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好自己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個父母不想教好自己的孩子?但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我們大多是農民,生活壓力大,回家后只想休息,卻必須強打精神教育孩子,還要長年累月地把它當為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難度可想而知。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慢慢發生了變化,再也不是小時候那個乖巧聽話的小家伙了。社會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誘惑,對孩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工作之余,怎樣和學校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成為我們大家經常談論的話題。在這里,我談不上介紹經驗,只是把具體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感受要遵循這樣幾條原則:第一.從身邊的生活到陌生的內容,不可“偏食”;第二.引導孩子隨時隨地觀察,提問和思考;第三.多引導實際生活,少些純玩具游戲;第四.從豐富的生活中啟發孩子的創造性;第五.以給孩子積極、快樂的感受為主,也要給予磨練練和挫折。
生活中處處可以賦予孩子的創造色彩,有了創造色彩,孩子的生活就變得神奇迷人了。如怎樣搬椅子不發出響聲呢?開抽屜怎樣用力就開得輕松呢?怎樣讓陀螺轉的時間更長?怎樣讓小雞聽指揮,用什么方法讓它們一起跑來吃食呢?怎樣捉泥鰍才能把它抓住?怎樣劃火柴才安全呢?…只要常常抓住生活細節,就能引導孩子進行創造性思維。
給孩子全面的生活感受,決不只限于給他們快樂、有趣、溫暖、舒適、慈愛、成功、安全、光榮等等的正面心理體驗,也要有一些磨練和挫折的感受。三歲以后的幼兒要適當感受些困難、失敗的經歷,產生點做錯了事的恐慌,承受點病痛的折磨,接受點批評和冷落,甚至有時候要經受與父母分離的痛苦。還要讓孩子克制一些強烈的欲望,忍受孤獨。這些生活的感受都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少的。
兒童的玩具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適當的體育玩具,智力玩具和制作玩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知道真實有趣的新奇生活感受,更高于玩具的感受。如帶孩子釣真魚,做菜園籬笆,幫大人稱重量,量長短,跟著大人進暗室領略“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以及春天采野菜,刨挖蚯蚓等等生活,哪一項都不比純玩具游戲的感受差!
把識字閱讀稱做“視覺語言”的早期培養,要與聽話說話的“聽覺語言”同步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重大發現與創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視覺語言的早期發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已被大量事實所反復證實,此理論和實踐是人類識字教育的最新里程碑。
孩子像認人、認物、說話、走路、聽音一樣,自然而然,不知不覺,毫無壓力和負擔地初識漢字。如果教育得早,方法得當,甚至可以三、四歲脫盲,進入廣泛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這簡真是教育史上的奇跡。
人類發展有一種可能了,即就是有希望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像具有聽話、說話的初步能力一樣,具備識字、閱讀的初步能力,一上小學便能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言兩種工具,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接受前人的文化遺產,并充分發展自學能力,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鉆研……
早期識字的重要性不在于識字的多少,也不在于提前掃盲,更不要求嬰幼兒進入系統的文化學習,識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結果。通過早期識字發展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在閱讀中發展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進入早期閱讀以后,對語言的發展,特別是視覺語言的發展,會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