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閱讀題答案(通用6篇)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1
在文章《日子》中,我們應該怎么樣的去認識故事里的主人公呢?讓我們通過以下閱讀題目的練習去深入的了解吧!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日子》閱讀題目及答案,歡迎閱讀!
《日子》閱讀原文①在災區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農民背著包裹從各安置點返回自己的家園,這是他們自愿的選擇。與安置點吃喝不愁相比,返回家園的生活有著太多的艱辛,然而,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鳥歸巢般的渴望。
②我們在陳家壩鄉安置點遇到一位叫趙義富的老漢,他今年61歲,個子不高,精瘦精瘦的,眼神很亮,透著一股子倔勁。他的家在大山另一邊的青林村,這個村也叫“紅軍村”,當年村里所有的青壯年都跟著紅軍鬧革命去了,活了大半輩子的老漢,從沒想到他引以為豪的家園有朝一日會毀于一旦。地震后,從廢墟上爬起來的他,拉起老伴,踏著仍在垮塌的山體,一路跌跌撞撞向山下沖去,身后,他喂養了6年的大紅馬仰天長嘯,哭一般地嘶鳴著,老漢心里疼得直發抖。
③在鄉里的安置點上住了兩天,這一輩子不懂什么叫失眠的趙老漢,兩天兩夜合不上眼。他的大紅馬,還有3頭牛、20多頭豬、16只羊……像走馬燈似的在他眼前轉個不停。趕到第3天,天蒙蒙亮,老漢再也待不住了,騰地從地鋪上站起身,對老伴說了句:“不行,我得回去給牲口們放生,讓它們自己找點東西吃。”
④老伴哭了:“沒了路,你咋得回去?”
⑤“我爬也得爬回去!”
⑥說到做到的趙老漢真的是爬回去了。
⑦大面積垮塌的山體,早已改變了原來的模樣,所有通往村子的路全沒有了,到處是塌陷,隨處是深不見底的裂縫,踩在松垮的碎石上,根本站不住,走兩步就要退一步。老漢一路幾乎是匍匐在地,手腳并用地往前爬,尖利的石頭在他身上刮出一道道傷口,手指磨出了血,一只鞋在攀爬中掉進了裂縫,整整3個小時,他終于爬回了青林村。
⑧“地震把房震塌了,大石頭把田卷了。我養的豬、牛、羊、馬還在。”
⑨他走到家畜跟前,由于饑餓和恐懼它們已極度虛弱,那匹大紅馬悲哀地望著他,掙扎著站起來,舔著他的手,他落淚了。他松開馬韁,解開牛鼻子,把豬和羊向一起攏了攏……又在廢墟下翻出一口袋胡豆,灑在地上。然后,找出已經砸扁的水桶,用石頭敲了敲,到半山腰的小河溝里取回兩桶水,蹲在地上,挨著個看著它們喝飽了,又回到半山腰,再取回兩桶水放在那里。直到太陽偏西,他才戀戀不舍地起身,離開這個已經成為一堆瓦礫的家,依然匍匐在地手腳并用,跋涉整整3個小時,回到山下。
⑩從這天起,每隔3天,趙義富老漢都要像這樣每天山上山下來回爬6個小時回到青林村,給家畜們喂一次水。
(11)老漢一回去,它們就圍著老漢嗷嗷叫,他背不起太多東西,只能喂點水,保住它們。他心里反復念叨的只有一句話:“保住它們!”
(12)望著老漢,我們驚異地說不出話來。他似乎明白了我們的心思,伸出手,一五一十地數叨起來:“馬喂起來要運輸,豬牛羊價格好了,年底能賣3萬塊錢。雖說家都毀了,可日子總要過下去!”
