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班語言搖籃
師:“文具盒搖著誰呀?”
幼:“橡皮寶寶、鉛筆寶寶、轉筆刀寶寶”
b、師出示一個水壺
師:“孩子們,看看這是什么?”
幼:“水壺”
師:“水壺也像個搖籃,它里面裝著什么?”
幼:“水寶寶”
2、利用圖片,教師激起幼兒的思考:“鳥寶寶的搖籃是什么?誰會哄鳥寶寶睡覺?怎樣哄呢?”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
3、讓幼兒自由想象,還有哪些東西像搖籃,小組討論:
鞋子(腳寶寶) 手套(手寶寶) 大海(龜寶寶、蝦寶寶)
天空(太陽\月亮\小鳥) 草地(草寶寶)
書包(書寶寶)… …
四、讓幼兒讀一讀自己仿編的兒歌,比一比,看誰編的好
本次活動借助于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通過看圖、提問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學會了用優美的聲音朗誦詩歌。在理解的基礎上大膽想象,根據詩歌的形式通過創編來表現美好的生活,達到了預定的計劃;顒又幸渣c播引導為主,降低了幼兒創編的難度,讓幼兒在輕松快樂的活動中學有所樂、樂有所獲,讓知識與能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綜觀活動全過程,教師始終以“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方針來進行此次活動,注重幼兒探索學習,動靜結合,為幼兒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和啟發,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幼兒輕松地掌握了詩歌的特殊形式和比擬手法,獲得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目標達成到位。全面概括如下:
一、目標方面:
1、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來看:本課以新《綱要》為指導,制定目標全面合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2、從目標達成來看:把教學目標有效地體現在了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學過程也緊緊圍繞目標,層次清晰,環環相扣,緊湊合理。過程是在為實現目標服務,訓練了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
二、選材方面:
1、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規律選材,符合幼兒的心理年齡特征。
2、課件制作精美,其中的配樂欣賞更是體現了詩歌的意境美。
3、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恰如其分,突出了教學內容的重點,突破了難點,降低了創編的難度,抓住了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活動設計具有一定的獨創性,思路清晰,符合課題實際,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為教學載體,直觀形象,能給幼兒新鮮、刺激的感受,讓幼兒掌握到詩歌的形式和比擬手法,滿足了幼兒學習的需要。
2、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自然大方,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教學脈絡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突破難關。
3、教學過程安排合理,銜接自然,時間的分配掌握較好。
4、給幼兒留有較大的想象、創造空間,師幼互動、幼幼互動自主,和諧。小組討論等集體合作環節氣氛濃烈。教師引導有方,整個過程流暢理想,幼兒能根據要求創編出優秀的兒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搖籃>>
藍天是搖籃,
搖著星寶寶,
白云輕輕飄,
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
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
花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小寶寶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