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語文課堂序曲
奏響語文課堂序曲
陳珊景
教書一年多以來,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做得很不理想,沒有幾個學生是認真地去準備語文課前預習的。很多學生都認為只有書面作業才是作業,口頭作業尤其是語文思考題向來不認為是作業。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他們在課前通常不會預習,只有在上課時才去閱讀文本。叔本華說過:“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背扇耸澜缈旃澴嗟纳,影視媒體的信息垃圾,使現在的孩子少了一份沉靜與細致,多了一份浮躁與不安,對所讀的書不加思考、一目十行是現代孩子的一大通病。我們在課堂上會發現有些學生,腦子并不笨,生性也并不內向,卻始終不能以良好的狀態參與到教學中來,有些學生連課文都讀不流利,找個句子還要半天;要是老師問到學生預習時對課文的印象,大多數的情況會發生冷場。這往往正是因為他們在預習時匆匆而過,沒有用心去感悟體會,當我們老師提問時才去思考,這樣上課時被老師牽著走,疲于奔命哪有時間進行探究?長期被動學習導致思維的被動,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與此同時,我們則被這樣的現象所誤導,一些簡單的問題反復講解,必然導致教學進度趕不上,而為趕進度,只好把一些值得研討的問題壓縮,蜻蜓點水般“滿堂灌”。我們在教學中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好好地預習,還專門讓學生準備了一本預習本,每次預習都會布置好預習作業,還不厭其煩地批改、訂正,可是卻總是覺得收效甚微,有時覺得學生預習了和沒預習一樣。
其實在學生的學習中,預習是非常關鍵的,它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預習可以使學生把握新課的重難點,便于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聽課時就會受好奇心的驅使格外留心,一旦了解,思想上豁然開朗,印象就特別深,可以經久不忘。如果懂了,還能拓展空間,思維與教師同步,甚至跑到教師思路的前面,以學生的眼光補充教師的教學內容。這樣展示的空間大了,學習的興趣就濃厚了,聽課的效率就高了,完成作業的速度就快了,學習就更加主動了。如果學生不預習,往往會覺得聽課麻木,抓不住重點,精力平均分配,難點弄不懂,聽課吃力,作業困難大、錯誤多、學習被動、成績差,上課沒勁,學習沒興趣,成績越來越差,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發現我們班的很多學生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誤區,這些孩子往往認為預習就是將書通讀一遍,標上段落就完成預習了,而現在的孩子又比較浮躁,通讀一遍全文,他們又記住了多少東西呢?這導致了他們往往在課上對課文不熟悉,像《阿長與,<山海經>》、《臺階》這些篇幅比較長的文章,在課上要讓他們找些句子,他們就找不到,即使找到了也要花上很長時間,有時候總感覺沒預習的學生像在聽無字天書一樣,不知道老師已經講到哪里了。學生現在都八年級了,八年級的語文課文相比七年級的語文課文來講,篇幅明顯長了,所以指導學生預習似乎是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了。發現現在的孩子動筆能力太差了,我們的經典名句“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一致爛筆頭”在他們身上似乎發揮不了功效,現在的孩子在課堂上也是一樣,只會聽聽,不會用手中之筆記一些老師強調的重點,導致考試時對于老師經常強調的知識還是會出錯。其實在預習的時候,就應該讓學生明白“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在預習時要圈圈畫畫,邊讀邊想。現在的孩子拿到一篇課文,往往會忽視課文的題目,而有些課文題目卻是重要的信息。很多時候,我們能通過閱讀課題揣摩文章的內容,然后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預習的第二步可以讓學生默讀提示,明確要求。在新教材中,每課書前的方框內都有預習提示,要告訴學生認真閱讀課前的提示及課文下的第一個注釋,從此來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預習的 第三步則是要讓學生朗讀課文,查準字音。學生在前兩步粗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這時,讀書可用普通話大聲地朗讀,同時畫出課文中不會讀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然后利用工具書查出這些字音,自己動手解決這些問題,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漢字的能力,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這一步的目的是鍛煉了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預習的第四步是要讓學生精讀課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學生在前面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這次精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在預習后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掌握文章之美。學生在預習時如果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最好的,這有利于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從而在課堂上有效地探討,能深入對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