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精選14篇)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
一、背景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顯然已被人們否認和排除,那么怎樣的教學模式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最佳途徑呢?小語課堂“對話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標,不在教給學生新知識、新技能,而是師生共同探討出一種提高自身辨證思維的途徑,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師生互動的合作關系中,教師置身于一個學習者和咨詢者的位置,讓學生自由發揮,通過語言傳遞交流思想,成功地讓信息暢通,大面積提高學生發言水平。讓課堂上不開口的學生“撬”開口,從說得響—說得多—說得精。這種教學方法有益于學生從中受到的啟示,開發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對各學科的消化吸收,從而達成教育的系統化。
二、教學研究
省編義務教材語文第七冊第13課《找駱駝》是通過描寫一個商人尋找好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一篇進行對話式教學的好教材。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向一位老人打聽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寫老人——說出那只駱駝的情況,商人以為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第10-11自然段寫老人說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駱駝的的情況和為什么要商人順著腳印去找駱駝,使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思維的訓練和因果關系的句式訓練。
本文的教學目標除了常規的字詞教學閱讀理解外,力圖體現“觀察-思考-判斷”這一探究形式。讓學生在對話、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提問、學會合作、學會辨證,培養矮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綜合能力。
我按照“對話式”教學的五大環節開展課堂對話:
第一環節:激活話題,導入新課。
激化話題是課的開始,是思維的導火線,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師:小朋友們見過駱駝嗎?駱駝長得什么樣?有哪些本領?
生:駱駝身體高大,背上有駝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墊。有雙重眼瞼,不怕風沙;很耐饑渴,嗅覺靈敏,能嗅出遠處的水源,也能預感大風的到來。是風漠中的乘騎,運貨的主要動物。
師: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們說誰最需要駱駝的幫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師: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丟失了駱駝,那該有多糟糕啊!可有個商人偏偏遇到了這事,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么找駱駝的!
第二環節:自學生疑。
疑是思維的導向,是教學目標的指向,學習新課前,目標意識是否明確,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在這一過程中分為基礎知識生疑,即學習掌握生字新詞。第二部分是對課文內容的生疑,它是導讀的關鍵。
1、自覺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詞“攔路虎”先劃出來,再提出來。(具體相機而定)
b學習多音字“哄”、“嗎”;區別“走失”和“丟失”的意思。
學習交流(略)
2、思辯型問題:
如:a、老人為什么知道駱駝的情況?
² 為什么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² 為什么知道駱駝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
² 為什么知道駱駝缺了顆牙齒?
B、老人為什么讓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C、老人為什么不直接讓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而是說了那么多自己的發現,他有什么用意嗎?
D、商人怎么會誤解老人藏了駱駝?
……
第三環節:篩選提煉話題,進行課堂對話。
篩選話題是打開對話過程的金鑰匙,且是一把萬能鑰匙,通過它可以貫通整篇課文的教學,構成學生思維發展的流程。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選者突破性的話題。
(注:對上述所提的問題,簡單的由學生或教師給予回答,難一點的可先放一放。)
1、與學生商量,選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a)進行對話討論。
2、自學課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那是因為
B、老人知道駱駝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是因為
C、老人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是因為
(讓學生應因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書:
腳印 右深左淺 左腳有點跛
路上 左有蜜,右有 想 左馱蜜,右馱米
樹葉 留有牙印 缺了顆牙齒
3、找出有關自然段有感情地讀一讀。(不緊不慢 滿有把握)
4、繼續話題:老人為什么會知道這么詳細?(學生討論)
答案:老人善于觀察、熟悉沙漠……
板書:觀察-思考-判斷
5、繼續話題(B)
(學生討論)
答案:因為駱駝的腳印會留在沙漠里……
6、師:那么按照老人說的方法去做,商人是否找到了駱駝?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果然”可以體會出。
7、比較商人丟失了駱駝及找到駱駝時的心情及對老人的態度。
師:老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
(高興、感激老人……)
師:那之前呢?
(由高興變生氣,甚至懷疑老人藏了駱駝……)
8、有感情地讀讀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注意標點符號及“說”的幾種不同形式。)
9、解決問題(c)
第四環節:暗示問題的導向,萌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學習的例子,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更多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我們所要做的是繼續開發學生的隱性思維,開拓創新精神,
師:商人是怎么找尋駱駝的?他可能還會碰到哪些困難?
