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混淆了家庭角色
太想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家長心中總會冒出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為此,法國臨床心理學家瑪麗絲.瓦揚(maryse vailiant)給出了她的建議,涉及家長關心的權威性、私密性、家庭等級以及與伴侶意見分歧等。請特別注意“問問你自己”中那些有價值的問題。1、家長權威
問題:孩子不尊重你
有兩種主要的原因會導致這種結果:一是你對孩子放任自流,根本不管他/她,在他/她面前已經喪失威信,當你威脅孩子說要懲罰他/她時,你卻從來不兌現,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你總是心太軟,你曾經明確訂立的管教規則隨你的心情而變化;另一種情況是,一旦你覺得孩子捅了大婁子,你就嚴懲不貸,嚴厲得近乎殘酷無情,跟孩子很難真正溝通,甚至會去監視孩子的行蹤和他/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
對孩子放任自流不僅會引發很多矛盾,讓孩子變本加厲,不斷地提出更多要求,還會讓孩子產生憂慮,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統一的行為準則——到底什么是被允許的,什么又是被禁止的?父母太過專制也同樣會有問題,這會讓孩子缺少自我肯定,尤其是當他們處在青春期階段時,這對孩子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過于強制性的關系還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些抑郁情緒,讓孩子從此變得消極。
建議: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作為父母,關鍵的平衡點就是你要把建立自己的權威當成是一種責任。什么對孩子的成長是正確而又必要的?你是否有能力對此作出判斷并且執行?你對此信心越大,就越能建立起家長的權威。人人遵守的法律、你的價值觀和個人信仰、孩子的個性,這些都是家長建立權威的基礎。一個家長應該既專制又民主——他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大家一起討論,但必須是最后拿主意拍板的人,并且確保這個決定被尊重。你可以每天晚上開一個家庭會議,每次討論一個主題,如多久出門一次、學校的出勤率、學習情況等。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或批評,最后由家長來綜合意見作出決定。這樣做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現權威危機。
問問你自己
■ 孩子是不是總要過一段時間才服從你的話,而這段時間在你看來跟他們的年齡有關,且是合理的?你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做些不合規矩的事,還要求孩子不要學你?比如“我可以不等行人燈變綠就過街,我可以不系安全帶,但是你永遠不能這樣。
■ 如果你的孩子2~5歲:最重要的規則是讓他們明白安全第一。當他們不聽話的時候,你應該想想這是否威脅到他們的安全。比如,廚房里的器具和火源不要接近、不要攀爬窗戶等問題,他們聽你的話嗎?在過街的時候,只要你一說,他們就會把手伸給你嗎?
■ 如果你的孩子6~11歲:為了搞清楚你最喜歡用什么樣的權威模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先觀察你自己的行為。例如,當你叫孩子來吃飯的時候,通常會出現以下的哪些場景:
(1)孩子馬上就來——想想孩子這么聽話是為什么?因為怕你的責備?怕你不再愛他/她?還是他/她真的明白了只有遵守時間生活才會順利?或者就是他/她真的餓了?
(2)在你平靜地叫他/她了兩三次以后,他/她來了。
(3)總是要叫很多次才來——這個時候你在想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2、私密性
問題:孩子的任何事你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