(13)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氣概,一種始終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摘自《光明日報》)
《日子》閱讀題目1.作者在文章開頭作了哪些交待?這有什么用意?請選擇一個角度加以說明。(2分)
2.第②段中,寫“他今年61歲,個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表明老人
_______;說他“眼神很亮,透著一股子倔勁”說明老人________。(2分)
3.文中在描寫老人的內心感受時多是一筆帶過,而描寫大紅馬時則具體細膩。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說說你的理解(2分)
4.文中對老人著墨最多的是_______,這些描寫既是前文“___”二字的具體體現,是老人“倔勁”的生動再現。(2分)
5.文章結尾一段是老人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用老人的一句內心獨白來概括的話,就是。(2分)
6.作者懷著怎樣一種心情來寫老人的?試從不同的角度說說看。(2分)
《日子》閱讀答案1、(2分)為后文作鋪墊:①點明人、事的特殊背景。②暗示老人是農民的代表和縮影。③表明災民不靠國家、千方百計自救的精神。④表現災區農民對家園的依戀、不棄與熱愛。(答出l個要點即可)
2、(2分)①年高瘦小(“平凡普通”、說明他完全有理由安享救助)②頑強剛毅(“非凡偉大”、表現出他不善罷甘休的決心)
3、(2分)①側面(間接〕描寫,借馬寫人。②傳達出作者不忍觸及人的種種不幸的那種心態。(答出第②點加1分)
4、(2分)①細節(動作)②“艱辛”
5、(2分)“保住他們”
6、(2分)①痛心②敬佩(感動)(答作“同情”得1分,答“震撼”不得分)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2
《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一篇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文章,在做這篇文章的閱讀題目的過程中,你知道它的正確答案嗎?讓我們一起做一做這些題目。記得做完題目之后要對答案哦!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閱讀題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閱讀原文①l920xx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點,列夫·托爾斯泰像一個小偷一樣,只由他的醫生陪同)從他的生活的監獄中沖出來,呼喚向他發出了一個不可辯駁的堅定信號。當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亂翻他的文件時,他再一次當場抓住了她,這時決定突然鋼鐵般堅決和果斷地在他心中響起,離開“離開了他的心靈”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進入自己的,分給他的死亡。他將大衣套在工作襯衫上,戴上一頂粗笨的帽子,穿上膠鞋,他的財產中沒有帶走別的,除為了向人類表達自己精神所需要的東西:日記,鉛筆和羽毛筆。然后他們上了車,坐在一個三等車廂油膩膩的長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爾斯泰不再這樣稱呼自己了,像對待他的錢、房子和榮譽一樣、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現在稱自己為T·尼古拉耶夫一一一個想為自己構想一種新生活和純潔而正確的死亡的人的虛構的名字。現在他終于擺脫了一切羈絆,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學說和正直的話語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學說的可怕的對手一一榮譽,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誘惑者,仍不放棄它的犧牲品。世俗不允許“它的”托爾斯泰屬于自己。這個被追捕的人幾乎還沒有在火車車廂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經認出了這位大師,于是火車上所右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們已經擠到車門口看他。他們隨身帶著的報紙帶來一欄長長的、對這逃離監獄的珍貴動物的報道。他已經被出賣和包圍了,榮譽再一次,最后一次攔住了托爾斯泰通向完滿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職人員都被動員起來,家里他們已經訂好特快車。記者們從莫斯科,從彼得堡,從尼什尼葉——諾高奧特,從四面八方追蹤他這豆逃跑了的野獸·列夫·托爾斯泰不應該也不可以單獨同自已一起,人們不容許他屬于自己和實現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經被包圍了,沒有他能投身進去的灌木叢。無論他想在哪里脫身,榮譽都將置身于他的對面,它無所不在。但這時突然一陣冰冷的恐怖寒顫抖動著老人蒼老的身體。他精疲力盡地靠在堅硬的木長椅上。汗從這個顫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滲出來并從額頭上滴下來,發燒從他的血液中出現。為了救他,疾病襲擊了他,死神已經舉起了他的大衣一一黑暗的大衣,在追蹤者面前蓋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個小車站,他們不得不停下來。沒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館、一個豪華的地方讓他藏身。站長羞愧地提供給他火車站大樓兩層的木屋中的辦公室。人們領這個打著寒戰的人進去,突然他夢想過的一切都是真的了:這里就是那小房間,低矮而沉悶,充滿了污濁氣味和貧窮,鐵床,煤油燈暗淡的光線一一一下子離他所要逃離的豪華和舒適很遠很遠。在死的時候,在最后的時刻,一切都變清楚了,像他所期望時:死神作為一個莊嚴的象征,純潔地、無瑕地完全順從他的藝術家之手。
