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重視孩子們的精神獎勵
三、案例分析
在調動孩子積極性上,父母適當地給孩子一些物質鼓勵,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孩子無論做什么,家長都給予一定的物質作為獎勵,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物質鼓勵的奴隸。于是,物質鼓勵就演變成孩子做事的動力,只要做事就要圖好處,沒有物質獎勵不做事,物質鼓勵成了一種交易,成了干與不干的籌碼。物質的刺激作用確實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它的作用是一時的,短暫的,不能長時間地支配孩子的行為。畢竟孩子對物質的激勵性是有限的,當孩子一旦得到它,努力的欲望就會自然減小或消失,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質刺激才能再次激起他努力的愿望。從長遠來看,這種物質上的鼓勵,不利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的形成。
心理學家雷珀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挑出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許諾“畫得好就給獎賞”,另一組只告知“想看看你們的畫”。結果三個星期后,前組的孩子們大多不情愿主動去繪畫,興趣明顯地降低了。而后組的孩子們卻一如既往地積極繪畫。這個實驗告誡我們,物質鼓勵固然可以強化某種良性行為,但它會使人只對其獎賞感興趣,而對事情(活動)本身失去興趣。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一味的無原則的物質鼓勵是一種潛意識的錯誤引導,往往會使孩子滋生為物質而物質的唯利是圖的思想,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四、案例反思
家長激勵孩子方面,應該多用精神鼓勵,丟開物質鼓勵側重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價值,及時地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這比物質鼓勵更重要。父母的一個親吻、一個笑臉、一個擁抱、一句肯定、一聲贊揚,這些都是給孩子最好的獎賞和鼓勵。巧用名人效應也是一種良好的激勵措施,如名人的成長經歷、勵志故事、勵志名言等。名人的榜樣激勵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情趣和不斷進取的斗志,進而幫助孩子樹立更高的行為目標。在家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精神鼓勵一旦被植入孩子的心中,就會生根發芽,一直潛意識地強有力地激勵著孩子,甚至影響其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