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通用7篇)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1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 ,你有什么樣的學習技巧去提升閱讀理解方面的分數呢?多做閱讀理解的題目是有益的。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歡迎閱讀!
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原文: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要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很大的實心橢球體,它的半徑長約6370公里,從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離為6738.14公里,兩極到地心的平均距離為6356.76公里。地球內部的情況很復雜,根據其物質狀況大致可劃分為三層:最外面的一層叫地殼,中間一層叫地幔(或叫中間層),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個雞蛋的話,地殼相當于蛋殼,地幔相當于蛋白,地核相當于蛋黃。
地殼主要由一層一層的巖層構成,平均厚度約33公里。地殼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兩層,下層主要為玄武巖,一般厚約10公里,是一個布滿全球的圈層。上層主要為花崗巖,這是構成大陸的主體。
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厚度約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巖石,主要是超基性巖(如橄欖巖)和榴輝巖。巖層之下的地幔物質,溫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長期作用下,以一種半粘性流動的形式,緩慢的改變形狀。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徑約為3470公里,其外部表現出液體的性質,在內部可能存在一個半徑為1000公里的固體內核。
科學分析表明,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巖層里,其中以離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發生的地震最為常見。
地殼和地幔的巖石層里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這是由于那里的巖石在力(地應力)的作用下發生了破裂,這個破裂處就是震源,地震活動便從這里開始。
我們可用兩手彎曲一根木棒,當力大到一定程度時,木棒的彎曲處便會破裂,在其斷裂的一剎那,兩只手會感到振動。木棒的破裂處就是震源,感覺到的振動便是地震。
鋼硬的巖石為什么會像受力的木棒一樣破裂呢?首先,因為它是鋼硬的,所以才會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某些地方積累增強,當增大到巖石承受不了時,就會發生破裂。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方,就會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是地震發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此外,火山爆發、隕石墜落、水庫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數量少、規模小。我們要預報預防的主要是前者。
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目:
1、依據本文的介紹,請說說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2、作者在寫了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后,為什么又寫了“火山爆發、隕石墜落、水庫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數量少、規模小”這樣一段話?(3分)
3、文中劃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4、體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2分)
在內部可能存在一個半徑為1000公里的固體內核。
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答案:
1、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方,就會引起斷裂變動。
2、一方面補充說明地震發生的其它原因,使說明更加全面,使文章更加嚴謹;另一方面也強調了我們要預報預防的主要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震。
3、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這句話把震源比作木棒的破裂處,把地震比作我們折斷木棒時感覺到的振動,用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例來說明科學道理,形象生動,顯得通俗易懂。
4、“可能”表明是一種推測,與目前的科學認識狀況相符合,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2
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關于關于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關于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原文:
揭秘雪崩
1999年2月的一天,幾個滑雪者動作嫻熟地沿著山坡向下滑著,大雪映襯著他們瀟灑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紛飛的燕子。突然,“咔嚓”一聲異響,緊接著一團雪霧從身后沖了下來,很快埋沒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從自我陶醉中驚醒過來: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雪霧卷起他們向前狂奔,沖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途中的森林帶試圖阻擋這狂奔的雪龍,但幾乎所有與雪流交鋒的樹木都凄慘地斷裂了。森林帶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們沒有來得及離開房子,就連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狹長地帶一片狼藉,樹木、村落、農田、電線……無一幸免。
這次雪崩的時速達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達到l04一l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僅胸部受到的沖擊力就可以相當于15噸的卡車在身體上碾過一樣。
雪崩的發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時候發生,在什么地方發生,很難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說話聲音大點都會引發雪崩,上述阿爾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擾了大雪的寧靜,因而引發了那突如其來的災難。
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預料嗎?其實雪崩也是有條件的,雪崩選擇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過陡,冰雪會因為重力作用而頻繁下滑,不容易堆積在山坡上形成較厚的雪層,若山坡坡度過低,雪層沒有下滑的動力,也無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會選擇溝槽坑洼地帶作為經過的路線。根據這些山坡和路線分布的區域,人們可以劃出山上相對危險的區域和相對安全的區域。
雪崩的發生顯然與冰雪能夠承負的壓力或重量有關。雪和冰都是粘彈性的物質,就是說,雪和冰都會隨著它們所承負重量的增加而慢慢變形,—般情況下,冰雪是不容易發生斷裂的。
由于雪崩難以預料,因此對它的預報就顯得尤為重要。
尋找雪層聯系的薄弱環節是預報雪崩發生的關鍵。利用斷層成像技術,人們可以確定冰雪變化的微結構,并且把這些微結構變化與冰雪的機械強度聯系起來。這些信息可以確定某處是否會形成斷層而引發雪崩。找到薄弱環節后,人們可以用炸藥破壞這些薄弱環節,免得它以后釀成大患。
如今,人們還利用統計學來預報某一天雪崩發生的概率,這種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鄰居”,它是建立在對過去統計數據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的。例如某一天,我們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質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場地上的天氣條件,然后我們回過頭來考察過去的最近幾十天中,與今天的冰雪和天氣狀況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發生雪崩。若那天沒有發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會發生雪崩;若那天確實發生雪崩,我們就可以找到雪崩的類型和規模,發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發的,然后就可以決定是否要關閉滑雪場和公路。
雪崩雖然可怕,但人們還是能找到對付它的方法。
關于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題目:
1、通讀全文,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本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而第一自然段則運用了 和 的表達方式,請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第一自然段運用這兩種表達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3、從本文來看,發生雪崩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什么?
