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材分析:這首詞寫于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初。當時紅軍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夾擊的困難境地。全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抱負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讀這首詞,應著重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和深刻的思想。
教學設想:
1、《沁園春·雪》是一首詞,學習課文前要對“詩詞”的有關知識預習、了解。
2、朗讀教學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在領悟、品評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3、新教材語文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無不與以課文為載體的情感體驗有關。設計好授課的導語、結語以及授課的過渡語,對于調動學生體驗感受、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誦讀、領悟、品評、鑒賞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就能欣賞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同學們同意這種觀點嗎?(生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偉大詩人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
教學設想:用名人名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課題。
二、簡介寫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抗日戰爭前夜。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開赴抗日的最前線。渡河前,恰逢大雪。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滿懷戰勝敵人的堅強信念,毛澤東豪情激蕩的寫下了這首以"“雪”為題的壯麗詩篇。請聽課文錄音。(放課文背景簡介VCD、大屏幕)
三、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誦讀、領會、品評、鑒賞
四、課文內容學習:
(一)請欣賞課文朗誦(微機、大屏幕、課件)
(二)上闋:
1)課文前三句詩人用哪兩個詞點出了北國風光的特征?修飾限制“冰封、雪飄”的是哪兩個詞?這里“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應怎樣理解?在古詩文中,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現的寫法叫什么?試舉以前學過的課文中“互文”的例子?
2)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詩人能看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也是站在哪里往下看?文中表示看的詞是哪個詞?這個詞一直控制到哪句?對,共七句,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望”就是一個領字。
3)哪位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這七句?他讀得好在哪里?誰讀得比他更好?誰聽出她讀時給哪些詞加了重音?誰能說說這些字加重音的原因?“舞和馳”把山和原寫活了,這是什么寫法?舉個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例子?
4)“望”是領字,讀時應稍頓,后邊幾句應帶有“喜悅、贊美”之情去讀,“欲與天公試比高”應讀得有豪情、有氣魄,請齊讀這七句。
5)詩人并沒有滿足于對眼前雪景的描寫,而是進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色,誰讀一讀? “晴日”一詞有幾層含義?說一說這三句的深刻含義?
6)詞的上闋以寫什么為主?俗語說“景即是情”,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7)一場普通的雪,在詩人的筆下卻成了一篇優美的文字,是詩人眼前的景格外美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希望同學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和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1、語文的學習貴在積累,在學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舊的知識,努力讓新舊知識渾然一體,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
2、加強朗讀訓練,在朗讀中領悟詩的內容,在品評詩句中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下闋:
1)試分析“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在文中結構上的作用。
2)引出的下文中有一個表示感情的詞是誰?“惜”一直控制到哪句?共七句,“惜”也是一個領字。讀這七句應帶有什么感情?生讀。
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哪些人?誰能介紹一下?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謂馬上打天下的皇帝,為什么詩人用了一個“惜”字?用文中的話回答。“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他們的武功尚可,文學才華就差些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在詩人心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齊讀文章最后三句
4)句中的“風流人物”指誰?這三句話有什么什么含義?誰才是詩人心中真正的英雄?
5)下闋的表達方式主要以什么為主?通過議論贊美了誰?
6)齊讀課文。
教學設想:
在上闋學習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下闋,通過質疑、討論、反饋矯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五、擴展積累
投影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誦讀。并讓學生課后搜集有關“雪”的文章或詩文,課后交流。
教學設想:培養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鞏固知識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