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眼睛》說明文 閱讀附答案(精選2篇)
《動物的眼睛》說明文 閱讀附答案 篇1
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第一范文網一起學習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編輯的閱讀答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動物的眼睛 閱讀附答案
動物的眼睛
歐陽軍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進屋,圍繞著屋里的人們伺機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滿誘惑的晚餐,后方則是自己振動的雙翅,這兩個景物同時出現在它的視野里這讓我們感到驚異,因為當我們注意前方的時候無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們都知道,有些昆蟲有一類特殊的眼睛被稱為復眼,顧名思義,就是由許多小眼睛組成的,這些小眼睛獨自感光成像,使得各個方向的物體都可以在視網膜上成像,這種眼睛可以獲得超大的視野和清晰的圖像,比我們使用的廣角照相機更加厲害。
蜻蜓的復眼是由許多眼睛簡單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單獨成像,但是它們只需要把圖像的一部分傳給大腦即可,而不用將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給大腦處理,這樣蜻蜓有限的大腦就能迅速處理環境中瞬息萬變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極強的機動能力,在高速運動時,能敏銳地捕捉到同樣高速運動的獵物,被稱作昆蟲中的戰斗機。
蝴蝶在花間穿梭,我們可以看見它美麗的外形和鮮艷的色彩。可是反過來,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當蝴蝶看到你的腦袋,它會認為是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頭發就像一捆繩子,每一根繩子都粗粗的,足以讓它停得住腳。但如果蝴蝶不飛,或者人不動,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見。因為動物所看見的主要是物體的動作。
一只蛤蟆一動不動地呆在草地上。一只蒼蠅飛了過來,等蒼蠅飛近時,蛤蟆突然發起攻擊,射出它的舌頭攫住蒼蠅送進自己嘴里,接著它又一動不動地呆著,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沒發生過似的。對一只蛤蟆來說,花園就是一張灰色的屏幕,只有這張屏幕上的東西輕輕晃動的時候,蛤蟆才看得見。當蛤蟆跳躍的時候,它自身的運動讓它看到了周圍的景象,當它停下來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又會變成一片空白。
動物的眼睛與它們的需要和環境相適應。
狐貍的瞳孔是上下長、左右窄。因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東西,比如樹叢里的一只鳥,草地里的一只雞。
馬的瞳孔是左右寬、上下扁,像一個平放著的紡錘體。由于馬大多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這種左右寬上下扁的瞳孔能夠幫助它們老遠就能看見兩邊的敵人。
貓的眼睛一日三變。在白天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縮得很小,像線那樣;在黃昏中等強度照射下,瞳孔又會變成棗核般形狀;在晚間昏暗的條件下開放得像滿月那樣圓。
選自《知識窗》20xx年第12期,有改動
1.請簡要說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4分
2.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點是什么?2分)
3.貓的瞳孔晚間變得很圓是為了適應什么樣的需要和環境?請仿照文中畫線句的句式回答這一問題。3分
4.文章是從哪些角度說明動物眼睛的?3分
答案:
1.①通過具體事例說明動物眼睛與人眼不同,引起閱讀興趣。②引出下文。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2.都是通過自身的運動或周圍物體的運動來看世界的。
3.由于貓主要活動在黑暗的夜晚,這種開放得很圓的瞳孔可以幫助它們很遠就能看清黑暗中的老鼠。
4.①眼腈的構造(復眼的工作原理)。②看世界的特點(方式)。③不同的瞳孔構造或變化的原因(眼睛與需要和環境相適應)。
地球的水資源 閱讀附答案
①地球的水資源分別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其總量是很大的,約有13.861017立方米。然而,這些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每升水中含氯量小于1克的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況且,世界淡水儲量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集中在兩極、冰川和深層地下。由于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到目前為止,冰雪固態淡水和深層地下水等的利用都非常有限。所以,可方便利用的、與人類生存和生活關系密切的淡水儲量僅占淡水總量的11%。可見,盡管全球水資源總量很大,但實際上人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卻很少。
