這樣,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點點面包,還不知道上了狐貍的當呢。
教師提問:小朋友,假如你們碰到哥兒倆,你們愿意幫忙嗎?假如老師給你們一個圓形面包,小朋友們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面包?老師提供圓形紙引導幼兒想辦法把它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幼兒操作。
討論: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樣證明你分的'兩份是一樣大的呢?教師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加以證明。
2、用不同方法等分幾種圖形教師說:"圓形面包小朋友們都會分了,如果熊哥倆拾到的是心形面包、正方形面包、花邊形的面包,小朋友們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份?教師提供各種圖形,幼兒操作,教師參與小組活動,鼓勵幼兒探素圖形的各種分法。
3、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集體交流,請幼兒講述各種圖形的分法,老師說:"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把正方形面包分成一樣大的兩份是一樣大的?“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還有誰用不一樣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用同樣方法讓幼兒說心形、花邊形的分法。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把這些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兩個部分,這就是二等分"。
(2)師生共同探討,深入探素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師出示正方形泡沫,操作給幼兒看,教師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擺一擺,分一分,看看不對角分,也不以邊中心對折,是否也能分得二等分,根據操作情況加以驗證,讓幼兒進一步明白。
(3)引導幼兒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圓形、正方形、心形、花邊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請小朋友看看已分出來的一米和原來的圖形比(出示圖形)哪個大?哪個小?分出來的一份是原圖形的多少?(一半)
4、解決新問題。
教師問:"1塊面包,1塊點心,小熊哥倆分著吃,每人只吃一半,如果有2塊點心,2塊面包,小熊哥倆分著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個蘋果,哥兒倆各吃幾個"?
分實物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幫助熊哥倆分面包、分點心,熊媽媽心里可高興了,熊媽媽現在準備煮八寶粥給小朋友吃,可是熊媽媽說八寶粥的配料要先分成二份才能煮,小朋友,下面我們再來幫助熊媽媽分配料好嗎?"(好)那我們先看一下配料里都有些什么,有紅棗4顆、花生米2粒、紅豆仁2粒、黃豆仁2粒,下面請小朋友們兩個人一組把籃子里的配料分在兩個盤子里,分的時候要注意兩份一樣多。
教師提供配料,幼兒討論操作,分好后教師集體提問:"小朋友,你們盤子里紅棗多少顆?花生米有幾粒?紅豆仁有幾粒?黃豆仁有幾粒?好,小朋友真聰明,都分對了!
5、結束部分:
教師:好了,聰明的小朋友們已經幫助熊哥倆把不同形狀的面包分成一樣大的兩份,教會了熊哥倆二等分的知識,熊哥倆為了謝謝大家,現在請小朋友們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戲。
活動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學習二等分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重點)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難點)
3.發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行,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
2.剪刀
活動過程:
一、講解演示,出示繩子(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繩子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繩子。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1.老師這里有一根繩子,請小朋友想一個辦法,將繩子分成相同的兩段。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把繩子對折,兩頭對齊,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折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后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
1.為幼兒提供圓形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等觀察。
師:你想不想試一試,將物體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張圓形紙,請小朋友將圓形紙二等分。
2.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師:你是怎么將圓形紙進行二等分的?
3.小結:把圓形對折,然后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紙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 “這兒有個好聽的詞,叫“重疊””。學習詞:“重疊”
5.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等分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一份一樣大嗎?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和原來的圖形哪個大?哪個小?
