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七分自然,三分約束
時間荏苒,轉眼間我已為人父四載。這四年里,我在教導孩子方面其實沒有章律可循,也不全信書上所宣揚的育兒方法,只是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培養(yǎng)著孩子,讓他擁有獨立的個性和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讓他成為一個懂得玩耍、懂得思想、懂得做人的小朋友。至今,我還搞不清楚小兒鐘意濡究竟是個怎么樣的小朋友,也不急于給他定性,說他“乖”、“巧”、“靈”、“動”或“頑”、“呆”、“傻”、“靜”等似乎都不適合他的個性,一個處于成長過程的小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特征,絕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只能順勢造材,因材施教,在一條底線的約束下,把他培養(yǎng)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總的說來,我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不是人云亦云的,而是七分放開、三分約束,按照他的天性去培養(yǎng)他,給他很多的選擇權,讓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對于一個四歲的小朋友來說,這些都已經足夠,我不希望他成為什么神童,也不擔心他輸在起跑線上,我只想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正如當初的我,從一個小山村里的窮苦孩子變成一個能夠給大學生講課的老師,沒有專門去接受什么培訓,也沒有享受過什么優(yōu)人的待遇,當我覺得我喜歡那門知識的時候我就想辦法自我提高,從口琴到吉他,從書法到文學,大多數都是興趣使然,學得樣樣精通,不累也不煩,一切都由個性出發(fā),純屬天然。對于我的孩子,我也打算順其自然地教導他,讓他按個性和興趣去發(fā)展,不壓迫、不造作。
我的孩子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乖孩子,在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聽話話、服服貼貼的時候,我卻灌輸了一種“不乖”的理念給他,一般情況下,我都是在他想做什么的時候就教他做什么,我允許他有自己的聲音,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不乖的行為。在他兩三個月的時候,他已經不象其他嬰兒一樣發(fā)出“昂咕”的聲音,而是自我創(chuàng)造出一些似話非話、似歌非歌的聲音,很有韻律,甚是動聽,我就順勢跟他講很多話、唱很多歌、讓他聽各種聲音,豐富了他的聽覺,而后他就能應各種聲音跟大人交流,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甚至能依依喔喔地唱歌了;在他十個月的時候,我見他把學步車蹬得飛快、連輪子都給他蹬掉好幾個的時候,我就用一根背帶綁在他腰間,扯著他學走路,積累走路的技能,但因為發(fā)育得慢,他的腿腳還很軟,直至一歲一個月才學會走路,而且是自己突然站起來走了很多步那種,讓人欣慰;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就用手機錄下了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詞和句子后一遍一遍地放給他聽,他能做到一邊聽一邊跟著依依牙牙地說,從字到詞,從詞到句,直到歲八時能把我教的“月光光、照地堂”的兒歌整個一字不漏的背了一次,稚嫩的聲音煞是可愛,也讓我欣慰;兩歲時,我開始教他字母和數數,從一到十,從十到三十,至今他數出一到一百的數字,能識別出1到100的阿拉伯數字,能寫出1到30的數,能寫出26個字母,比我當初強多了;在他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我開始教他學古詩,從一首“靜夜思”開始,他陸續(xù)學會背了十幾首古詩,而且也能明白其意,甚至能作一些歪詩,比如他將“靜夜思”改編成“舉頭望明月,低頭看褲襠,褲襠瀨了尿,濕濕又臭夯,媽媽一巴掌,打到淚汪汪”,充滿調皮勁,雖然不文明,但也創(chuàng)意無窮,值得鼓勵;兩歲半時得了手足口病,去醫(yī)院住院的時候趁空帶他出來買玩具,他看到了一個標著簡譜的小電子琴,用手彈了一下就喜歡上了,我就買了下來,回去教他彈音符,從26個字母歌開始,逐漸教會他彈七八首兒歌,直到現(xiàn)在他能把他在幼兒園學到的歌無師自通地彈得像模像樣,連我都感到意外,他已經能捕捉到音符來組織他自己的歌了,這點連我自己都做不到,雖然還不是很熟練,但不得不讓我驚訝他的感悟能力;此外,我經常鼓勵他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話語,從模仿大人說話開始,我總會引導他說些創(chuàng)新的話,比如我說“小朋友不應該怎么樣”的時候,他會在適當的場合“回贈”我“爸爸你不能這樣”,而且能把他聽到的大人的話在適當的場合又給我們表達了一次,非常應景非常可愛,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的語言能力已經很強了,在很多孩子經常掛著口頭禪“我媽媽說”、“我奶奶說”的時候,他卻出來不跟著別人的嘴說別人的話,而是懂得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他媽媽在床上收拾被子他在床上搗亂的時候,他媽媽叫他“走開”,他的回答讓人耳目一新:我不叫“走開”,我叫“鐘意濡”!不錯的,我的思想深處也是希望孩子不要成為人云亦云的人,現(xiàn)在他似乎做到了。但是,我也會教給他做人的底線,創(chuàng)意到一定的程度的話,也要遵從這條底線,不能超過我的容忍力,比如做事情要專心,在大人用心做事的時候不要打擾,說話要文明,不要欺負其他小朋友,懂得跟別人分享等,在自由發(fā)展的同時又給他一定的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