生:沙漠中有許多駱駝的腳印以至分辨不出;或者腳印被風沙淹沒……
討論:懂得了一個道理的人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即會運用知識,又能獲取更多的本領?(舉例說明)
第五環節:課外延伸,獲得更多的知識。
師:學了這篇課文,我們懂得了遇事要仔細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愿你們能向故事中的老人學習,做個善于觀察,機智靈敏的聰明孩子。
作業:
1、 做一個在葉面上留痕跡的實驗;
2、 收集有關駱駝或沙漠的資料;
3、 續寫《找駱駝》
(可任選一項來做)
三、結果與思考
結果:
1、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協調合作關系。在課堂上,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計算、揣摩、聯系來更新對事物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他們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2、培養了學生的思辨及表達能力。我們不單純地追求學生的發言如何精彩動聽,而是鼓動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說真話。我們歡迎學生在課堂針鋒相對地展開辯論,而不追求共識的達成。因為這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表達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一種商討的環境里,我們所要呈現的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所吸收所消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互連網。
思考:
1、時間問題。常規化的教學對每一教材作出了具體的課時安排。但“對話式”教學要打破這一時間框架,重在教會學生思維的過程。那么,教師就要善于對教材做適當地增減,“下重筆,點要害”,即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又把握“對話式”教學的特色。
2、教材問題。語文教材并非篇篇都能進行對話式訓練。那么,教師就要積極搜尋相應的材料進行補充強化練習,且要注重在實際生活中也將“對話式”進行操作,逐步將這一框架體系轉變成學生的能力再現。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2
今天聽學校的安排,我在上午第二節課為全校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說實話,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為我即將獲得一次進步的機會。即便知道在接下來的半個月里,我要到鄭州師范學院進行小學語文國培,肯定和鄉里的決賽無緣了。
很多時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將來在工作上碌碌無為。我的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了,他們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閑聊。在燦爛的陽光下,他們悠閑地做著他們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三十來歲的青年把工作當成混口飯吃的工具,他們任何競賽也不參與,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干嘛讓我進步?我才不要求進步呢!”我怕自己對工作的熱忱被歲月掩埋,“眾口鑠金”的力量,何況我還沒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學校里沒有人愿意講公開課,語文組只剩下我和一位業務主任了,數學組只剩下組長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師了。本來安排進行兩天的教研活動,最后一上午就結束“戰斗”了。
預備鈴響,聽課老師們都陸續走進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那時候的`我還在廁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趕進了教室,匆忙的問好后,我便開始順著自己的思路開講了。
謎語導入;引入課題;駱駝簡介;第一遍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通語句;檢查詞語,分為個別讀和齊讀;第二遍輕聲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課文主要內容;第三遍默讀課文,思考駱駝的特點和老人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畫出相關答案;第四遍接力讀課文,共同找答案;標出自然段,共同總結答案,用上關聯詞“因為…所以…”;總結老人的優秀品質;布置作業: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整個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時拼湊起來的。沒想到,錯誤百出。首先,謎語導入環節,我想最多用時一分鐘。誰知,一上來請孩子把謎語讀給大家聽,謎語中的很多字,孩子不會讀。即便我糾正了三個字的讀音,很多孩子還是不能流利地讀下來。所以,導入環節,我就用了三分多鐘。接下來,各個環節還算理想,孩子們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課堂語言就有些亂了,標自然段應該在默讀課文之前進行,而我把它放在了總結答案的前面,很明顯,我的設計有點太“急功近利”。標自然段就是為了說明答案在第幾段嗎?讀書習慣的培養應該是不著痕跡、不急不躁的。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3
《找駱駝》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第四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前提下,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通過文章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分析判斷,體現單元教學目標。
1、懸念導課,激發興趣。
今天上了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出了略讀課文的味道,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地體現。課前學生已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懸念導課:“商人丟了駱駝,而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真是神了!”這樣的#三年級# 導語,為學生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讀書的興趣高漲。常言說興趣是的老師,在興趣的引領下,何愁學生找不到其中的奧秘呢?
2、在分角色朗讀中得到啟迪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一種讀書方式,在分配角色時,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時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語氣,這樣的朗讀感悟能不深刻嗎?因此在讀商人憤憤地說時,他們的聲調提高了,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時,他們的語調緩慢了,此時此刻他們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對話讀的有聲有色。在朗讀中了解了駱駝的特點,在朗讀中領會了老人的判斷。神奇的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秘密不攻自破:原來老人能幫商人找到駱駝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判斷。達到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這節課結束了,我也覺得輕松了,而這輕松就體現在興趣先入,朗讀為重,感悟推動。學生在自主、自覺、自悟中,學會了學習,培養了能力,提升了素養,達到了高效。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師教授新字、詞,讓學生了解新字、詞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讓學生學會分析線索,提高學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過課文的對話,培養學生“人與人”溝通的能力。
4、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寫作啟事,從而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活動:提問、講故事(老師今天要講的課文與“失物”有關。)
提問:
1、大家有丟失物品的經歷嗎?
