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隨筆:幼兒該怎樣游戲
“私有者”,攻擊性強,不善于在群體中玩,不太喜歡別人加入他的游戲,這些現象概述得相當準確。但有些方面并非如此,比如“第一階段的兒童喜歡一個人玩”“不喜歡玩別人的玩具”。麥苗還是很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如果沒有小孩,她一個人很難在家悶一整天的,而且麥苗特別喜歡玩別人的玩具。以前,每買一個新玩具,幾天就玩膩了,現在我不怎么給她買玩具,而是經常和別的小朋友換著玩。只要是沒玩過的,她都能玩上幾天。
還有兩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第一,必須為他提供一個人玩的機會。孩子在幼年時一個人玩得越好,將來就越能成為好的伙伴。
盡管有小朋友玩耍,但毫無疑問,很多時間麥苗還是一個人在玩。
比如,麥苗最近喜歡拉抽屜。大人拖著她,衛生間、廚房跑來跑去,把所有的抽屜都拉開、關上,有時兩手拉一對對開的門,咣當咣當,不厭其煩地重復下去。玩煩了,再跪到地上,把茶幾下面一層的東西,一個一個拉出來,扔到地上,挑上幾件好玩的,再玩一陣。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她的玩具,危險的、易壞的除外。但是,一上午可以,如果下午還沒有朋友玩,她就會表現得有些煩躁。當她煩躁的時候,抱她下樓遛一圈,她會立即喜笑顏開,回來接著再玩一會。我想,這可能跟性格有關系,也可能是之前每天都出去轉,養成習慣了。
每天晚上,給她洗洗換好衣服,扔到床上。其實,她是可以自己玩一會的。但我和老公總覺得不陪她有點對不住她,常常兩人一起上竄下跳地逗她開心,又是讀又是唱又是演的,非得逗她大笑,心里才踏實。等她睡了,我倆再忙著收拾家務,然后坐下來看書,真的是陪得很辛苦。
讀了這段話,我覺得,以后不必這么辛苦地陪她了。每晚給她兩三個小時的獨處時間,現在用來游戲玩耍,再大一點,把這一段時間用來讀書,這樣她有了自己的空間,我倆也多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可謂一舉兩得哦。
第二,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讓兒童有機會去練習這種攻擊性和發展“私有者”的動機。
孩子是“私有者”,有很強的攻擊性,這是事實。但是,難道因此就不讓他給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從而斷絕練習攻擊性和發展“私有者”的機會嗎?
我反倒認為,孩子的自私和攻擊性不會自然消失,它必須通過和孩子們一起玩耍,而不斷地得到抑制。當然,這種抑制的方法,不是強行地打擊或懲罰,而是讓孩子慢慢地養成一種習慣。
比如爭搶東西。秋天,麥苗就經常在樓下和別的小朋友爭東西,每次爭輸都哭鼻子。有時,我會給她塞個別的玩具轉移一下注意力,有時,會抱著哄哄或塞塊餅干吃吃,小臉很快就陰轉晴了。現在,跟軒軒搶得多了,似乎沒那么嬌氣了,也會哭,但不用大人怎么哄了,她覺得沒希望再搶過來了,就自己換個玩具玩,我認為這是很可喜的進步。
至于攻擊性,我認為也是如此。夏天的時候,在爬行毯上,麥苗曾動手抓別的小朋友的臉,咬別的小朋友的手。在這個時候,言語的教育是沒有用的,大人能做的就是及時制止她。制止的次數多了,她就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現在,和軒軒爭急的時候,也會伸手去推,但不抓臉,也不咬對方,這就有了明顯的地步。有時候,我以為她要伸手打人,沒來得及制止,結果看到,她只是輕輕地摸了一下對方。軒軒也是,當他要打麥苗時,她媽媽很緊張,結果,他也只是輕輕地拍拍麥苗的頭而已。拍完,他笑,麥苗也笑,哪里像是在打架呢?
孩子的習慣必須在交往中慢慢培養,及早地讓孩子在一起玩耍應該是利大于弊的。
讀書不是為了照著書本去育兒,而是在不斷地對比和思考中發現,育兒真的是一件其樂無窮的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