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優質寶寶的秘訣
13、親子共讀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必須從小養成的。根據一項研究,在幼兒時期經常有機會坐在爸爸媽媽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后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多有幫助。因此,爸爸媽媽除了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之外,千萬別忘記,花點時間陪著孩子一起玩、一起讀書,對于孩子還說比擁有更多玩具、漂亮衣服更重要。此外,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啟發孩子,對于想象力與創造力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14、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爸爸媽媽的高標準來評斷和責備他們。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爸爸媽媽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繪畫作業時,爸爸媽媽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面訊息的語言贊美孩子,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同時應該盡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言,如:“你怎么畫得這么亂,顏色太多了。”的說法。因為正面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增強孩子好的行為,而負面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5、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里,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學會電腦之后只會打游戲,而不愿意讓孩子過早接觸電腦,而應該采取比較正面的看法,想想接觸電腦之后,可以運用進步的科技與網絡,延伸孩子的視野觸角,讓孩子增加智慧。
16、與孩子談話并學習傾聽
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一段短短的時間中,是爸爸媽媽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的關鍵時刻。在這過程中爸爸媽媽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不要還沒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急躁帶點批評性的舉動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傷而不愿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爸爸媽媽要了解,孩子雖然小但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愿意把自己碰到的事情和爸媽分享,我們就應該像孩子的朋友,當個專心的聽眾好好的和孩子聊天交流。
17、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
2- 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爸爸媽媽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讓孩子做家事十分順手,并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范圍,如:小茶幾的桌面、孩子自己游戲的角落這些以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就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8、全家一起外出游覽新的地方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可以憑借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獲滿滿,建議爸爸媽媽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劃,全家人一起收集數據,討論行程的路線,并事先對于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在行程中爸爸媽媽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并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19、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
在給孩子玩具時,應該酌量增加扮演類型的玩具,如:洋娃娃、絨毛動物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因為孩子可以透過扮演游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布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柜做一個簡單的區隔,這樣爸爸媽媽又可以觀察到孩子玩游戲的狀況,又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半獨立的空間自由發揮。另外要提醒爸媽的事情,提供給孩子的玩具、道具最好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并且不要脫離平時居家生活太遠,這樣孩子才可以通過平常觀察爸媽的行動,學習和模仿社會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