(2)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
1.為幼兒提供正方形,長方形材料,考慮有沒有其它對折的辦法來二等分正方形、長方形。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經能將圓形進行二等分,現在老師再來考考你,每人一張正方形紙和一張長方形紙,看你能用什么辦法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請幼兒分別介紹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長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角線折、對邊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再試一次。
三、鞏固練習:(為幼兒鞏固二等分的知識而設計,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判斷,選擇正確的二等分圖形。)
教師把各種幾何圖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參加游戲的幼兒手中。幼兒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樣大小的圖形,并把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看誰找的又快又對。
師:剛才小朋友都很認真、也很能干,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吧,老師已經將各種圖形進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籮筐里,看誰能快速將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
⒈教師講評幼兒的活動結果
⒉幼兒展示自己拼貼的圖形
四、活動延伸(給幼兒思維拓展的空間,為學習四等分作鋪墊。)
正方形的紙能二等分,它還可以進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開動腦筋想想辦法。
學習二等分 篇6
學習二等分(大班數學活動)
設計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個數學活動,探索性強。小朋友喜歡自己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師幫忙。設計二等分的數學活動要注重幼兒原有的經驗,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自主探索對不同形狀物體進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與舊經驗的交織中,實現認知的平衡,獲得發展。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學習把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 讓幼兒運用二等分知識,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 材料紙:圓形、五邊形、心形、平行四邊形、花形、樹形等。
2、 實物:花生、白果、紅棗等。
3、 課件制作:笨熊新傳、部分與整體關系圖。
活動過程
1、 初步接觸二等分
欣賞故事《笨熊新傳》。
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一天,哥兒倆撿到一個香噴噴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點。正鬧著,狐貍大嬸來了,幫他們把面包分成了兩塊。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狐貍大嬸說:“你們別急,這塊大一點的,我咬它一口。”哥兒倆一看,那塊大的變小了,小的變大了,又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就這樣,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點點面包,還不知道上了狐貍的當呢。
教師提問:“假如請你幫忙,你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面包?”
教師提供圓形紙,引導幼兒想辦法把它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幼兒操作。
“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樣證明你分的兩份是一樣的呢?”教師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加以證明。
(教學設想:用故事中的問題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話題,讓幼兒在自然狀態下進入學習情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再從簡單的圓形二等分入手,為幼兒進一步探索創造寬松的環境。)
2、 用不同方法等分幾種圖形。
教師說:“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圖形,請小朋友想辦法把它們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幼兒操作,老師參與小組活動,鼓勵幼兒探索圖形的各種分法。
(教學設想:豐富的材料蘊涵了不同的探索結果,也為幼兒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 小組交流,鼓勵幼兒在小組里大聲講述自己的分法。
(2) 集體交流,先請幼兒講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種分法。
教師問:“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把正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的。怎樣證明這兩份是一樣大的?還有誰用不一樣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樣大兩份?”
課件顯示記錄:
重疊驗證是否一樣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
其它圖形的交流討論同正方形。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把這些圖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個部分,這就是二等分。”
(3) 師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塊泡沫正方形,讓幼兒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擺一擺 ,分一分,看看不對角分,也不以邊為中心對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
教師根據幼兒操作情況幫助驗證。
(4) 引導幼兒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圓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請小朋友看看以分出來的一半和原來的圖形比,(課件演示)哪個大?哪個小?分出來的一份是原來圖形的多少?(一半)”
(教學設想:幼兒通過操作獲得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就應幫助幼兒識別事物的真假,完成認識的飛躍。在此,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討論,從幼兒的回答中總結答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頗具教育價值。)
4、 解決新問題
(1) 提出新問題。
教師問:“1塊面包,1塊點心,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塊點心,2塊面包,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顆小棗,哥兒倆各吃幾顆?”
