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你快樂了嗎?(六一兒童節專題)
前言:兒童節本來是一個讓孩子們高興的日子,但是目前有許多的小孩子都有些不愿意過兒童節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就讓我們結合實例來看下吧,看看六一節我們究竟應該怎么過吧!
從五月上旬開始,山東省某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嘉琪就進入了緊張的節目排練中。她跟小伙伴們一起,要先經過一輪驗收,再與其他班級比賽,勝出者才有機會參加學校的匯演,而在學校匯演中表現突出的,還要到區里進行評選。
嘉琪班級的節目是腰鼓表演,每天的訓練漸漸讓她覺得吃不消了:“胳膊酸疼酸疼的,一回來就累得想睡覺。”家長也有了意見:“孩子除了正常上課還要額外排練,全家都得圍著她轉,作息安排都打亂了。”本該屬于孩子最快樂的節日,緣何變成了一種負擔?兒童節,究竟該給孩子留下些什么?
給家長的“溫柔”一刀
微博、貼吧里,不時有家長發帖詢問“12歲的孩子適合什么禮物?”“六一節給女兒買什么比較有創意?”
網友們熱心支招,“3d拼圖”、“點讀機”,甚至還有保險等理財產品。兒童節已經變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消費運動。據粗略統計,僅北京地區,兒童節相關的團購項目就有600多種。
在淘寶網上搜索兒童節禮物,最受歡迎的一件大號毛絨公仔,最近成交了九千多筆。據賣家反映:“進口的玩具特別受歡迎,尤其是電影、動漫的周邊產品,但是這些玩具價格也偏高,五六百、上千的都有。”
兒童節的消費元素變得更多元化。團購網站上熱銷的還有游樂園門票、兒童寫真藝術照、全家旅游套餐等等。各類演出服裝、道具也是家長們的一項重要支出。河南省鶴壁市某幼兒園大班的小劍,今年是第三次表演節目了,他的爸爸告訴:“幼兒園要求家長配合制作或購買道具,準備統一的服裝,每次都花不少錢,而且耗時耗力,但下次就用不到了。”
很多家長樂于通過這樣的節日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廈門市思明區的林女士認為:“比較貴重的、平時不能輕易答應孩子的,我們就借這個節日來完成她的心愿。”這個兒童節,林女士為她四歲的女兒準備的是一臺ipad。有家長抱怨,“過節的開銷太大,我們是被商家劫,也被孩子劫了。”入園指導
別“綁架”孩子的意愿
傳統的文藝演出、游公園的慶“六一”形式,漸漸地不再受到家長和孩子的認同。北京市豐臺區的柳先生說:“高年級的孩子在臺上表演,低年級的孩子坐在下面傻乎乎地看,也看不明白。但孩子對學校的安排只能服從,不能違反。”朝陽區小學一年級的小曼喜歡畫畫,但老師希望小曼能夠參演班級的情景劇,小曼說:“如果不表演,怕老師會不喜歡我了。”
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胡樂樂質疑兒童節的文藝演出:“如果一如既往地再搞文藝演出,那么這樣的兒童節過節方式,將繼續讓少部分孩子成為主動或被動的表演者,而大多數孩子則主動或被動地當觀眾——試問,少了全體孩子參與的兒童節,還是全體孩子們共同的兒童節嗎?”
嘉琪的媽媽建議,“希望學校不止是熱火朝天地演節目,而是能多組織一些有助于孩子成長的、思想認識方面的活動,比如可以搞一場類似于辯論的活動,讓每個孩子談談自己的想法,認識一下生活當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增強孩子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