基本條件一:
基本條件二:
4、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人們利用哪些方法來預報雪崩?
5、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雪崩的特點。
關于20xx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答案:
1、本文主要說明了雪崩的危害、雪崩發生的條件、雪崩預報的方法。
2、記敘(敘述) 描寫、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吸引讀者,引出下文;揭示雪崩的突發性。
3、基本條件一: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基本條件二:超出冰雪能夠承負的壓力或重量。
4、利用斷層成像技術尋找雪層聯系的薄弱環節來預報雪崩;利用統計學來預報某一天雪崩發生的概率。
5、突發性、速度快、能量大、危害嚴重。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3
從《創新的快樂從哪里來》這篇文章里,你將會了解到什么樣的故事呢?在這篇閱讀理解的題目中你將會知道正確的答案。讓我們來一起做做閱讀題目吧!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的快樂從哪里來》閱讀題目及答案,歡迎閱讀!
《創新的快樂從哪里來》閱讀原文鄧中翰
①我國著名數學家谷超豪院士,曾將自己的三大研究領域——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親昵地稱為“金三角”,并告訴別人:“別看它們表面上枯燥,其實只要深入進去,就會發現其中奧妙無窮,充滿快樂。而正是這快樂給予了我無窮的動力。”谷先生的數學人生啟示我們,科研工作者要在創新之路上不斷前行,不可缺少那種發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創新的快樂,否則就缺少了動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創新是艱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為快樂的源泉呢?其實快樂就來源于創新的各個環節:從源頭到過程再到結果。
②創新的快樂,基于對科研的熱愛。許多從事基礎創新科研的學者,對自己所研究的學問懷有真誠的喜愛、極大的興趣、澎湃的激情與樂道的情懷,把治學作為人生最高價值來追求。科學巨匠們都有這樣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對科研的熱愛。【甲】有了這種熱愛,學者們才會對艱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飴,興味盎然,產生創新的恒久動力,在創新之路上越走越遠。
③創新的過程雖然充滿著艱難曲折,但其中卻有著無限的樂趣。從谷超豪到鄧稼先、孫家棟,科學家們或埋頭于復雜的數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跡罕至的荒漠,或堅守在偏僻孤寂的實驗室,雖有艱辛,但樂趣無窮。【乙】為了科技攻關,科學家們戰勝了無數的挑戰,攀登了無數的險峰。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享受著因不斷暢想、發現、創造、超越而帶來的種種樂趣。
④創新的快樂,還在于對創新成果的分享。愛迪生用電燈給人類增添光明,袁隆平用雜交水稻為人類解決溫飽,高錕用光纖使人類加強交流……一直以來,全球的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讓全人類共享科技進步的成果。【丙】用創新成果為大眾創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樂。
⑤科技創新事業,因其興趣的基礎、挑戰的過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滿了魅力,帶給了科研工作者無限的快樂,也因為這樣的快樂,創新智慧才會競相迸發,創新成果才會大量涌現,國家自主創新的步伐才會堅實有力。
(有刪改)
【注】①鄧稼先,我國核物理學家,被譽為“兩彈元勛”。②孫家棟,我國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③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④高錕,華裔物理學家,被譽為“光纖之父”。
《創新的快樂從哪里來》閱讀題目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 。(不超過25個字)(2分)
19.閱讀第②-④段,簡要分析為什么說創新的快樂來源于“對科研的熱愛”、“創新的過程”和“對創新成果的分享”。(3分)
20.根據文意,將下面三句話分別填入文中【甲】【乙】【丙】處(只填序號)。(3分)
①孟子認為,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自己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不如與眾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③俄國文學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幸福的斗爭不論它是如何的艱難,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種快樂。”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創新的快樂從哪里來》閱讀答案18.答案:創新的快樂是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動力。
19.答案示例:對科研的熱愛可以產生創新的恒久動力,在創新之路上越走越遠;創新的過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斷暢想、發現、創造、超越而帶來的種種樂趣;創新成果的分享為大眾創造了美好生活,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樂。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4
文言文閱讀教學可稱得上是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大家做過多少呢?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原文(一)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上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增加。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后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于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當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題目(一)1、第①段中加點的詞“之一”能否去掉?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其實,“資源短缺”的表現還有很多,作者為什么沒有具體加以說明?