⑥高爾基曾將列夫·托爾斯泰稱為一個人類的人一一這是一句精辟的話。因為他是同我們所有人一樣的人,由同樣龜裂的黏土塑成,帶有同樣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們。列夫·托爾斯泰從不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一個比他同時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數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銳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熱情一一仿佛是世界藝術家(指上帝,譯者注)的工作室中那個看不見的原始形式的第一個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選自茨威格《自畫像》,有刪故)
《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閱讀題目19.分析下面兩個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4分)
(1)小偷:
(2)野獸:
20.文章結尾說高爾基稱托爾斯泰是"一個人類的人"評價非常"精辟"。請簡要分析這句評語"精辟"在何處。(4分)
21.文章第①自然段畫線句連用三個"到"字,第③自然段畫線句連用四個“從”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分)
22.本文寫托爾斯泰沒有介紹他的文學創作,而選取他死亡前的離家出走這一事件,你認為這種設計好不好?(6分)
《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閱讀答案19.(1)小偷:說明托爾斯泰小心謹慎,因為一旦被發現,他將無法成行。(2分)
(2)野獸:?①說明他已經放棄正統思想,跟他們在思想上不一樣了,他的出走在觀念上對他們構成了威脅;(1分)②說明他出走時態度堅決,不顧一切,像一頭野獸。(1分)
20."一個人類的人"意思是一個人類的榜樣(典范、模型)。(1分)這句話深刻、透徹 (1分)地點出了托爾斯泰是一個真實普通的人(1分)。但又比大多數人更具人性和德行 (1分)等特點,所以說這句評語"精辟"。
21.運用鋪陳排比。連用三個"到"字,體現出托爾斯泰逃離世俗的決絕和急切;(2分)連用四個“從”字,突出世俗和榮譽對托爾斯泰的包圍之快、之強,影響和侵害之大。(2分)
22.好。(1分)遠離榮譽與世俗,過真實、樸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爾斯泰一生的追求。(1分)出走這一事件以小見大(1分)比介紹他的文學創作更能更能襯托出托爾斯泰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體現他的個性和理想,(2分)使托爾斯泰形象突出,性格鮮明,具有感染力。(1分)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網小編帶來的《列夫·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閱讀題目及答案的全部內容,希望這部分您能夠喜歡!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3
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題的練習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技能,需要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有酒的日子閱讀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酒的日子》閱讀原文“酒這個東西,真好!”這是我老母親喝完了最后一口,將酒杯口朝下,透著光線觀察再無余瀝時,總愛說的一句話。
她喜歡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有的人喝酒,講究下酒菜,六七十年代,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艱窘,兩口子的工資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塊錢,要維持老少五口人的開支,相當拮據。她也能夠將就,哪怕炒個白菜,拌個菠菜,也能喝得香噴噴的。那時,幾乎買不起瓶酒,更甭說名酒了,都是讓孩子拎著瓶子到副食店里去零打。這類散酒,用白薯干為原料釀制,酒烈如火,霎那間的快感,是不錯的,但愛“上頭”,尤其多喝兩口以后,那腦袋是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還是要說:“酒這個東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釀圓子都會醉的,不過,她很喜歡聞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圍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那時,我們很窮,窮得不得不變賣家中的東西。可再窮,這杯酒還是要有的。因為有富人的酒,也有窮人的酒,喝不起佳釀,濁酒一盞,也可買醉。后來,大環境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漸入佳境,好酒名酒,也非可望而不可及了,可是我母親仍對二鍋頭情有獨鐘。我曾經寫過一篇《酒贊》,就是贊揚這種價廉物美的老百姓喝得起的酒,歌頌這種陪伴我們一家人度過艱辛歲月的酒。
現在回想起故去的老母親那句話,“酒這個東西,真好!”就會記起當時飯桌上的溫馨氣氛,在那個講斗爭哲學的大風大浪里,家像避風港一樣,給你一個庇護所,在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小屋子里,還有一縷徐徐縈繞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實的感覺,那慰藉的感覺,對一個屢受挫折的人來說,是最難得的一種幸福。我懷念那有酒的日子,酒,意味著熱量,意味著溫暖,那時,我像一頭受傷的動物,需要躲起來舔我流血的傷口,這家,正是我足以藏身,可避風霜的洞穴。
那時候,很有一些人,從無名之輩,到聲名鼎沸的諸如我的同行之流,最終走上了絕路,很大程度是由于內外相煎的結果。如果我經受了大會小會的批斗以后,拖著沉重的身子回到家來,若是再得不到親人的撫慰鼓勵,而是白眼相待,而是劃清界限,這樣雪上加霜的話,家庭成了一座冷冰冰的心獄,還有什么必要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呢?
