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讓寶寶健康的成長
我一直堅信,所有的孩子都最終是社會的孩子,父母只是在他們成長的階段給他們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而已。如果任何一個孩子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之下,不管是和父母一起生活,還是寄宿,寄讀,收養,跟親戚或老人,孩子都會健康快樂的成長。這也是為什么我能兩次把三歲半的兒子分別送往中國親戚家里,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也讓兒子跟媽媽家里的人培養親子感情。而我所有的洋人同事,朋友和親戚都不可理解不予認同,老公家的一些親戚甚至有一些“抗議“的舉動。他們認為:我是多么的冷血和不可思議,竟然把這么小的孩子讓他們骨肉分離!經過在中國一年的熏陶,倆兒子已經很喜歡中國了。今年一月我們回國探親度假,沒想到大兒子自告奮勇主動要留在中國上學!明明知道我們全家正在移民澳大利亞,也正在跟他辦理澳大利亞入學手續。我一貫喜歡讓兒子自己做主,反復問了他好幾次,他都是很肯定,要留在中國“大媽媽”(我姐)家里。那好啊,聽你的!
我這個當媽的其實很糊涂,忽略了一個大問題 :兒子這時只能上一年級下學期,而他完全沒有中文讀和寫的基礎!辦完了入學手續,我居然放心地回澳大利亞了。
問題很快就來了!兒子由于完全跟不上進度,一周不到就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好幾次在早上上學之前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哭,不肯上學。我一聽到這樣子,心都碎了。一向愛上學的兒子,竟然這么痛苦!這是兒子第一次厭學啊! 我這才想了一下,其他孩子又能聽,又能讀和寫,又能毫不費力的完成家庭作業,而兒子只能在課堂上對著老師和書本發呆,回家對著一堆作業發愣和著急,對一個好強和一向優秀的六歲孩子,能不痛苦和自卑嗎?
我很想馬上回國把兒子接過來,澳大利亞的小學跟新西蘭大同小異,絕不會有什么痛苦的過渡。就當在中國小學的兩個星期學生生涯沒發生吧!
于是跟我姐商量, 想接兒子回澳讀書。她說:這怎么行?遇到一點點困難,你就讓他妥協?將來有困難你又能處處幫他解圍?
一晃三個月過去了。
其實學中文是很枯燥的。一筆一劃的寫,b,p, m, f的拼,對于兒子這個典型的“理工男”來說真是一件痛苦的過程,兒子喜歡的是數學和動手的東西。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兒子也漸漸的適應起來。由最初的語文考試得3分到現在76分,中間的辛苦和努力,我都佩服!假如兒子不去中國而直接來了澳大利亞,那么這一痛苦的歷練,絕不會存在。 由自卑,自棄,憤怒,郁悶,到如今說:“我喜歡上學了!”這一過程,就是一個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過程。中間的喜樂,六歲的孩子雖然不會分析和回顧,但肯定感受很深!人生,有很多次是從灰暗走向光明的,每一次的過程,會讓你更堅強,更自信!
感謝我姐,真是有智慧的女人!讓兒子在充滿愛和無壓力的環境中健康的成長。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的成長。但是,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挫,把快樂當成毫無條件的前提,把一次次鍛煉孩子的機會扼殺掉(我就差點!)我們必須懂得,讓孩子從小處理小問題,就是準備他們長大處理大問題!從小替孩子解決小問題,那他們長大了就不會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孩子的韌性和能力其實大大超出大人的想象,父母的作用是給他們愛和關懷的土壤,必要的時候為他們指點迷津,只要父母不放棄,孩子也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