3、第⑥段中劃線部分運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 。
4、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的?
5、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的理解。(2分)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答案(一)1、不能去掉。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準確。
2、本文的說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與之無關的內容就不必加以說明了。
3、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 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豐富的藻類,二是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眾多的魚蝦,四是相對于近海資源而言,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潛力巨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
5、評分要點:①海洋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愛海洋資源,增強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原文(二)喬家大院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豐、地下能源之巨著稱。而今,又以大師傳統心甘情愿建筑藝術的不斷發現而令世人矚目,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喬家大院。
②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句“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后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于民國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體。
③大院為全封閉的志愿人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墻,高10米有余,上層是女墻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項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里,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墻圍臺,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余,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項結構也大不相同,正房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項的平房,既表現了偷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筑上的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樓六座。各院房項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間巡更護院。
④縱觀喬家大院,斗拱飛檐,彩飾金繪,建筑考究,工藝精湛,整體呈“囍”字形,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因此這座大院被專家學者譽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如今,喬家大院業已成為中外聞名的民俗勝地,而且,也成為許多影視劇拍攝時爭搶鏡頭的寶地。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目(二)1.喬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閉式的,俯視呈,整個大院顯得。
2.如果說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數字真實而準確地說明了喬家大院建筑群龐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畫線句則運用的說明方法,生動而形象地突出了。
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喬家大院”在全文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刪掉,為什么?
5.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熱播后,這顆“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奪目。請你為喬家大院這座三晉句宅擬一則廣告宣傳語,要求語文簡明生動,有一定創意。(不要用原文語句)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答案(二)1.城堡式建筑群“囍”字形氣勢宏偉,威嚴高大
2.打比方喬家大院在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3.過渡作用,提示引出下文說明的重點
4.不能。第5段交待了喬家大院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5.例:商界奇才喬氏致庸抱負遠大匯通天下華夏名宅喬家大院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5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我們都希望能夠獲得理想的成績,特別是在閱讀理解這一重要的板塊!顯然,提高閱讀理解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的是我們的長期積累和練習。接下來讓我們來做一做這些閱讀理解題目及其答案吧!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北京》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北京》原文:
①20xx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里氏9.0級大地震。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核物質泄漏,這起核泄漏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核輻射的恐慌。核輻射對人類有著怎樣的影響,人們又應該怎樣認識它呢?