雖然,說是避風港,未必就能保證絕對安全,不知什么時候,什么事情,兇險和不幸,破門而入。所以,那時的窮,倒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猝不及防的發難,才是真正令人憂心的。窮,只要不到斷炊的地步,是可以用精打細算的安排,用開源節流的辦法捱過去的。甚至還允許有一點點奢侈,讓孩子為奶奶去打四兩散酒。而那些總是看你不順眼,總是要想法使你過得不痛快,總是恃自己政治上的優越,要將你踩到爛泥里去的人,簡直防不勝防。因此,當老母親把酒杯翻轉來,對著透過窗戶的冬日陽光,說“酒這個東西,真好”時,即使那是片刻的安寧,短暫的溫馨,也是難能可貴。尤其一家人在默默無言中,期望著你能在困境中支撐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覺得無論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動力。
其實,1957年因為寫了一篇小說,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約好,沒有必要將此事告訴老人,讓她在思想中成為一種負擔;但天長日久,她也不可能毫無察覺我的碧落黃泉式的政治跌宕。不過,她始終裝作什么也不知道,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但也是從那以后,她有了這種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習慣,而且一定要說出那句關于酒的口頭禪。
前不久,上海一張報紙上發表出丁聰先生畫我的一張漫畫,有我自題的一首打油詩,其中“碰壁撞墻家常事,幾度疑死惡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紅”的“疑死”二字,絕非夸張之詞,這就更讓我懷念那杯母親的酒了。一般來講,她喝酒,從來不鼓勵家中的別人喝酒,但在“史無前例”的年代,當那些“朋友”們“幫助”得我“體無完膚”,真覺得離死不遠的苦痛中,我母親會破例地在她喝完那小杯酒,在說“酒這個東西,真好”時,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心疲憊的我面前……
如今,須發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親喝酒的那般高齡了。據報紙載,喝一點干紅,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講,或許益處更多。現在,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在空巢中的我和我老伴,每當在飯桌上坐下來,品嘗著琥珀紅的酒漿時,就會想起那杯母親的白酒,這一份記憶,也就渲染上一層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這個東西,真好”的話音,就會在耳畔響起。接著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這就是:無論在陽光燦爛的季節中,還是在刮風下雨的歲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屬于你。
《有酒的日子》閱讀題目17.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①艱窘 ( ) ②拮據( )③猝不及防( ) ④玫瑰( )
18.好的文章,往往立片言以居要,本文也是如此,作者在第一段自然而巧妙的起筆,請你談談第一段在全文中都起到了那些作用?(4分)
19.請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對下面的句子進行理解分析。(4分)
①我懷念那有酒的日子,酒,意味著熱量,意味著溫暖,那時,我像一頭受傷的動物,需要躲起來舔我流血的傷口,這家,正是我足以藏身,可避風霜的洞穴。
②這就是:無論在陽光燦爛的季節中,還是在刮風下雨的歲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屬于你。
20.請你閱讀文章二、四兩段文字,從文中概括出母親喝的是一種怎樣的酒?(3分)
21.“當老母親把酒杯翻轉來,對著透過窗戶的冬日陽光,說‘酒這個東西,真好’時,即使那是片刻的安寧,短暫的溫馨,也是難能可貴。”你怎樣理解作者此時“難能可貴”的感受?(4分)
22.“酒這個東西,真好”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結合文章內容體會母親為什么會染上了喝酒的習慣?(4分)
23.請你從全文表達的思想中理出母親與作者對酒這東西真好的理解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4分)
《有酒的日子》閱讀答案17. ①jiǒng ②jū ③cù ④gui
18. ①照應文章題目。②引出對母親的懷念。③自然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④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19. ①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在充滿動蕩與挫折的歲月里,溫馨的家庭如同避風港一樣給我的庇護,使我受傷的心靈得以療救與慰藉。(答出庇護、關懷、體貼、安慰之意即可)
②這里運用象征的手法,以陽光燦爛的季節象征幸福美好的時光,以刮風下雨的歲月象征充滿磨難的日子自然而又形象,進而總結全文說明酒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給人們帶來幸福。(即照應了題目又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20. ①散酒,用白薯干為原料釀制,酒烈如火,愛上頭,尤其多喝兩口以后,腦袋很不舒服。②窮人的酒③二鍋頭④價廉物美的老百姓喝得起的酒,陪伴我們一家人度過艱辛歲月的酒。(包含以上要素即可給滿分,允許學生自由概括。)
21.因為不知什么時候,什么事情,兇險和不幸,會破門而入;猝不及防的發難,令人憂心;有些人總是看你不順眼,總是要想法使你過得不痛快,總是恃自己政治上的優越,要將你踩到爛泥里去的人,簡直防不勝防。作為一個有孝心的兒子看到母親開心,能夠與母親一道享受家庭的安寧與溫馨自然會感受到難能可貴的。
22.①這句話在文章中起到了貫穿全文線索的作用②是因為1957年因為寫了一篇小說,被打成“右派” 讓她在思想中成為一種負擔,從那以后,她有了這種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習慣,而且一定要說出那句關于酒的口頭禪。
23.母親說酒是好東西,是因為心疼兒子,希望兒子借酒的麻醉從被折磨的政治斗爭中得到哪怕暫時的解脫,自己也能借酒的麻醉得到解脫。作者說酒是好東西是因為那時可以有母親和母親的酒相伴感受到家的溫馨,增加與磨難相抗爭的勇氣,感受濃濃的家庭氣氛,在困境中支撐下去。(基本意思對即可)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4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背水的經歷呢?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背水的日子》閱讀題目及答案,歡迎閱讀!