(2) 分實物。
教師提供花生、白果、紅棗等,讓幼兒二等分。
告訴幼兒,每個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寶飯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扮小熊哥兒倆。我們一起來分一分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檢查,看兩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樣。
(教學設想:幼兒的數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成功的樂趣。這一過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運用知識,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幼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定能體驗到數學活動的輕松和有趣。)
學習二等分 篇7
一、設計意圖:
隨著年齡的提高,大班幼兒對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對圖形進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欲望,接著圍著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并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探索操作,對認識新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環節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第二環節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環節,使知識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第四環節,要求幼兒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操作,聯系生活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3、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活動難點: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各種食物(花片、毛線、吸管、米、水)。
2.工具:筆,剪刀,直尺。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講解演示1.出示綢帶問: "小朋友,今天老師的頭發有什么變化嗎?(扎兩個辮子)我還想給兩條小辮扎上漂亮的綢帶,現在只有一根綢帶,怎么辦才能扎兩根小辮呢? 請小朋友幫老師想想辦法,怎么分?"2. 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教師小結: 把綢帶兩頭對折,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此環節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綢帶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并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綢帶。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一、游戲:分蛋糕師(展示課件):今天小熊生日 ,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它想把一塊蛋糕分給兩位好朋友吃,怎么辦? 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
(1)每人兩塊圓形蛋糕,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
(2) 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3)師 小結:把圓形蛋糕對折,然后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4) 操作驗證二等分: "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蛋糕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5) 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①請小朋友把等分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蛋糕作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②師小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此環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折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后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二、比一比:誰的方法多 。
1. 出示(正方形):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把正方形進行二等分。
2. 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 請幼兒介紹新方法。
4. 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邊折、對角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重新試一次。
5.出示(長方形):幼兒再次操作。
6.師:課件展示(此環節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能激發幼兒積極性和獨創精神。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三、游戲"看誰說的對"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游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誰說的又對又快?
過渡語:剛才我們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用對折的方法進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像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現在請小朋友看看這些東西,怎樣進行等分。
四、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1、將幼兒分四組,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
師: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參觀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什么?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實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師介紹各種材料,請小朋友幫忙把里面的東西進行二等分。)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3,幼兒講述操作過程、方法。
(1)提問:(分別出示毛線、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剛才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毛線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對折、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時候用過目測法、數數法、計量法(3)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目測法、折疊法、計量法、數數法等對超市里的東西進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體性質不一樣,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紙一樣又軟又薄的東西可以用折疊法來分,和蛋糕一樣比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樣的液體和數量較多的物體可以用等量的方法來三、結束部分:活動延伸。
學習二等分 篇8
一、活動目標:
⒈在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活動中學習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⒉培養幼兒的比較和判斷能力。
二、活動準備:
⒈材料:紙(圓行,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
⒉工具:筆,剪刀
三、活動過程:
㈠故事導入
狗熊媽媽給兩只小狗熊一塊圓圓的大餅,狗熊媽媽說:你們倆只要想想辦法就能吃到一樣多的大餅。兩只狗熊想了半天都沒想出分大餅的好辦法。請小朋友幫助它們,讓它們吃到一樣多的大餅。怎么分呢?
⒉組織幼兒討論。
此環節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圓形,通過操作來證實用對邊折的方法可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為理解二等分作好鋪墊。
㈡操作探索
第一次操作:
⒈提供幼兒材料,指導等分方法。
材料:圓形
⒉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⒊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⒋教師小結:把一個東西邊對邊對折,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⒌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學習詞:“重疊”
⒍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⑴師:請幼兒把剪開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材料作比較,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⑵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此環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折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后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第二次操作
⒈師:剛才小朋友想到了對邊折的方法來幫助小狗熊。有沒有其它對折的辦法來二等分正方形、長方形呢?
⒉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⒊
教師講評:誰來介紹你的新方法?