②核輻射是指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也稱為放射性,指的是α、β、γ、Х等放射線這一類輻射。
③在發生核泄漏時,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也可通過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人體內,引起內照射傷害;在各類輻射中,γ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會使人受到外照射傷害。人體在遭受輻射后,由于照射劑量和時間長短不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大的風險是增加癌癥、白血病、畸變、遺傳性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影響幾代人的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①。當時,由于風向的關系,估計約有60﹪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的土地上,經研究發現,白俄羅斯的小孩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
④由此看來,核輻射對人類有著極大地的危害,然而【甲】只有過量的核輻射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乙】少量的核輻射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合理使用還可以造福人類。
⑤現在,核輻射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醫療上,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線進行治療,即用射線直接照射腫瘤部位,殺死癌細胞。在生活中,許多食品利用輻射照射來進行保鮮,即通過一定劑量的輻射照射,殺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內部的微生物和害蟲達到保鮮目的。由于輻射照射食品時,食品僅僅受到放射源發生的γ射線的照射,不直接接觸放射源,所以食品不會受到污染。此外,這種技術也不會污染環境。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確保食品安全的重點推廣計劃中,輻照技術作為一項綠色加工技術已被列入其中。
⑥人們在對核輻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會科學地看待它,應用它,而不會一說到核輻射就驚恐萬分,談“核”色變。
【注】①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事故,波及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
《北京》題目:
18.閱讀第④段,說出畫線的【甲】【乙】兩個語句的位置不能調換的三條理由。(3分)
19.閱讀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關知識,分析紅香蕉蘋果可以長時間保鮮的原因。(5分)
【材料】
紅香蕉蘋果是我國蘋果的主要品種之一。它很不耐貯存,采摘后在常溫下很快就衰老變質。在冷庫貯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蘋果的硬度變小,虎皮病嚴重,質量大為下降。而經過適量的鈷-60γ射線照射后,在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貯存6個月,其硬度、主要營養成分、色、香、味及外觀都不會有顯著變化。
《北京》答案:
18.答案示例:【甲】【乙】兩個語句不能調換位置,因為,其一,【甲】句與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關;其二,【乙】句與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 相關;其三,兩句調換后語段表達的重點與原意不符。
19.答案示例:紅香蕉蘋果經過適量的鈷-60γ射線照射可以長時間保鮮,是因為γ射線具有可以發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強的特性,因而,一定劑量的輻射照射,可以殺死寄生在蘋果表面及內部的微生物和害蟲。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6
在作者的《中國人的山水觀》中,他希望向我們描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在這篇閱讀理解的題目中你將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中國人的山水觀》閱讀題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中國人的山水觀》閱讀原文①中國人對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國人游山玩水,是持著純欣賞的態度,而西方人則是抱著征服的“壯志”。
②過去中國人談游山,從未見有人說他“征服”了某個冰封雪凍的高山而引以為傲。中國人游山是欣賞它的深邃幽緲、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說是“尋幽探勝”。“尋”與“探”,都意味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贊嘆激賞之情。唐朝詩人常用山林來造境,以表達他們的禪思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因此,他們筆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幽謐,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隱逸 ,是 ,所以,中國人游山是純然精神上的快樂與解脫,絕無一絲欲“征服”而后快的敵意。
③再看中國人對水的態度,也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覺得中國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學的具體象征就是“水”。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到莊子的《秋水》,借河伯與海神來比喻見識的小與大,再到《漁父》,借江上漁父來象征一種不屑世俗儀節的超然,都是用“水”來給人造成浩闊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對照出個人的渺小。因此,中國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靜態多于動態,用心靈多于用體力。
④中國人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們幾乎可以從日常一切活動之中提煉出令人感動的意義。即使游玩,也不強調表面的體力活動。歷來文人與武人都不鼓勵匹夫之勇,他們飲酒是為了 ,游山是為了 ,玩水是為了 ,郊游是為了陶冶性靈。旅行家徐霞客或許比較特殊,他是為了探尋地理山形,不是純欣賞,但也未聞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國人欣賞山水的態度也可以從山水畫中看出。國畫中絕少窮山惡水,縱使孤峰插云,仍不會給人險惡的感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后人臨摹王維的《雪石圖》、燕肅的《寒巖積雪圖》,都使人覺得幽靜之至,卻又深藏著生機,而不使人感到驚懼可畏,望而卻步。這是中國古人借藝術所表達的對世界的善意與愛惜,顯現溫柔敦厚之美。使人無論讀詩看畫,在孤高超詣之中卻能感到無限的溫和與安慰。
⑥人類有史以來,確實克服了無數自然界的阻力,創造了文明,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類真正的成功,還是要與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貶損了對自然界的欣賞,固非人類之福;因“征服”破壞了自然界運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類之禍了。
《中國人的山水觀》閱讀題目26.總體說來,中國人對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2分)
27.請將下邊三個詞分別還原到第④段的空格處,(填寫序號)(3分)
A.賦詩 B.曠懷 C.尋真
28.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來特別說明,請問在表達上有什么意義和作用?(2分)
29.讀完全文,你認為人對自然應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2分)
30.積累鏈接:請順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橫線的句子后仿寫一句。(2分)
《中國人的山水觀》閱讀答案26.(2分)中國人對山水,是持著純欣賞的態度,而西方人則是抱著征服的“壯志”。
27.(3分)A C B
28.(2分)文章引用徐霞客的例子,一是為了說明徐霞客對山水的態度是為了向大地求知,他有別于一般中國人純欣賞的態度。(1分)二是為了使文章在論證上更嚴謹、更透徹。(1分)(意近即可)
29.(2分) 要取一種“與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的態度。
30.(2分)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錯一字扣1分)
2022中考說明文閱讀題 篇7
說明文閱讀理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和技能,也是各種考試中不可或缺的考試題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原文
數字時代,我們的大腦被改變了
曉輝
①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是可塑的,當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時,大腦也可能發生變化。從遠古人類首次發現如何使用工具開始,人類的大腦就受到迅速而明顯的影響。數字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我們每天離不開網絡、離不開手機時,我們的大腦是否也被改變了?