②中國是嚴重缺水國,人均儲水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絕大部分的水資源集中在南部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用水量增長迅速。1949年用水總量為1031億立方米,20xx年增加到5548億立方米。在20xx年的用水總量中,生活用水占11.7%,工業用水占22.2%,生態用水占1.5%,而農業用水則占到64.6%。目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僅有45%,與節水先進國家70%-80%的高利用率差距明顯。如果2030年我國南北方人口仍按現在的53.5比46.5的比例分布,那么按人均需水量計算,北方地區的需水總量將達到每年3720億立方米,這已經達到我國北方目前水資源總量的90%以上,這就意味著北方地區將幾乎無水可用,北方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無法保證。
③水資源的嚴重短缺不僅打破了人們曾經認為的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夢,而且水資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為在全世界引發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統計,當今世界上已有20多億人口正面臨淡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全球已經有1/4人口面臨著一場為得到足夠的飲用水、灌溉用水和工業用水而展開的爭斗。這場因為水資源而展開的爭斗不僅發生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也發生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甚至村莊與村莊之間。預計到20xx年全世界將有2/3人口因嚴重缺水而面臨動蕩不安的局面。水資源引發的危機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1.若刪去第①自然段中加點的約和僅兩字,對文意的表達有什么影響?2分
2.根據第②自然段的內容,分條概括出我國嚴重缺水的原因。2分
3.請你根據文意,聯系今年夏初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干早的現實,為本文續寫第④自然段,簡要談談緩解水資源匱乏的途徑。2分
答案:
1.刪去約表意絕對,與事實不符,不科學,不嚴密;(1分)
刪去僅,則語氣平淡,不能體現對淡水總量小的強調。(1分)
2.(1)人均儲水量相對較少。(2)南北分布不均。(3)湘水量增長迅速。(4)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答出任意兩點計1分,答出三點計2分。共2分)
3.答案開放,要緊扣前文內容,從節約用水,提高農業用水的灌溉利用率,合理配置水資源(南水北調)等方面進行闡述。(2分)
《動物的眼睛》說明文 閱讀附答案 篇2
細節描述:
細節一:孩子們,我們都有一雙眼睛,那誰來告訴我,我們的眼睛能干什么?(能看見很多東西,能看見爸爸媽媽;能看見漂亮的花;能看動畫片)。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們還能看見東西嗎?(能看見煙花)如果是全黑的地方呢?(能看到外面有燈的房子,很漂亮的)那如果都沒有燈還能看到嗎?(能看到汽車在燈在亮)那如果什么燈都沒有,全部是黑色的,你能看到東西嗎?(能看見星星和月亮)
細節二:有種動物的眼睛在越黑的情況下,就越能看見東西,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人)我說的是動物哦,誰再來猜一猜(小貓)對了,那誰來說說為什么小貓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能看得很清楚呢?(因為小貓要捉老鼠)那老鼠都是什么時候出來偷東西吃的(晚上)那誰再來完整的說一說為什么小貓的眼睛地黑暗的地方能看得清楚呢?(因為它晚上要出來去捉老鼠)。那像貓這樣的小動物還有誰呢?(貓頭鷹)對呀,貓頭鷹也要在晚上出來捕食物吃。
評價分析:
在細節一中我們在“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們還看見東西嗎?”這個問題上停留了很長一頓時間,其實我想請幼兒說出到了晚上黑暗的地方我們都看不見東西,這時再提出小貓的厲害。但是發現我們班的孩子由于在燈光的影響下,一直都說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即使我強調,在沒有燈的情況下還能不能看見,他們還是能說出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如果我換種問法“在晚上、黑暗的地方我們還能不能看見很小很小的東西”,或許這樣孩子們的回答就不會這樣了。
所思所悟:
本次科學活動《動物的眼睛》是想讓孩子們了解動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并初步感知動物眼睛的特點與其生存能力之間有關系。本次活動我們從孩子們最熟悉的小貓開始,慢慢過渡蜻蜓、老鷹等其他的動物,并讓幼兒知道動物的眼睛和我們的不一樣,有長很多眼睛的動物、有看得很遠的小動物、還有轉方向的小動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