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生寶寶沒那么難
由于我宮口開得慢,于是還是就打了一針安定,那時候半夜,我剛進去的時候產房里有兩個醫生,和她們聊了會兒天,還有個老鄉嘞,打了安定迷迷糊糊的,一會兒睡著,一會兒又被痛醒,旁邊的產床上人來人往,據說有一個潮汕的產婦已經是生第五胎了,記得旁邊有個產婦,痛得不得了的時候叫了幾聲小孩就出來了,有叫得很厲害的產婦,被醫生吼了,還以我為榜樣,說你看別人,別人一樣痛怎么不叫。其實醫生可能錯了,我們可能不一樣痛呢?這個無法考證。醫生叫我捏乳頭刺激宮縮,有時候睡過去了,捏乳頭的確有效,會刺激宮縮,另外就是喝蜂蜜也可以(不要兌水)
我很痛的時候也哼哼唧唧幾聲,就在那里叫哎喲哎喲,受環境影響。本來我是打算忍住不叫的,可聽別人叫得那么放肆,我就釋放一下,輕輕的在那里時不時哼幾下,由于小寶寶的位置有一點點不對,醫生叫我右側躺著調整一下,就那樣躺了幾個小時,寶寶的位置得到了一點糾正。期間想吃想喝的就叫醫生或者護士遞一下。
天亮了,后來醫生說我的開了9公分了,平級,不知道這個專業術語平級是什么意思。反正當時是有點難產,頭枕位,
quote:
"枕后位
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在下降過程中,胎頭枕部因強有力宮縮,絕大多數能向前轉135度或90度,轉成枕前位自然分娩。僅有5%~10%胎頭枕骨持續不能轉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體骨盆后方或側方,致使分娩發生困難者,稱持續性枕后位。
[原因]
1.骨盆異常:常發生于男型骨盆或類人猿型骨盆。這兩類骨盆的特點是骨盆入口平面前半部較狹窄,不適合胎頭枕部銜接,后半部較寬,胎頭容易以枕后位或枕橫位銜接。
這類骨盆常伴有中骨盆平面及骨盆出口平面狹窄,影響胎頭在中骨盆平面向前旋轉,為適應骨盆形態而成為持續性枕后位或持續性枕橫位。由于扁平骨盆前后徑短小,骨盆各徑線均小,而骨盆入口橫徑最長,胎頭常以枕橫位入盆,胎頭旋轉困難,胎頭便持續在枕橫位。
2.胎頭俯屈不良:若以枕后位銜接,胎兒脊柱與母體脊柱接近,不利于胎頭俯屈,胎頭前囟成為胎頭下降的最低部位,而最低點又常轉向骨盆前方,當前囟轉至前方或側方時,胎頭枕部轉至后方或側方,形成持續性枕后位或持續性枕橫位。
3.子宮收縮乏力:影響胎頭下降、俯屈及內旋轉,容易造成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
4.頭盆不稱:(頭過大,骨盆比較小)頭盆不稱使內旋轉受阻,而呈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
產房的醫生叫其他醫生來看了看,說骨盆條件很好,有個醫生用手調了下寶寶的頭,后來他們就要我使勁了,醫生對我說“沒有人能夠幫你,只有你自己能幫自己”,矮油,那種感覺真的有點無助啊,要是當時老公能在身邊打氣就好了。
這時拉瑪澤呼吸法派上用場了,閉氣呼吸
哎,要不是答應了謝波啊,這個日志不知道啥時才能生出來。寶寶由她奶奶帶著睡了,上午我也睡夠了,今天說啥也得把這日志了結了。
閉氣呼吸,深吸一口氣,憋住,眼鏡看著肚子,要憋十五秒以上哦親們,憋幾秒是木有用的,憋氣的同時向下使力,兩個手握住床兩邊的扶手尋找提水的感覺,使力就是像拉大便一樣的。這個姿勢和呼吸我已經模擬過很多次了所以做得很嫻熟,憋氣嘛有點考驗人,不過還好我以前去游泳池和海邊的時候都會練練憋氣,所以憋15秒問題不大。只是。。。。既要用力,又要憋氣,有點吃力了。于是我就一次又一次的用力,醫生說我很會用力,非常不錯。有個女醫生說“對,就是這樣,做一個勇敢的女人”,后來她說她不知道這是什么感覺,她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因為她是剖腹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