《背水的日子》閱讀原文①懷念背水的日子。
②一路咕咚、咕咚背回來的水多甜啊!
③水井為一林老樹掩映,水井巖上常年綠樹蔥蘢。初夏時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風中搖曳飄香。秋天黃昏,那一樹一樹的黃連樹葉,宛如天邊的晚霞,紅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寧靜。冬天下雪時,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積雪仿佛百合又開花。
④背水,要清晨去。那時,井邊好熱鬧,木水桶一溜兒排放在哨臺上,背水的人們在井邊嬉鬧著。只有舀水的的人靜靜地蹲在井邊,埋下身子,用木瓢從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滿一桶,輕輕地跳下井臺,將麥秸編的墊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觸的部位,桶繩往肩上一掛,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將井水背回去了。
⑤父親總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進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涼。
⑥待井邊慢慢地靜了下來,寨子里升起了裊裊炊煙。孩子們陸陸續續從家里出來,背著各色小花布書包,唱著歌上學去了,學堂里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⑦這時,寨子里開始鬧起來了。放牛的將牛群趕到水井巖邊,用木瓢將井里的水沿著井沿邊的一個暗槽潑出去,井水從這水槽里流到巖邊路下一個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著這甜甜的井水。
⑧磨豆腐不用這井水。離寨子更遠的一個山崖下有一股細細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沿著細細的山路盤旋而去,那有一個小小的山洞,水就從洞里星星點點地浸出來。把木桶接到下面,一會兒,桶就滿了,背回去用來泡黃豆,磨出來的豆花特別甜、特別香。
⑨很多年都過去了,井水總也舀不完。
⑩記不清是從哪一年,我們那里開始修盤山公路,整天都能聽到隆隆的土炮聲,那是在炸山開路。人們都盼望著那長長的、寬寬的路從自己門前經過,終于一條大路繞著我們這個山寨又蜿蜒著向更高的山寨盤去了。通車典禮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頂上的那個寨子。好鬧熱啊,大人們唱著歌,圍著火堆、咂酒跳起歡快的鍋莊。那天放了好多部電影,大家坐在曬場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別多,我們一大幫孩子,就在那寨子瘋跑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頂看下去,一條大路象一條銀蛇,盤旋在山腰。過年的時候,更鬧熱了。隊里買了一輛手扶式拖拉機,村里的舞獅隊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曬場上搭幾張桌子,那獅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滾。然后,由拖拉機開路,笑頭和尚牽著獅子在后面隨著鑼鼓隊有節奏的舞擺,孫猴子一會兒跳到車上去搶了敲鼓人的帽子,一會兒跑到后面來抱起一個孩子,長長的隊伍沿著盤山公路舞著、鬧著、唱著、笑著。
?日子,好像就這么熱熱鬧鬧地過著,有甜甜的井水潤著,有長長的盤山公路繞著,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夠的咂酒。
當水井巖上的百合越來越多,黃連葉越來越紅的時候,大家突然發現,井里的水不夠了。有一天早晨,聽父親在對母親說:怪了,今天早晨誰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時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趕到山梁深處那條小溪里去飲水了。井邊那個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長了一片野草起來,倒也茂盛。早晨起來排隊背水的人越來越多,輪到最后的,桶也裝不滿了,只得到那個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個來回,一個早上背回兩桶水,太陽就出來了。
?父親說,也許是修公路的時候,放石炮驚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陣子,村里吃水很緊張,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臉,姑娘們也不敢三天兩頭都洗頭了,小伙子臉上好象也沒那么光彩了。
?后來,鄉政府從山梁深處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個大水塔,為每戶村民安上了自來水,日子好像又滋潤起來了。
?從水籠頭里放出來的水總有一股鐵味,沒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隊舀水、背水了。水井邊那林老樹終日靜悄悄的,只有不時跑過的拖拉機吵吵鬧鬧,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蟲。
?日子也變得靜悄悄的了,往日那個大曬場冷清了,舞獅的好象也累了,過年的時候,只能聽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聲了。
?學堂里,依然常響起瑯瑯的讀書聲。
《背水的日子》閱讀題目1.文章第①段十分簡潔,這樣的開頭有什么作用?(4分)
2.第③段描寫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寫背水的生動畫面。這兩段文字在描寫上各有什么特色?(6分)
3.文章以“背水的日子”為題,第⑩段卻以較長的篇幅寫“鬧熱”的場景。請對內容上的這種安排作簡要分析。(4分)
4.作者對背水的日子深深的眷念,請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蘊。(6分)
《背水的日子》閱讀答案1.①開門見山,點明題旨;②總領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④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4分。每層意思1分)
2.第③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②從視覺、嗅覺多角度描寫;③反映了不同季節景物色彩的豐富多變。(3分。每層意思1分)
第④段:①運用了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方法,(2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寫得惟妙惟肖。(1分)