②科學家認為,對網絡科技的深度依賴,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這在閱讀時表現得最為明顯。對書籍的深閱讀與在網頁上那種為了獲取信息而進行的淺閱讀是不一樣的。美國技術專家尼古拉斯·卡爾在《網絡也有黑暗一面》一書中寫道:“過去幾年中,我一直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覺得某些人或某些東西正在改變我的大腦,我目前的思考方式與過去相比已經截然不同,當我閱讀時,能最為強烈地感覺到這一點。持久地閱讀一本書或一篇長文,曾經易如反掌,我曾耗費數個小時徜徉在長長的文字里,我的大腦能夠抓住敘述的演進或論點的轉折,從而進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閱讀兩三頁后我的注意力就開始漂移了,我感覺我一直在試圖將自己任性的大腦拽回到書本。”
③對書籍的深閱讀需要耐心,而數字閱讀堪稱“耐心殺手”。以微博為例,瀏覽一個微博頁面只要幾分鐘,眼睛在每條微博上停留的時間只有幾秒。不斷地掃視、瀏覽、搜尋感興趣的關鍵詞、點擊閱讀——這個過程因為信息的豐富、多樣而足夠刺激,但顯然不足以鍛煉耐心。一本優秀的圖書通常是有內在的邏輯框架的,只有進入這一邏輯框架,才能說是閱讀。而網絡內容特別是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每一條都互不關聯,跳躍性的閱讀當然談不上邏輯了。互聯網在給人們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思維“碎片化”。
④數字時代,人類的大腦結構也被改變了。由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已經滲入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觸摸屏情有獨鐘。一些人因為在智能手機上面頻繁敲敲打打而被戲稱為“拇指族”,但是,就是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重復運動卻在不斷塑造著人們的大腦。在一項實驗中,瑞士蘇黎世大學神經科學家邀請37位手機重度用戶參與實驗,其中26人用智能觸屏手機,11人用普通按鍵手機。他們將電極連接在這些參與者頭部,測試他們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機時,大腦皮層的反應。科學家記錄下這些參與者10天的活動。結果顯示,大腦皮層中拇指控制相關區域活躍度更高的是用觸屏手機的人,而使用按鍵手機的則沒有明顯變化。使用觸屏手機的次數越多,大腦皮層相應區域更加活躍。在數字時代長大的“數字原住民”,因長時間用拇指上網和操控智能手機,從而改變了大腦形成神經通路的方式。
⑤數字時代,人們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網絡與人交往,但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能力卻越來越弱。多動癥、自閉癥、抑郁癥、躁狂癥和多任務癖好等現代疾病,與過度上網和玩視頻游戲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選自《百科知識》20xx.03A,有刪改)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題目1.閱讀全文,說說數字時代給我們的大腦帶來了哪些改變。(4分)
2.文章第②段畫線句子能體現“深閱讀”特點的兩個詞語 、 。(4分)
3.文章第④段畫線部分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種并分析其作用。(3分)
4.聯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5分)
(1)對書籍的深閱讀需要耐心,而數字閱讀堪稱“耐心殺手”。(3分)
(2)但是,就是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重復運動卻在不斷塑造著人們的大腦。(2分)
5. 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4分) ( )
A. 卡爾說,他在翻閱網頁時,往往閱讀兩三頁后注意力就開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腦拽回去。
B. 人們閱讀微博時,不斷掃視、瀏覽、搜尋,導致閱讀內容缺乏內在的邏輯框架,跳躍性閱讀就不可避免。
C. 數字時代,人們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網絡與人交往,但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動癥、自閉癥、抑郁癥、躁狂癥和多任務癖好等現代疾病是由過度上網和玩視頻游戲引發的。
20xx年中考說明文閱讀答案一、1.(4分)數字時代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結構。(每點2分)
【解析】文章共五個段落,運用了總分總的結構,首段總領下文,尾段總結全文,中間三個段落可分為兩層,第②③段為一層,第④段為另一層。根據文章內容可知,所需信息應在第②~④段中提取。第②段首句“科學家認為,對網絡科技的深度依賴,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引出下文內容,第②③段內容由此展開;第④段首句“數字時代,人類的大腦結構也被改變了”引出下文內容,第④段內容由此展開,因此我們從這兩句話中提取信息即可。
