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板書:觀察-思考-判斷
5、繼續話題(B)
(學生討論)
答案:因為駱駝的腳印會留在沙漠里……
6、師:那么按照老人說的方法去做,商人是否找到了駱駝?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果然”可以體會出。
7、比較商人丟失了駱駝及找到駱駝時的心情及對老人的態度。
師:老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
(高興、感激老人……)
師:那之前呢?
(由高興變生氣,甚至懷疑老人藏了駱駝……)
8、有感情地讀讀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注意標點符號及“說”的幾種不同形式。)
9、解決問題(c)
第四環節:暗示問題的導向,萌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學習的例子,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更多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蔽覀兯龅氖抢^續開發學生的隱性思維,開拓創新精神,
師:商人是怎么找尋駱駝的?他可能還會碰到哪些困難?
生:沙漠中有許多駱駝的腳印以至分辨不出;或者腳印被風沙淹沒……
討論:懂得了一個道理的人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即會運用知識,又能獲取更多的本領?(舉例說明)
第五環節:課外延伸,獲得更多的知識。
師:學了這篇課文,我們懂得了遇事要仔細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愿你們能向故事中的老人學習,做個善于觀察,機智靈敏的聰明孩子。
作業:
1、 做一個在葉面上留痕跡的實驗;
2、 收集有關駱駝或沙漠的資料;
3、 續寫《找駱駝》
(可任選一項來做)
三、結果與思考
結果:
1、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調合作關系。在課堂上,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計算、揣摩、聯系來更新對事物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他們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2、培養了學生的思辨及表達能力。我們不單純地追求學生的發言如何精彩動聽,而是鼓動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說真話。我們歡迎學生在課堂針鋒相對地展開辯論,而不追求共識的達成。因為這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表達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一種商討的環境里,我們所要呈現的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所吸收所消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互連網。
思考:
1、時間問題。常規化的教學對每一教材作出了具體的課時安排。但“對話式”教學要打破這一時間框架,重在教會學生思維的過程。那么,教師就要善于對教材做適當地增減,“下重筆,點要害”,即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又把握“對話式”教學的特色。
2、教材問題。語文教材并非篇篇都能進行對話式訓練。那么,教師就要積極搜尋相應的材料進行補充強化練習,且要注重在實際生活中也將“對話式”進行操作,逐步將這一框架體系轉變成學生的能力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