3. ①“鬧熱”場景的描寫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②通過描寫“鬧熱”場景表達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悅;③與下文出現缺水的生活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④使文章有波瀾,避免平鋪直敘。(4分。每層意思1分)
4.①美好的生活離不開美好的環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時也要尊重和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③人對自然哪怕是不經意的傷害也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應該安穩、寧靜、和諧、甜美;⑤對未來的日子應充滿希望。(6分。每層意思2分,答對任意3層即得滿分)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分享的《背水的日子》閱讀題目及答案,歡迎進行學習參考!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5
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撕日歷的日子》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撕日歷的日子》閱讀原文:
又是年終的時候了,我寫字臺上的臺歷一側高高隆起,而另一側卻薄如蟬翼,再輕輕翻幾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謝幕了。
厚厚的那一側是已逝的時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記著一些人的地址和電話,以及偶來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來的厚度還厚,仿佛說明著已去的歲月的沉重。它猶如一塊沉甸甸的磚頭,壓在青春的心頭,使青春慌張而疼痛。
發明臺歷的人大約是個年輕人,歲月于他來講是漫長的,所以他讓日子在成方形的鐵托架上左右翻動,不吝惜時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對時光,當一年萬事大吉時,他會輕輕松松把那一摞用過的臺歷捆起,隨便扔到什么地方讓它蒙塵,因為日子還多得是呢。而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看著那一摞摞用過的臺歷,也許會有一種人生如夢的滄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歷。
小的時候,我家總是掛著一個日歷牌,我媽媽叫它“陽歷牌”,我們稱它“月份牌”。那是個硬紙板裁成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圖畫,下面是掛日歷的地方。那時候我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撕日歷。早晨一睜開眼,我爬出被窩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被架子一側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地看著它,覺得上面的每一個字母都漂亮可愛,甚至覺得紙葉泛出一股不同尋常的香氣。于是就可以賴著被窩不起來,反正上課的鐘在這一天成了啞巴,可以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有時候父親就進來對炕上的人喊:“涼了涼了,起來了!”“涼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早飯。反正灶坑里有火,涼了再熱,于是仍然將頭縮進被窩,那張星期日的日歷也跟了進來。父親是狡猾的,他這時惡作劇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進睡房,狗沖著我的被窩就搖頭擺尾地撲來,兩只前爪搭在炕沿,溫情十足地嗚嗚叫著,我只好起來了。
有會過日子的人家不撕臺歷,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將逝去的日子一一塞進去,高高吊起來,年終時拿下來就能派上用場。有時女人們用它給小孩子擦屁股,有時候老爺爺用它們來卷黃煙。可我們家因為我那雙不安分的手,日子一個也沒留下來,統統飛走了。每當白雪把院子和園田裝點得一派銀光閃閃的時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過去了,心中想著明年會長高一些,辮子會更長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碼又會大上一碼,便有由衷的快樂。新日子被整整齊齊地裝訂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復一日地奔月,那硬紙牌是輕易不舍得換的。
長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興趣去撕它了。我在哈爾濱生活的這幾年才算像模像樣過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日歷,讓它由一側到另一側。當兩側厚薄幾乎相等時,哈爾濱會進入最熱的一段日子。年終時我將用過的臺歷用線繩串起,然后放到抽屜里保存起來。當我串起今年的臺歷、將明年散發著墨香氣的日子擺在鐵皮架上時,我會在上面簡要抒寫一些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慮。如果能把幼時已撕去的日歷一一拾回,也許已故的父親就會復活,他又會放進一條狗進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許我老家那個已經荒蕪的院落又會變得綠意盈門。但日子永遠都是:過去了的就成為回憶。
《撕日歷的日子》閱讀題目:
16.文章在展開對“撕日歷”的回憶之前,為什么要先寫眼前的臺歷?(4分)
17.本文多次細節描寫十分傳神,請列舉兩處加以評析。(6分)
18.作者在第③段寫年輕人“會輕輕松松地把那一摞用過的臺歷捆起,隨便扔到什么地方讓它蒙塵“,在第⑦段寫“年終時我將用過的臺歷用線繩串起,然后放到抽屜里保存起來”。為什么“年輕人”和“我”對舊臺歷的態度會有如此大的反差?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7分)
19.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 )( )
A.全文以日歷為線索,從撕日歷到翻臺歷,從一個側面寫出了“我”從小到大,從農村到城市的生活軌跡。
B.文章第⑥段將會過日子的人家“不撕日歷”與我們家“日子一個也留不下來,統統飛走了”進行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我們家對時間的流逝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
