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精選2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通過回顧、交流學習本組課文后的收獲,引導同學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2.讀背并積累古詩句。
交流平臺
(1)回顧本組四篇課文,說一說《山中訪友》《山雨》和以前學過的《桂林山水》《觀潮》等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組課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在表達自身獨特感受的過程中,充沛運用聯想和想象。
(2)聯系《草蟲的村落》,小組內交流自身的收獲和體會,體會聯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課外閱讀中讀到過的類似文章,說說自身的體會和感悟。介紹相關的課外閱讀文章及書籍。
日積月累
(1)在許多描寫景物,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作中,詩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大膽想象,抒發情感,留下了光輝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幾句。
(2)出示日積月累中的句子。(幻燈片)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張維屏)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陳與義)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
a同學自由吟誦。
b嘗試理解。
(3)選擇其中的幾個詩句,體會詩人在寫景過程中的聯想與想象。
a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百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并非無情無義之物,化成春泥使后來的花更紅。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詩人比喻自身不做官并非喪失報國志,而是走另一條路為國效力。
b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半更深,在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時,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時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靜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蘇,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c菊花(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沒有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的花,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較深的道理,回答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謝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4)背誦并積累這些詩句。有興趣的同學讀讀背背原詩。
趣味語文
(1)自由讀故事。
(2)同桌自身的理解。
(3)全班交流,體會一字詩的妙處。
六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4個詞語的意思。
3、認識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4、了解教師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感受“媽媽”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難點:學懂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第一教時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課文中有關句子,通過角色朗讀,感受媽媽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2、認識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3、根據課文內容,合理想象,以《許小燕流淚了》為題,寫一段“我”媽媽冒雨趕到學校,將衣服帶給許小燕時,老師和同學們的言語和神情。
二、教學準備:
錄音、燈片、課外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與學生一起欣賞《春雨沙沙》一歌。
一、揭題,激發學習興趣。
1、課前,我們一起欣賞了《春雨沙沙》這首歌。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課文的題目與這首歌很相近。
出示課題《蒙蒙細雨》,齊讀課題。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細雨”這個詞語的?
自由發言:雨很小,很細;幾乎沒有聲音
在第4課《春》中,是怎樣描寫春雨的?
指名說: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
3、大家都已預習過課文了,文中是怎樣描寫這蒙蒙細雨的?請大家打開課本,用“~~~~~~~~~”劃出描寫雨句子。指名讀(有2句)。
比較:(投影出示)
那雨小得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
那雨很小,很細。
這兩句話,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引導學生比較:第一句,從視覺、聽覺上,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雨下得很小。
4、你能不用朗讀讀出雨下得細、下得小的感覺,注意節奏控制。(指名讀,范讀,齊讀)
這么美的一句話,在課文中還有什么別的意思嗎?下面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二、初學課文,了解內容,感受教師品質。
1、聽錄音,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反饋。板書:媽媽 我
2、這件事雖小,但很感人,請大家輕聲讀課文,思考:
課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動,表現了媽媽什么品質?在書中作出記號。
先個人再小組討論,給充足的時間。
交流,板書:
冒雨小跑
無私奉獻 患過腎炎
關心學生 借制服
要上課
同時引導理解:
A、冒雨路上折回來取制服。請大家估算一下媽媽這天早晨共在雨中行了約多少時間?(約55分鐘 說50分鐘也可以,因為今天媽媽小跑)
你從課文哪兒看出來。(第8自然段)
在雨中,行了30分鐘,會怎樣?(身上會淋得很濕)
書中有沒有描寫?指名讀。
假如媽媽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時5公里,再計算一次,媽媽這天早晨共走了多少路?20×3÷60×5=5公里
連續走5公里路會怎樣?(人很累)
B、媽媽既走得很累,又淋了雨,而且患過“腎炎”,會怎樣?我們從課前補充材料的閱讀中了解到對媽媽的身體有什么危害?從這個地方可看出媽媽怎樣的品質?
全身心撲在教育上,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用一個詞歸納一下。(無私奉獻)
3、朗讀訓練
A、正因為媽媽曾患過腎炎,所以“我”對媽媽特別關心,請大家仔細讀課文,“我”心情有哪些變化?板書
擔心 放心 驚奇 (抱怨) 關心
B、先請學生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再指名讀一讀相應的段落,評議,再指名讀,齊讀。
結合比較:
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
天下著雨,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
這兩句有什么差別?啟發想象,假如是你,你會說哪一句?為什么?
前一句有層次,有輕重,強調了天下雨這層意思,較后一句更有氣勢更有說服力。
小玲對媽媽的埋怨對不對?從中可以看出什么?(看似埋怨,實為關心,襯托出媽媽忘我工作的精神。
讀讀這個句子。讀出既抱怨又關心的語氣。
C、而媽媽的語氣該是怎么樣呢?讀讀看。
D、分角色朗讀第4至15自然段。同桌讀讀,指名讀,分組讀。
4、再次理解重點句。
聽了媽媽的話,又看著她在雨中小跑漸漸遠去的身影,小玲心里會想些什么?