2、你遺失過物品嗎?
3、你嘗試過尋找遺失的物品嗎?
4、結果如何?
故事:
在中國,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長,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去觀察事物,并有一個很機靈的頭腦去分析線索,再難再復雜的案件,都能被他偵破。有一天,一個向他報案,說他們村里的一臺電機被人偷走了。局長接到這個信息后,馬上帶著他的助手趕赴現場。到達現場后,指著辦公室的角落說:“電機原來就放在這,現在被人偷去了。”局長問“你們的電機有多大?多重?”回答說:“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約六、七十公斤重。”局長又問:“你們這兒有后門嗎?”說有,但是門已經很久沒有人使用了。局長問完話后,沉思了一會兒,便打開了后門,局長走出后門,發現了雪地上有一道長長的腳印,那腳印一深一淺。看完那些腳印后,他對說:“你們村有多少個年輕小伙子?”說:“我們村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個留在村里。”局長請把這九個小伙子都叫來。聽了局長的話,不一會兒就把小伙子都叫來了。其中有一個走得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長的跟前。局長看了看這些年輕小伙子,指著那個腳有點跛的小伙子,說“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個小伙子一聽說要把自己留下,就大聲對說:“那電機可不是我偷的,你們千萬不要冤枉好人……”
(老師提問:“大家想一想,電機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線索證明電機是這個跛腳的小伙子偷的嗎?”)
二、課文理解活動
1、教師指示學生閱讀課文《找駱駝》并通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課文全文和播出課文內容。
2、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并口頭造句。(教師用電腦的動畫來解釋生字、新詞的意思和用法。)
3、課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購貨物,為什么會帶駱駝呢?
⑵駱駝是在什么情況下不見的呢?
⑶商人的駱駝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認為不見了的駱駝還有什么用處?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為什么不等老人說完,商人就立即去尋找駱駝呢?
⑺商人能找到駱駝嗎?你的根據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駱駝,你們有什么辦法幫他尋找駱駝?(寫啟事,登廣告……)
三、教師教授啟事的寫法
1、啟事的文體:
啟事是應用文的一種。
例:尋人啟事、招聘啟事、尋物啟事……
特點是:格式嚴謹,句子一般較簡潔;只要寫出重點便可;表達的自由空間不大,敘述發揮的余地較小。
2、啟事的格式:
題目居中,正文換行,先空兩格再寫。署名和日期寫在右下方,先寫署名,再寫日期。
3、尋物啟事的內容:
丟失物品的名稱;特征;丟失的時間、地點;聯絡的方法和報酬。
4、尋物啟事的例子。
四、課堂活動
讓學生分組,每四人一組,為商人寫一則《尋駱駝啟事》,然后每組選一名學生到教師桌前大聲朗讀自己組寫的尋駱駝啟事。教師可以從中糾正學生的錯誤,如格式、內容……)
讓學生自己選出優秀的啟事。
五、教師出示自己寫的啟事
六、教學用具
1、電腦和大屏幕
2、教學軟件
3、圖片(遺失的駱駝和小狗的圖片)
【簡評】
崔巒:這是香港老師在內地上的一節語文課。《找駱駝》是一篇傳統課文,內地老師教了許多年,但我還沒有見過有一位老師像香港的曹老師這樣教的。曹老師的教學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怎樣改進閱讀教學上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曹老師的教學大體分為故事導入、理解課文、學寫啟事等幾個步驟。他一改閱讀課重在理解內容的傳統教法,淡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以課文敘述的事實為依托,學寫啟事的習作練習。曹老師的教學啟示我們,閱讀教學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教法,既要從學生、教師的實際出發,也要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如,感情強烈的散文、詩歌,就可以用指導朗讀的方法來教;寫法特點突出、便于摹仿的課文,就可以重在指導學生由讀學寫。我們要大刀闊斧地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徹底改變千篇一律的、重在內容分析的教法,把閱讀課上得各具特色,個性突出,講求實效,精彩紛呈。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5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通過學習,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2、理解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畫面,激趣導入
1、激趣:老師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圖片,它能測出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強不強。同學們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圖片或顯示課件內容,開展觀察競賽活動。
3、導學: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找駱駝》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
二、朗讀課文,理出線索
1、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全文。
2、學生根據提示思考課文內容。
(1)出示問題。
A、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誰課文讀得認真,看誰問題答案找得準確、完整。
(3)學生按問題提示和要求,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漸補齊。
三、通過朗讀,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四、根據線索,比較異同
1、啟發學生思考。看了這位商人走失了駱駝以后的表現,你覺得他和老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換一下看法。
2、組織學生評價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3、假如你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找駱駝這一幕,你想對商人和老人分別說什么?