C.文中有很多口語化的句子,像“父親”的話“涼了涼了,起來了”等,這類語句通俗易懂,親切樸實,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D.撕日歷、翻臺歷對一般人來說也許只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作者卻從細微處著筆,以小見大,從中生發出歲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感慨。
E.作者行文看似輕松隨便,實則沉重感傷,字里行間蘊含著對往昔美好時光的留戀和不舍以及面對現實的茫然和無助。
《撕日歷的日子》閱讀答案:
16.“臺歷”是“日歷”的延伸,能引發作者相似的聯想,從而為下文寫“撕日歷”作鋪墊;(2分)“臺歷”有日子重疊、易于保存的特點,能讓作者感受到歲月的沉重與滄桑,正好與當年帶給自己輕松愉快的“日歷”形成對比。(2分)
17.示例①“早晨一睜開眼,我爬出被窩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腳踩著枕頭去撕釘在炕頭被架子一側的月份牌,凡是黑體字的日子就隨手丟在地上,因為這樣的日子要去上學,而到了紅色字體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著它回到被窩,親切地看著它。”此處將“我”對日歷上黑體字的日子和對紅色字體的日子的態度和行為進行對比,生動地表現了孩童的天真可愛、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②“狗沖著我的被窩就搖頭擺尾地撲來,兩只前爪搭在炕沿,溫情十足地嗚嗚叫著,我只好起來了。”此處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人與動物之間自然和諧的溫馨畫面,濃郁的生氣息令人神往。(每例3分,舉例正確1分,評析精當2分。言之成理、意思對即可)
18.①“年輕人”是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感情而虛設的,并非實指某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泛指。(1分)②作者將“年輕人”與“我”對待舊臺歷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含蓄地表達了對有些年輕人不懂的珍惜時光的一種善意的批評。(2分)③作者對舊臺歷的珍惜,既是對溫馨歲月和成長經歷的回味,也流露出對時光易逝、歲月如歌的感慨和惆悵。(2分)④舊臺歷上寫滿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通過臺歷,作者既可以回望過去,讓歲月永恒;也可以思考未來,使見解更加深刻。因此,作者對舊臺歷倍加珍惜。(2分)(探究性問題,言之成理,意思對即可)
19.BE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撕日歷的日子》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全部內容,相信這些對你會有用的。
日子閱讀題答案 篇6
在做《描花的日子》這篇閱讀題答案時,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描花的日子》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描花的日子》閱讀原文:①這里一年四季都有讓人高興的事兒。春天花多鳥多蝴蝶多,特別是滿海灘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進河逮魚。秋天各種果子都熟了,園藝場里看果子的人和我們結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門,一家人要圍在一起.
③母親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們每年都在這個季節里做這個,這肯定是她們最高興的時候。我發現父親也很高興,他讓她們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攬下來。平時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雞等。他招呼我帶上鎬頭和鐵鍬去屋后,費力地刨開凍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這是春夏準備好的,只為了這個冬天。
③父親點好炭盆,又將一張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貓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覺,開始了沒完沒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凍,屋里這么暖和。這本身就是讓人高興、幸福的事。
⑤母親和外祖母準備做她們最愿做的事:描花。她們從柜子里找出幾張雪白的宣紙,又將五顏六色的墨搬出來。我和父親站在一邊,插不上手。過了一會兒,母親讓我研墨。這墨散發出一種奇怪的香氣
⑥外祖母把紙鋪在木桌上,紙下還墊了一塊舊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彎曲的、粗糙的樹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著母親。母親蘸了紅顏色的墨,在枯枝上畫出一朵朵梅花。父親說:“好。”
⑦母親鼓勵父親畫畫看,父親就畫出了黑色的、長長的葉子,像韭菜或馬蘭草的葉片。外祖母過來端詳了一會兒,說:“不像,不過起手這樣也算不錯了。”她接過父親的筆,只幾下就畫出了一蓬葉子,又在中間用淡墨添上幾簇花苞——我也看出來了,是蘭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畫,不過不畫草和花,那太難了。我畫貓。貓臉并不難畫,圓臉,兩只耳朵,兩撇胡子。可是我和父親一樣笨,也畫得不像。父親說:“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兒。”
⑨整整一天,母親和外祖母都在畫。她們除了畫梅花和蘭草,還畫了竹子。父親一邊看一邊評論,把他認為最好的挑出來。他說:“這是你外祖父在世時教她們的,他不喜歡她倆出門,就說在屋里畫畫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備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貓一直沒有挪窩,它思考了一會兒,便站起來研究這些畫了。它在每一張畫前都看了看,打了個哈欠。可惜它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踩到了紅顏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紙上。父親趕緊把它抱開,但已經晚了,紙上還是留下了一個個紅色的爪印。父親心疼那張紙,不停地嘆氣。
⑪外祖母看了一會兒紅色爪印,突然拿起筆,在一旁畫起了樹枝。母親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幾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興極了,我和父親都沒想到這一點:有著五瓣的紅色貓爪印本來就像梅花嘛!