啟發學生想象,說話訓練。
再次出示:那雨小得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
這句話不但寫出了雨下得小而且細,這里“聽不見沙沙的聲音”和把雨比作春蠶吐出來的絲還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結尾也用相近的一句話寫雨景有什么作用呢?(與開頭呼應,照應課題,語言優美)
贊美了教師無私奉獻的春蠶精神
聽不見沙沙的聲音:春雨默默地下著。
媽媽正像這雨,無聲地培育著下一代;媽媽又像春蠶吐絲,無私奉獻,平凡而偉大。
……
齊讀描寫雨的兩句話。
三、感情深化
1、聯系學校實際,說說自己的老師這樣的事例。
2、讓學生念念收集的贊美老師的詩歌(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音樂,無歌詞)
3、教師總結:這一首首詩凝聚著學生對老師的愛,多么的感人啊。今天,我們已是一位六年級的學生了,快要畢業離開母校,你能不能寫一首小詩,獻給即將告別的母校教師。
學生寫作
交流發言。
四、作業:
作業本1、2、5題
附板書:
蒙蒙細雨
我
冒雨小跑 擔心
無私奉獻 患過腎炎 安心
工作負責 借制服 驚訝
要上課 關心
《蒙蒙細雨》第一教時說課稿
新倉鄉中心小學 沈海生
一、教材理解:
《蒙蒙細雨》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12冊第14課,課文記敘的事是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我”那當老師的媽媽冒雨去學校上班,在快到校門時,突然想起忘帶那件準備借給班里學生穿的藍制服。為保證班級能正常參加歌詠比賽,學生上課不被耽誤,媽媽不顧路遠體弱,匆匆冒雨趕回家來,來不及換下淋濕的衣服和帶上雨傘,匆匆取了衣服,又趕往學校。從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而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的感人形象。教師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對于雨小、雨細的描寫別有深意,它是對人民教師無私奉獻的“春蠶精神”的熱情贊頌。
全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主要寫媽媽身體不好,冒雨上班,“我”很為她擔心。第二段(第4至15自然段),主要寫媽媽發現忘了帶歌詠比賽要用的藍制服,趕回家來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寫雨繼續下著,還是那么小,那么細。
本文語言樸實,作者筆下的媽媽,既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沒有什么驚人之舉,但細細品讀之下,仍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震撼。
二、教學目標:
1、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4個詞語的意思。
3、認識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4、了解教師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感受“媽媽”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課時安排:
第1課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課文中有關句子,通過角色朗讀,感受媽媽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2、認識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3、根據課文內容,合理想象, 媽媽拿了衣服走后,我會想些什么。
第2 課時
復習舊知,再次訓練感情朗讀,質疑問難,理解破折號用法,并展開合理想象,以《許小燕流淚了》為題,寫一段“我”媽媽冒雨趕到學校,將衣服帶給許小燕時,老師和同學們的言語和神情。當堂交流。
四、教學過程及設計思路:
1、欣賞音樂,引入課題。由于六年級第二學期音樂的第一課中,學生已經欣賞過《春雨蒙蒙》這首童聲合唱,這首歌旋律優美,和聲豐富,且歌詞簡單,很具美感,與本文寫小雨極其相似,“春雨蒙蒙地下,沙沙沙,綠了河邊的楊柳,紅了村前的杏花……”由欣賞音樂引入課題,會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氣氛。揭題后,馬上讓學生找書中描寫雨的句子,學生的勁頭也會很高。然后,比較句子,“那雨小得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和“那雨很小,很細。”充分相信學生的辨別能力,兩句話的不同之處,理解到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從視覺上、聽覺上寫出了雨的小、細,為學習本篇課文認識課文開頭、結尾描寫雨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打下了基礎。然后教師提出疑問“這么美的一句話,在課文中還有什么別的意思嗎?”明確了本堂課的重點。
2、學習課文,了解內容,感受教師品質。由于本文內容比較簡單,幾乎不存在難懂的句子,所以,在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后,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里不要求學生說得很全面很具體,基本內容有了就可。接下來,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并思考表現了媽媽什么品質,也可以同桌討論,給予充足的時間保證自學,再反饋,反饋中,結合學生的回答,讓學生計算媽媽這一天早晨在雨中步行的時間和路程,使學生了解到媽媽淋得濕,又非常勞累,再輔以參考資料《醫學常識》,使學生明白腎炎是怎么回事,媽媽淋濕非常勞累會對她的身體有什么影響,從而感受到媽媽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工作的負責。本篇課文的寫作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主要寫了“我”,第二段寫了“我”和媽媽的對話,特別是“我”的心情變化非常明顯,且在文中有提示,這些提示,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讀的“提示”,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找出并體會文中提示語所蘊含的情感,然后練讀,有助于學生讀出韻味。通過自由讀、同桌讀,分角色讀,使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媽媽的精神。這時,再次拿出課文中描寫雨的句子,讓讓學生說說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就顯得有坡度,學生容易回答。
3、深化感悟,引起共鳴。在朗讀訓練后,啟發學生想象,聽了媽媽的話,又看著她在雨中小跑漸漸遠去的身影,小玲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有了以上的情感體驗,想象的翅膀也隨著打開。再讓學生說說古往今來還把教師比作什么,念念收集的贊美老師的詩歌,聯系學生六年級實際,即將離開母校,讓學生寫一首小詩獻給母校教師,從而把情感的激發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