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就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授之以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授之以漁”,就是指在學習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概括地說就是“會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花大量的時間用在課堂的串講,串問上,學生是聽、記、背,被動地學習。學生讀書的機會很少,主動思考問題的時間、機會減少了,也很少有獨立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課后,學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機械的、重復的、毫無價值的作業和習題上。這樣做,不僅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首先改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怎樣才能讓學生“會學習”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同時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真正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多導,挪出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教師還應根據課文內容、重點、難點,抓住關鍵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鍛煉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增強觀察、置疑、判斷推理的能力。引導他們去發現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變盲目地練為有的放矢地練。例如教學《猜謎語》。這篇課文由三則謎語組成,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其中第二則是這樣的“像糖不是糖,有長也有方,幫你改錯字,它可不怕臟”,謎底是橡皮擦,可有的學生提出問題:“符合這樣的特點也可以是涂改液。”我肯定了這些學生的積極動腦筋,認真思考的學習態度,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馬上給予回答或分析。只是找來了橡皮擦與涂改液,先從外形上讓學生進行比較,再通過用途及使用方法作比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及實踐,找出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兩者外表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使用方法過程中是不同的。學生也通過實踐真正地了解了“像糖不是糖”的意思。
二、要引發學生想象,培養創造思維。
創造性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而且能指引著學生去獲得新知識或對問題提出新見解,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結果。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要把學生真正引進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認識和思維特點,積極參加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活動,并從中形成新的認識結構。例如教學《坐井觀天》教師在課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只青蛙是在什么時候進到井里的?進井之前,青蛙也應該看過天空是怎樣的?怎會跟小鳥發生爭論呢?學生被這幾個問題激發了學習的欲望,激起好奇心,都在想:這青蛙是怎樣進井里的?它進井里之前有沒有見過天空呢?經過一番討論,有的學生說:“這青蛙是在卵的時候被沖進井里的。所以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才會跟小鳥爭論,有的說是小蝌蚪的時候無意中游到進里,由于從小沒有人教給它知識,所以,它不知道天空的模樣,有的說,是青蛙媽媽為了保護后一代,所以把卵生在井里,自己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青蛙沒見過天空的樣子。還有的說:青蛙小時候也許見過天空的樣子,但由于在井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已經把以前的東西都忘了,才跟小鳥發生爭論。經過老師的啟發、引導,有效地拓展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2、教師要在課堂上提供更多求異思維的機會,并鼓勵學生積極創造。例如:教學謎底是字典的這個謎語時,有的學生說:謎底是電腦,也可以是書包。對提出問題的學生,我都肯定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好,并對他們敢于思考及提出問題給予表揚。在這樣的氛圍長期培養下,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有很大的幫助。3、隨時注意肯定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4、通過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人格。5、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本身也不能“閉關自守”,也要有創造精神,要敢于創新,敢于對傳統挑戰。
三、發掘潛在因素,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語文教學活動如果僅局限于課堂上,人為地割斷了語文教學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割斷了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聯系,這種教學方式是封閉型的舊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改變這種現象,變封閉型為開放式教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例如教學《鵝》,在學生理解課文后,通過放映農村孩子放牧鵝、鴨的錄像中,讓學生能真正地區分鵝和鴨之間的區別,并通過觀看錄像,分享農村小伙伴的生活趣事。又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有一段描寫各種各樣的魚,在學習完課文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海底中除了書上說的之外,還有很多顏色不同,形態各異的魚類,你能通過聯系課外書上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想像,創造一幅“海中的魚”的畫嗎?在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創造力可窺一斑。
四、注意及時發現創新意識的火花。
在學習中,學生大膽地質疑,另辟蹊徑,所想的問題又富有啟發性,本身不是一種創新意識。若再把想法用于行動,附之實踐,就是一種創新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