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jié),該不該給孩子買禮物?
前些天還不知道“兒童節(jié)”是什么,是因為學校組織年地一場人偶劇,說是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的,他立即追問了我什么是兒童節(jié)。我說兒童節(jié)就是小孩子過的節(jié)日,他馬上又問節(jié)日是什么呀?說實在的,要我具體講出節(jié)日是什么,我真不知道如何解釋,就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比如咱們中國的春節(jié),大家都要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飯,然后走親戚,給孩子壓歲錢等等;還有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jié),是勞動人民的節(jié)日,要好好放幾天假;過幾天還有端午節(jié),是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的,我們要吃粽子……六一兒童節(jié)就是給孩子們過節(jié)的,你們這一天都放假,爸爸媽 媽要陪著你們玩,吃點好的或者買個什么玩具呀或者書呀。聽到買玩具,兒子眼睛亮了,他最愛的就是車子了。家里最多的玩具就是車,各種造型,大的小的都有,可還不滿足,每次去超市看到車子就想著買,當然我們有各種理由不讓買,他也沒有太鬧。聽我一說可以玩玩具,于是他就說“我們去超市買個車子吧。”我沒有同意,家里這些車子已經(jīng)很多了,都沒有地方擺,家里地方也不大,也沒法闖開了玩。要買就買個自行車,老早就想給他買了,可以到戶外去騎,又可結識一些小朋友,還鍛煉了身體,這也是我和他爸商量的結果。對他說了“買個漂亮的自行車,每天都去騎一個小時,鍛煉身體好嗎?”他連忙點頭同意,很開心的說天天都騎。
坐在沙發(fā)上的奶奶聽到了,有意見了,“這么小,買什么自行車?過個節(jié)就要買禮物,助長了這個風氣,以后不得了,碰到什么節(jié)日就要買。”當然我知道她是好心,一是怕咱們花錢多,因為老公的性子就是這樣,給孩子買東西很舍得花錢,買就買好的。二是覺得不應該給孩子買多了東西,怕他以后總是要買這買那的。三是老家有兩個小孩,都沒有買過這些,所以咱小孩也可以不用買,反正就這樣也長大了。
說實話,買自行車是我老早以來就有的打算,只不過借著兒童節(jié)這個名號。因為城市里不比農(nóng)村地方大,到處可以撒野著玩,這里小區(qū)不大,孩子也不多,能活動的地方就不多。再說城市里左鄰右舍的關系也就那樣,我們作為外來人員,也不太受本地人歡迎,他們對我們這些講普通話的人有種莫名的排斥(我們這個小區(qū)是以前一個國企的宿舍樓,大多是地地道道地本地人,比不得那些新樓盤,外來人員多),所以孩子們也很少在一起玩。所以買了自行車,就可以每天放學帶他去大的廣場上去,那里的小朋友多,四面八方的都有,大家不是玩滑輪就是騎車,孩子之間有共同語言和共同的道具,會更容易熟悉起來。
另外一方面,周末帶孩子去看人偶劇,他們班的小朋友和家長都坐在一起。小朋友還是小朋友的思想,得到了什么好東西是會拿出來炫耀的。有一個小朋友就拿出來一個漂亮的玩具,會發(fā)光的手表吧(我沒有拿到手上近看),說是姨媽從香港帶來的六一兒童節(jié)禮物,讓周圍的孩子們眼饞得不行。另外一個就說,兒童節(jié)我要和爸爸媽 媽去香港迪斯尼玩。在旁邊看著,看得出他的小眼神里還是挺羨慕的。當然我并不是說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禮物或節(jié)目,咱們就得跟上,也讓孩子有炫耀的資本,只不過也應應景。咱不去比誰的禮物更貴更好更有意義,孩子還小,跟他說你不要有虛榮心,不要跟人家攀比,這個年紀的人是不懂的。孩子就是孩子,即使我只是買一塊巧克力作為兒童節(jié)禮物,他也會高興地說他的節(jié)日里他也收到了禮物,他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如果別的小朋友都有禮物,他沒有,他心里的失落會很大,心中會想很多,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 媽都會買禮物,我的爸爸媽 媽不買呢?他不會去想是不是我爸爸媽 媽太窮了,而會想我爸爸媽 媽可能不那么喜歡我吧。
所以,這禮物得買,往往孩子們精神上的愉悅大過禮物的本身。但作父母的確實不能去和別的家長攀比,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咱買適用的,買有意義的。比如咱們家的自行車,加上裝備咱們也花了五百六十多,單純作為禮物,這個價錢是貴了點,但這個可以用好幾年,說不定咱還有二胎呢,二寶可以接著用。比如有些家長會給孩子買書,或帶孩子自己去挑,這個也很有意義。還有一些家長會帶孩子去旅游一趟長見識,或帶孩子去嘗試還沒吃過的美食,或參加一場有益的親子游戲……總之,量力而行,讓孩子開心,也讓自己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