⒋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角線折、對角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重新試一次。
此環節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能激發幼兒積極性和獨創精神。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㈢鞏固提高:
⒈請小朋友給二等分的圖形打鉤。做完后給你的爸爸、媽媽檢查。
⒉教師講評幼兒的操作結果。
此環節為幼兒鞏固二等分的知識而設計,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判斷,選擇正確的二等分圖形。
四、活動延伸:
這張正方形的紙能二等分,它還可以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開動腦筋想想辦法。
活動評價:
活動以故事形式導入,設置懸念,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欲望,接著圍著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第一環節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第二環節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環節,不但要求幼兒掌握二等分地概念,也使知識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教師在活動中要面向全體,注重個別幼兒地發展,對能力弱地幼兒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思考過程,使幼兒的個人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且在講評時教師應提供比學具大4倍的教具,這樣幼兒才能看清正
學習二等分 篇9
(大班)
徐燕燕
一、活動目標:
1、在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活動中學習二等分的方法,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培養幼兒的比較和判斷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等分的方法,發展思維靈活性。
難點: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材料:蘋果、繩子、紙(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吸管、杯中的水、等分練習冊、若干圖形、筆。
四、設計思路
盡管幼兒在生活中已接觸過許多等分的實例、但要他們親自實踐對物體的等分、尤其是理解等分的方法,還是有’—定難度的。因此,活動前首先為幼兒提供由易到難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積累感性經驗,然后再組織討論,使幼兒‘對等分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在操作探索,討論歸納后,幼兒對等分有了進一步認識后,可以在思維方面提高要求,即設計練習紙及游戲活動以有利于促使幼兒采用變通思維,培養幼的判斷和思維能力。
五、活動流程
講解演示一探索操作一討論理解一鞏固提高
六、活動過程
(一)講解演示
1、教師出示一個蘋果,問幼兒,如果兩個小朋友,只有一個蘋果,血液怎么分著吃?
2、組織討論等幼兒充分發表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一個蘋果如何分成為相等的兩份,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二)探索操作
1、提供幼兒材料,指導等分方法。
材料、繩子、正方形、三角形、吸管、杯子中的水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三)討論理解
1、組織幼兒討論各材料的等分方法。
2、教師總結:一個實物等分成同樣大小的二份叫二等分。
3、討論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①請幼兒把等分部分與原來的材料作比較,看它們的有什么不同。
②總結: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四)鞏固提高
1.每人一套等分練習紙.請功兒把二等分的圖找出來,并畫上圈。
2、幼兒動手,老師巡回。
3、游戲:找朋友。
方法:教師把各種幾何圖形等分成二份,一份在參加的游戲幼兒手中,另—份貼在磁性黑板上.游戲前,幼兒在活動室周圍邊走邊念兒歌:勤鍛煉,身體好,找個朋友來賽跑。念到最后—字。幼兒分別到黑板上取下一個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樣的圖形,并把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看誰拼得又對又快:
1 2 下一頁
七、延伸活動:
①把各種圖形的紙放在自由活動中讓幼兒觀察操作。
⑦把等分過的顏色水分別列入粗細不同的量杯里進行比較量是否一樣多。
教后感:
本活動首先以蘋果為例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對等分的愿望,在幼兒有操作的愿望后,我又通過幼兒的操作活動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讓幼兒探索二等分的方法,在幼兒操作探索時我沒有急于指導,而是讓他們有充分的操作擺弄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得出二等分的含義及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而后我又采用鞏固提高的方法,讓幼兒做練習紙,加深幼兒對等分的進一步認識,最后以游戲活動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整個活動以探索,討論,游戲貫穿全過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寓教育于游戲操作活動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上一頁 1 2
學習二等分 篇10
設計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個數學活動,探索性強。小朋友喜歡自己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師幫忙。設計二等分的數學活動要注重幼兒原有的經驗,充分發揮幼兒的能動性,讓幼兒自主探索對不同形狀物體進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與舊經驗的交織中,實現認知的平衡,獲得發展。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學習把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 讓幼兒運用二等分知識,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 材料紙:圓形、五邊形、心形、平行四邊形、花形、樹形等。
2、 實物:花生、白果、紅棗等。
3、 課件制作:笨熊新傳、部分與整體關系圖。
活動過程
1、 初步接觸二等分
欣賞故事《笨熊新傳》。
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一天,哥兒倆撿到一個香噴噴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點。正鬧著,狐貍大嬸來了,幫他們把面包分成了兩塊。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狐貍大嬸說:“你們別急,這塊大一點的,我咬它一口。”哥兒倆一看,那塊大的變小了,小的變大了,又急得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就這樣,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點點面包,還不知道上了狐貍的當呢。
教師提問:“假如請你幫忙,你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面包?”
