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好自己的孩子
一個孩子的視覺語言如果滯后發展,錯過了人生早期這一發展最佳期,所受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而且因為聽覺語言從0歲開始培養,遙遙領先于視覺語言,差距實在太大,就會更加壓迫視覺語言的發展。所以一般孩子上了小學,都只會聽講不會看書,即使識字以后也不愛看書,甚至到了中學、大學還習慣于滿堂聽,根本不善于自學,這使缺乏這一重要素質的孩子,學到的知識就不夠深刻,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夠強,嚴重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
提倡嬰幼兒早期識字,也是一種人生的行為訓練。讓孩子早早看慣世界上還有“字”和“書”這種東西,而且大家都喜歡讀它,像孩子看慣了“物”,隨時隨地辨認“物”—樣,早早形成識字閱讀敏感,成為習慣,那么視覺語言就不會滯后發展了,從小就習慣運用兩種思維工具學習和想問題。
種下行為的種子,就收獲習慣;種下習慣的種子,就收獲性格;種下性格的種子,就收獲命運。每個家庭都要及早培養孩子的優良性格,把它放在首位,這是孩子成才一本萬利的大事。
性格的形成,除了氣質特征的方面與遺傳有關外,主要是受環境的影響。它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在孩子最初的幾年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后就會慢慢變成孩子的優良性格,可以說性格是從小“濡染”形成的。家庭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培養著孩子的性格。
親子關系有3種不同的愛。其一.“教育愛”,這種愛體現在家長有育兒成才的理想、目標和信念;講究愛子態度、原則和方法;在滿足孩子必要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特別注意豐富孩子精神生活和情趣;和孩子建立起民主的,相互關心的“雙向愛”。其二.“血緣愛”,與教育愛相反,不講究愛的態度、原則和方法;主要設法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需求和欲望;是一種“水往下流”的單向愛。這種愛雖不失父母有高尚的犧牲精神,但它畢竟是樸素的、低級的、有待升華的愛。其三、“溺愛”,這種愛是不講任何原則,一味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愛流如同橫溢泛濫的河水“淹沒”了孩子,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孩子一定要在生活中接受智力活動的刺激,才會快樂、好奇、自信、積極而有創造精神。人是精神的存在物,是智慧的動物,他離開了智力環境的刺激,許多優良性格也就泯滅了。試想,盡管孩子吃飽穿暖,物質生活豐富,但如果精神生活貧乏,枯燥無味,就肯定喪失熱情,無聊吵鬧,哪會有什么好性格。因此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智力環境。
嬰幼兒識字與小學生識字有重要區別。一是性質和目標不同。小學生識字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是系統文化教學的一部分,它有識字指標和進度要求。而嬰幼兒識字是基本素質教育和生活游戲的一部分,它沒有進度和指標要求,它以培養孩子識字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為目的;二是識字要求和深度不同;小學生識字要求“四會”即會認、會讀、會意、會寫。而嬰幼兒識字不要求“四會同步”,只需在生活環境中日積月累,自然形成印象,水到渠成;三是場所和方法不同。小學生識字主要在固定的課堂學習,先教拼音再教字。而嬰幼兒識字無須課堂教學,是在生活游戲中隨時隨地隨事而教,也不用拼音作“拐棍”。
嬰幼兒識字要防止和糾正“早期識字中心論”的錯誤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忽視全面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教孩子識字和閱讀上;片面追求識字的數量與進度,以為識字多就是“早慧兒”;機械、呆板地教孩子認讀,教得單調乏味,引起孩子的厭煩。這些傾向是要堅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