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個不發脾氣的小寶寶
孩子為什么發脾氣——
一.大人沒能讀懂孩子:小荷剛滿一歲時,我去她家做客,她像主人似的帶我去陽臺玩兒,她牽著我,快到陽臺時,我沒跟小荷商量就想趁機拐到衛生間。我剛轉身,小荷就手指陽臺哭了起來,顯然她覺得自己的想法遇到了挫折,我沒搞懂她的意思,而她又不會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用哭來表達。孩子發脾氣的最常見原因在于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意愿,而孩子尚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用哭叫、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挫折感。
二.大人擺家長架子:“天下人一律平等”,這是小兒與生俱來的理念,他們沒有長幼有序的概念,如果大人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說教,在孩子看來就是大人不尊重他們,孩子是不高興的,經常說教的家長必然讓孩子脾氣大。
孩子也不喜歡大人以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討厭大人反復追問“這是什么”之類沒有創意的問題。正確的語言應當有啟發性,有創意,有教育意義,比如:與其指著西紅柿問孩子這是什么,不如編個關于西紅柿的兒歌給孩子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其實,孩子會說話后大都是“話癆”,大人只要耐心傾聽,就會找到理解孩子的鑰匙,很好地與孩子溝通。
不諳人世的孩子是世上最歡快的人,為此,逗寶寶發笑很容易,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歡快的孩子自然不愛發脾氣。每位家長都要會跟孩子搞笑。即使自己先前是個嚴肅的人,有孩子后也要讓自己變得滑稽活潑,愛做鬼臉,會出洋相。
嬰兒出生時,大腦已基本發育成熟,但腦細胞的枝杈基本是空的,只有15%的腦細胞互相聯網,就像剛剛種上的小樹只有幾個枝,遠遠沒有枝繁葉茂,0到3歲是腦細胞迅速聯網的一個時段,到3歲時,孩子的大腦基本與大人沒什么區別了。因此0到3歲是決定孩子一生智商、情商和社商的關鍵時期,如果將人生比作萬丈高樓,0到3歲這3年就是大樓的底座,教養良好的童年好比人生的黃金地基,能保證孩子終生巍巍屹立。
三.家長愛生氣:不少家長愛用生氣的方法逼迫孩子做事,而生氣是一種會傳染的負面體態,常生氣的家長必然讓孩子也容易生氣發脾氣。
四.因為疲勞:比如看電視過久,孩子的肌體會變得過度松弛慵懶,這時候家長讓孩子做事就很可能碰一鼻子灰。懶散的孩子往往什么也不想做,讓他們做事幾乎等于雞蛋碰石頭,孩子是不會聽商量的,如果硬逼硬催著,你就看孩子怎么發脾氣吧。
五.可能孩子肚子餓了或者病了:孩子肌體微小,能量難以持續,但孩子由于人生經驗缺乏,不會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他們不會說我肚子餓了或者我不舒服了,卻往往表現為煩躁哭鬧發脾氣。
爸爸媽媽應該這樣做——
一歲前,多跟孩子笑說兒語。聽幼兒咿咿呀呀跟你“回話”,一旦幼兒會說話,他們就會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覺,而不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挫折感。孩子會說話后,大人要克制自己,盡量多聽少說。這一點看似挑戰,其實不難,人都有多面性,例如在領導面前和在家人面前,態度肯定不一樣,那么,將孩子當成自己的老師,洗耳恭聽,給孩子樹立善于傾聽的好樣板,讓孩子有練習溝通的機會。要想孩子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有大量練習機會。
兩歲左右使用一次硬性愛(time out) 來建立家長權威。以便與綿綿不斷的軟性愛取得平衡,要知道,萬物都要講求平衡,溫馨的愛有一兩次硬性愛來制衡才好。當然,前提必須是大人一向公正、溫和、懂育兒智慧,否則硬性愛也可能不奏效。面對自己尊重的家長,孩子往往不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