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
經過一年的教學工作體驗,我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讓學生真正愛學語文,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什么是賞識呢?賞識他人是一個人心境磊落、視野舒朗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才智敏銳、氣度從容的表現。賞識,是為人之道,也是為師之道。
不懂賞識,不愿賞識,怕是很難合格地參與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活動。我們的一些老師于此還大有改進的必要。一些老師在“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籠照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賞;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護。于是乎便像醫生對于患者一樣執著地“診斷”孩子身上的不足、過失、缺點、毛病和錯誤。于是乎便有了“尾巴”說、“頑石”說、“朽木”說、“糞土”說、“榆木疙瘩”說、“害群之馬”說。于是乎有了冷眼、批評、諷刺、呵斥以至體罰。心靈的施暴、肉體的懲戒最終結出的便是信心折損、興趣失卻、活力喪失、師生關系對立的苦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尊敬孩子。” 威廉·杰姆斯也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渴望"會變得更加深沉而熾烈。試想誰愿意永遠生活在挨罵、被鄙視的壓抑氛圍中呢?我們這些具有許多閱歷的成人,尚且渴望得到領導、同事與朋友的賞識,誰也不愿意整天在橫挑鼻子豎挑眼的環境中工作,何況我們的工作對象都是些稚嫩的孩子?所以教師應該學會賞識。我們必須痛下決心,真正從講臺上走下來,尊重孩子的意愿,滿足孩子的需要,成全他們需要被尊重的心理和渴望成功的夢想。也許,我們的老師并不在乎,可我們的學生卻很在乎。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頷首,一個激勵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可以驅散他們積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陰影,可以找回他們失落已久的寶貴的自尊,可以校正他們迷失了的價值追求的方向,可以喚醒他們早已封塵的潛質、潛能,可以誘發他們心中萌芽中的創造沖動。
很多老師認為,學生要是真的很差,我們卻要違心地去賞識,不但虛偽,還會使學生認識不到自己錯誤。其實不然,賞識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我們所說的賞識不是單向的施舍,而是智慧對于智慧主動的碰撞;不是別有用心的廉價恭維,而是對一種相對價值的公正認可;不是滿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對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誠接納。學會賞識,賞識者胸襟才顯得更加博大,靈魂才更趨于崇高;有了賞識,世界便獲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動力。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同時平等的關系更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更能接受老師對自己委婉的批評。
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作為一個走在新課程改革之列的第一線教師,對孩子的差異性、獨特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是我們面對新課程無他的選擇。這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耐心地傾聽,由衷地贊賞,熱忱地鼓勵,讓孩子們在向往中學習,在學習中啟迪,在啟迪中取向,在震撼中成長,對學習真正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把“賞識”貫徹于其中,我認為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對自身做適當的調整,做好賞識學生的各項準備。
賞識要相信學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力量,它可以喚醒學生的自信。
賞識要調整心態。賞識生長在自由和諧的空氣里,生長在親切平視的目光中。棄絕“祖師爺”與“裁判官”的心理羈絆,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寬厚接納的態度,去聆聽靈魂深處質樸的心語,去捕捉稍縱即逝的創造靈感。
賞識要轉換視角。萬事萬物,各有其長,遠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也許其正面并非瑰麗可人,其側面則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剪影;外表也許包裹著稚嫩、丑陋、拙笨、頑劣的殼,其內部卻蘊含著成熟、美麗、新異、靈動的核。我們何妨拐個彎子想一想,何妨換個角度看一看?
賞識要選擇適當的標準。美丑、好壞、優劣、成敗、是非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無可非議,要求崇高和完美則大可懷疑。用神的標準測量凡人,用成人的測標去審度學生,賞識便會失去家園。只要我們擇取一個合適的參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評價學生,值得賞識的東西就會撲面而來。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尊重學生的獨特性,給創新的嫩芽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同一篇作品對不同的讀者來說,產生不同的感受是完全正常的。所以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理解,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見解,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品質和對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