教師提供圓形紙,引導幼兒想辦法把它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幼兒操作。
“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樣證明你分的兩份是一樣的呢?”教師鼓勵幼兒想出各種辦法加以證明。
(教學設想:用故事中的問題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話題,讓幼兒在自然狀態下進入學習情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再從簡單的圓形二等分入手,為幼兒進一步探索創造寬松的環境。)
數學教案-學習二等分
標簽: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數學教案-學習二等分,
2、 用不同方法等分幾種圖形。
教師說:“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種圖形,請小朋友想辦法把它們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幼兒操作,老師參與小組活動,鼓勵幼兒探索圖形的各種分法。
(教學設想:豐富的材料蘊涵了不同的探索結果,也為幼兒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 小組交流,鼓勵幼兒在小組里大聲講述自己的分法。
(2) 集體交流,先請幼兒講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種分法。
教師問:“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把正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的。怎樣證明這兩份是一樣大的?還有誰用不一樣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樣大兩份?”
課件顯示記錄:
重疊驗證是否一樣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
其它圖形的交流討論同正方形。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把這些圖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個部分,這就是二等分。”
(3) 師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塊泡沫正方形,讓幼兒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擺一擺 ,分一分,看看不對角分,也不以邊為中心對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
教師根據幼兒操作情況幫助驗證。
(4) 引導幼兒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教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圓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樣大的兩份。請小朋友看看以分出來的一半和原來的圖形比,(課件演示)哪個大?哪個小?分出來的一份是原來圖形的多少?(一半)”
(教學設想:幼兒通過操作獲得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就應幫助幼兒識別事物的真假,完成認識的飛躍。在此,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討論,從幼兒的回答中總結答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頗具教育價值。)
4、 解決新問題
數學教案-學習二等分
標簽: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 數學教案-學習二等分,
(1) 提出新問題。
教師問:“1塊面包,1塊點心,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塊點心,2塊面包,小熊哥兒倆分著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顆小棗,哥兒倆各吃幾顆?”
(2) 分實物。
教師提供花生、白果、紅棗等,讓幼兒二等分。
告訴幼兒,每個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寶飯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兩個小朋友扮小熊哥兒倆。我們一起來分一分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檢查,看兩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樣。
(教學設想:幼兒的數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成功的樂趣。這一過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運用知識,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幼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定能體驗到數學活動的輕松和有趣。)
學習二等分 篇11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二等分。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對等分活動產生興趣。
3、嘗試運用二等分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4、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二等分》課件。
2、人手一份操作紙、剪刀。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活動興趣。
教師:你們認識團團圓圓嗎?冬天到了,不知道他們過得怎么樣,有三個小朋友去看望它們。(演示課件)教師:它們怎么啦?怎么辦呢?
教師:聽聽三個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辦法。(演示課件)
(二)初步嘗試用一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1、討論交流。
教師:看,他們找到了什么?(演示課件)教師:每人找到了一塊布,要幫兩個熊貓寶寶分別做兩條一模一樣的圍巾,怎么辦?
2、實踐探索。
教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材料,請你們用剛才想到的方法去試一試。
3、交流探討。(演示課件)教師:誰說一說用什么方法來分的。
教師:它原來是什么形狀,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狀?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樣大的。
(三)探索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1、實踐探索。
教師:把一個圖形對折,剪成完全相同的兩份,這種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圖形二等分還有很多方法,我們再去嘗試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多。
2、交流學習。
教師: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紹給大家分享。
教師:誰也用到這種方法的?