⑫就這樣,貓和母親、外祖母一起,畫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描花的日子》閱讀題目:1.縱觀全文,第①段內容似乎和下文“描花”這件事關系不大。你認為第①段能否去掉,為什么?(3分)
2.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3分)
①她們每年都在這個季節里做這個,這肯定是她們最高興的時候。
②我發現父親也很高興,他讓她們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攬下來。
3.通讀全文,簡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分)
4.分析本文標題的作用。 (4分)
5.閱讀以下兩則材料,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對幸福的認識。 (3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瑣碎之事連綴而成的,這根線上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紐扣。
材料二:據調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上網、玩手機上。
《描花的日子》閱讀答案:1. 示例一:能。第①段中有關四季的內容和文章主要內容“描花”關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簡潔,內容更集中。因此可以刪去。
示例二:不能。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為下文“出不了門,一家人要圍在一起”作了鋪墊。所以不能去掉。
2. ①母親和外祖母可以做她們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們很高興。
②父親看到母親和外祖母高興,他就很高興;他能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興。
3.外祖母是一個和藹可親、寬容厚道、心靈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4.是行文的線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內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諧、幸福的生活;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5.文章寫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細節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為這些人沉浸在無聊的虛擬的小世界里,缺少與家人的交流與分享。綜上所述,我認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刻,高興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擔。
《槐花》閱讀原文:季羨林
①自從移家朗潤園,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時候,我一出門向西走,總是清香飄拂,溢滿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滿了綠水的荷塘岸邊,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滿樹繁花,閃著銀光;花朵綴滿高樹枝頭,開上去,開上去,一直開到高空,讓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皚皚的萬古雪峰。
② 這種槐樹在北方是非常習見的樹種。我雖然也陶醉于氤氳的香氣中,但卻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花樹——慣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這樣春夏之交的時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參觀北大校園。走到槐花樹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氣,抬頭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我從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畫的人像,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畫得擴張到臉龐的外面。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擴張到了面孔以外來了。
④“真好看呀!這真是奇跡!”
⑤“什么奇跡呀?”
⑥“你們這樣的花樹。”
⑦“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們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嗎?”
⑨我無言以對,看來辯論下去已經毫無意義了。可是他的話卻對我起了作用:我認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見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識。我在它身上發現了許多新的以前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聳人云天的木棉樹時,也曾大為驚詫。碗口大的紅花掛滿枝頭,殷紅如朝陽,燦爛似晚霞,我不禁大為慨嘆:
⑪“真好看呀!簡直神奇極了!”
⑫“什么神奇?”
⑬“這木棉花。”
⑭“這有什么神奇呢?我們這里到處都有。”
⑮ 陪伴我們的印度朋友滿臉迷惑不解的神氣。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現在到了中國,在洋槐樹下,輪到印度朋友(當然不是同一個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
(17)我想自己先試一試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現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語,又對我講話。周圍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機,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1986年6月3日
《槐花》閱讀題目:1.本文三次寫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對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閱讀文章,填寫下面表格。(4分)
看花的情形對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在開花的季節,看到了常見的槐花。①
第二次②③
第三次④親切而充滿了生氣。
2.閱讀第⑯段畫線句,說說“這樣一個經驗”在文中體現在哪兩件事上?(4分)
3.這篇文章浸透著作者深摯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請以第1段和第17段兩段為例作簡要分析。(不超過150字)(7分)
《槐花》閱讀題目:1.①看慣了,習以為常。 ②印度朋友的驚奇和贊美,引起作者對槐花的注意。 ③仿佛第一次見到,陌生又似曾相識,發現了新的東西。 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盡情欣賞。
2.①我看慣了槐花,就習以為常了。②印度朋友習慣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
3.作者運用多種手法抒發了深摯的情感。第①段運用了描寫和聯想,寫出了槐花的清香、美麗和壯觀,表達了作者對槐花的熟悉和贊美。第(17)段,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洋槐以情感,寫出了與作者的情感交流;用描寫表現山石樹木,用展現色彩的詞語寫水寫花,寫出萬物的生機和歡暢,抒發了作者用心感受,發現美的喜悅心情。第①段分析3分,第(17)段分析3分,語言表達1分,共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