2.(4分)持久思考(每空2分)
【解析】首先理解“深閱讀”的含義:“深閱讀”的“深”有持久閱讀、深入思考的意思,“深閱讀”即“持久地、能深入思考的一種閱讀方式”。再聯系文章第②段中“對書籍的深閱讀與在網頁上那種為了獲取信息而進行的淺閱讀是不一樣的”、第③段中“瀏覽一個微博頁面只要幾分鐘”來看,深閱讀不同于對網絡頁面的瀏覽,而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的閱讀方式。綜合以上分析,再品讀第②段畫線句,從中找出與“深閱讀”的“深”字意思相吻合的詞語,即“持久”“思考”。
3.(3分)示例一:舉例子,舉瑞士蘇黎世大學神經科學家實驗的例子具體說明了經常使用智能手機可以改變人類大腦。示例二:列數據(字),準確說明參與此項實驗的人數、組別和持續時間,使結論更具科學性。示例三:作比較,將智能觸屏手機用戶和按鍵手機用戶使用手機后大腦相關區域的不同反應作比較,突出了使用智能手機能改變人的大腦。(說明方法1分,作用2分)
【解析】第④段畫線部分中,“在一項實驗中”表明此處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對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舉……的例子,具體說明了……”的句式來表達,此處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地說明了經常使用智能手機可以改變人類的大腦結構;“37位”“26人”“11人”“10天”等數字,表明此處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對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舉了……數字,準確地說明了……”的句式來表達,此處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準確有力地證明了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能改變人們的大腦;“大腦皮層……更高的是用觸屏手機的人,……沒有明顯變化”表明此處使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對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將……和……進行比較,突出說明了……”的句式來表述,此處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將智能觸屏手機用戶和按鍵手機用戶使用手機后大腦皮層的不同反映進行比較,說明了使用智能手機能改變人的大腦。
4. (5分)(1)運用比喻,生動地說明了數字閱讀對耐心的危害程度之深。(比喻1分,語言特點1分,說明對象的特點1分)
(2)“不斷”表示連續、不間斷,準確說明在智能手機上頻繁地敲打會持續改變人的大腦。(釋詞1分,分析1分)
【解析】第(1)句中“而數字閱讀堪稱‘耐心殺手’”,“堪稱”是一個比喻詞,連接其本體“數字閱讀”和喻體“耐心殺手”,將數字閱讀對耐心的嚴重影響表現得生動形象,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第(2)句中“不斷”有“連續、不間斷”的意思。聯系前文,“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重復運動”指的是在智能手機上反復敲打,“不斷”一詞說明了這種看似簡單的反復敲打會塑造、改變人們的大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5.(4分)C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信息的提取。A項的內容在文中第②段,原文是“持久地閱讀一本書或一篇長文……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閱讀兩三頁后我的注意力就開始漂移了”,文中并沒有指定是“翻閱網頁”,故A項前半句表述錯誤,后半句原文為“我感覺我一直在試圖將自己任性的大腦拽回到書本”,文中并沒有把大腦拽回去的意思,故A項錯誤。B項的內容在文中第③段,聯系文章看,應該是:不斷地掃視、瀏覽、搜尋,這種跳躍性閱讀導致閱讀內容缺乏內在的邏輯框架,甚至談不上邏輯。B項誤用因果,錯誤。C項的內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數字時代,人們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網絡與人交往,但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能力卻越來越弱”,與C項表達的意思一致,正確。D項的內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多動癥……與過度上網和玩視頻游戲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文中只是說多動癥等現代疾病與過度上網和玩視頻游戲有密切關系,并沒有說是過度上網和玩視頻游戲導致了多動癥等現代疾病,錯誤。故此題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