小結:東東、麗麗、貝貝謝謝你們,看,他們用你們的好辦法做了把圍巾做好了,送給了團團圓圓。瞧,團團圓圓圍上了一樣的圍巾多開心啊,在謝謝小朋友呢。(演示課件)
(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經驗。
(1)將多個物體進行二等分。
教師:團團圓圓肚子餓了,怎么辦呢?
教師:(演示課件,出現一堆竹子)這么多的竹子,請大家也幫團團圓圓來分一下,怎么分呢?
(2)將液體進行二等分。
教師:熊貓口渴了,叔叔趕緊送來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動延伸:
回教室嘗試將多個物體和液體進行二等分。
教學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學習二等分 篇12
一、設計意圖:
數學活動常常能促進幼兒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大班幼兒的數學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已初步形成,也認識了許多常見的幾何圖形。為了進一步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數學活動的作用,我選擇了《學習二等分》這一活動。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二等分,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二等分的特征,使幼兒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以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中的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的特點,我制訂了兩個目標:
1、學習把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體驗二等分的含義。
2、發展動手能力和判斷能力。活動的重點是感知二等分的含義。難點則是學習將物體二等分。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幼兒思維的形象性特點,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可供幼兒操作的材料如繩線、圖形卡片等和教師演示的教具蛋糕、瓶子、圖片等,一感官教育為基礎,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判斷等游戲環節,感知二等分。
二、 說目標
1、學習把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體驗二等分的含義。
2、發展動手能力和判斷能力。
三、說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份操作材料:繩子兩根、圓形、正方形紙片個一張、剪刀每人一把
2、演示教具:長方形蛋糕一塊、兩只一樣大的礦泉水瓶、一杯水、小刀一把、二等分和不是二等分的圖形若干
四、說流程:
1、幼兒操作,學習二等分
2、教師演示,感知二等分
3、看圖判斷
4、游戲〈找個朋友來賽跑〉
五、 說過程
一、首先我讓幼兒操作,學習二等分
1、等分繩子
①小朋友,你們看見桌子上的兩根繩子了嗎?(看見了)那現在請你們將桌子上的兩根繩子那起來比一比,它們一樣長嗎?(一樣長)那好,現在請你們將其中的一根繩子拿起來,把它分成一樣長的兩段,應該要怎么分呢?那現在啊,就請你們試一試(幼兒操作)。
②你是怎么分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對了,我們可以將繩子的兩段先對齊,然后,在對折的地方捏緊,再用剪刀把它們剪開。
③那現在請你們將剛才分好的一段和原來的那跟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樣,(請個別幼兒回答)。
2、等分正方形、圓形
那現在桌子上還有正方形和圓形,請你們用我們剛才學過的方法,先將兩端對齊再對折,把正方形和圓形分成一樣大的兩分,用剪刀將它們剪開(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二、教師演示,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1、出示長方形的蛋糕,啟發幼兒思考
小朋友,這里呢有塊蛋糕,有兩個小朋友要吃著一塊蛋糕,他們說:“他們倆都要吃一樣多的,”你們能給他們想出一個好辦法嗎?(幼兒回答)那要怎么分才一樣多?(幼兒回答)教師選擇一種方式將蛋糕分成二等分。
2、出示一杯水,兩只礦泉水
小朋友,你們看這里有呢有兩個礦泉水瓶,還有一杯水,那現在我們就把這杯水分別倒入礦泉水瓶中,使它們的水平面相等。
3、小結
繩子、紙片、蛋糕、水都分成了一樣長短、一樣大小或一樣多少的兩份,也就是把它們分成了相等的兩份,這叫做二等分(小朋友跟念)。
三、 看圖判斷
(教師事先將圖片張貼在黑板上)黑板上是不是有許多圖片啊?那現在請你們認真的看一下,這些圖片中哪些是二等分,哪些不是二等分?看誰的眼睛最亮了,(請個別幼兒找)
四、游戲〈找個朋友來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