五、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1、小組內分配好角色,討論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然后開展角色朗讀,并互相評議。
2、展示角色朗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最好。
六、延伸作業
由老人的仔細觀察和善于思考引導學生討論拓展,說說自己用心觀察,認真思索獲得的發現。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6
佚名
一、 教學目標 :
1、 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情況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補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 教學重點:
能用因果倒裝句式正確地把老人的推理過程說清楚。
三、 教學過程 :
1、 復習檢查,聽寫生字。
2、 學習課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駱駝,那是因為——學生接說(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
(2) 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心里非常著急。這時候他看見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連忙打招呼,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開始一問一答,談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說起話來?
(4) 老人詳細地說出了駱駝的哪些情況?用自己的話說說。
(5) 老人不僅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還知道駱駝的右邊馱著米,左邊馱著蜜,而且連駱駝的嘴里缺了一顆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況可真夠“詳細”的。當老人說出駱駝的這些情況時,商人怎么說?
(6) 正當商人充滿希望的時候,老人卻說不知道駱駝往哪兒去了,難怪商人要“忿忿”地說起話來。誰會用“忿忿”的語氣讀讀商人說的話。
3、 學習課文第10自然段。
(1)(過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駱駝藏起來了嗎?別說藏,其實老人連駱駝的影子都沒見過。為了向商人說明這是怎么回事,老人講了一段話。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段話。
(2)“不緊不慢”的“緊”是什么意思?誰能用不緊不慢的速度讀讀老人的話?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給句子編號,看看這段話一共有幾句?
(3)默讀老人說的6句話,思考哪幾句話是說明老人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說明原因的,可以分為一層。
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請大家讀一讀,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層是重點。默讀,邊讀邊思考:老人為什么會知道駱駝的詳細情況?
從哪里看出老人的觀察很仔細?他到底“看見”了些什么?請用——劃下來。
讀劃下來的內容,體會“還“、”又“的用法。
小結:這有深有淺的腳印,星星點點的米、蜜和樹葉上留著的牙印(出示圖),一般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你看,連正在尋找駱駝的商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見了。可見,老人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過渡)但是光靠仔細觀察就能知道駱駝的情況了嗎?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課文中沒有具體寫,這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淺的腳印,怎么想?
看見路的右邊有米,左邊有蜜,又怎么想?
這兩片樹葉(出示圖),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駱駝啃過的?為什么?
用“因為看見……所以知道……”的句式說說老人為什么能知道駱駝詳細情況的原因。
(6) 第二層講的是原因,第三層將駱駝該怎樣去找,說的不是同一內容,而是另外起了個頭,中間用什么詞把這兩個內容連起來?
(7) 朗讀這段話。
4、作業 。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7
前兩日,對二年級的課提出了一個整體性的問題,在今天的三年級課上已了然無痕,截然不一的是教師順著文本的線條流暢地走來,等學生朗讀課文的聲音戛然而止,下課的鈴聲也在同時結束,不禁贊嘆拿捏的火候,當然,我想說的并非僅此而已。
首先,課堂充分展現了閱讀教學是師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對話中習得知識和能力,獲得體驗與感悟。請看片段1:
生:(讀)商人忿忿地說:“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駱駝藏起來了。要不,你怎么會知道得這樣詳細!”
師:什么叫“忿忿”?
生:生氣。
師:對呀,知道得這么詳細!再生氣地讀讀。
生;(讀)
師:聽得出大家的憤怒。
再看片段2:
師:老人給商人留了妙計,怎么找駱駝?
生:順著駱駝的腳印找。
師:文中哪個詞說明真的找到了?
生:果然。
師:以后讀課文要注意,哪個詞最能表達這個意思。
再者,教師極富幽默風趣的語言既較好地發揮了“導”的作用,又使整堂課的氣氛得以保持始終,學生學得感興趣。請看片段:
師:我是商人,我倒要問問。(指一生)你怎么知道我的駱駝左腳有點跛?
生1:……
師:看來,駱駝真的被你藏起來了。
生2:看見了駱駝的腳印左邊淺,右邊深。
師:駱駝的左腳跛,所以腳印左淺右深。
……
師:看來老人的嫌疑沒有了,所以老人說話的時候怎樣?
生:不緊不慢。
師:老人沒偷,不慌張,你們來“不緊不慢”地說說。
說了那么多,就按常規說點值得反思的地方吧,我個人覺得有兩處可以推敲:
1、關于第一部分商人問老人,隨著老人一個一個地把駱駝的特點說出來,卻又絲毫沒有差錯,商人的話分別是:“是的。”“不錯。”“對極了!”最后是“忿忿”,教師只注意了“忿忿”,沒有引導學生體驗商人的心理過程,也就沒有能夠在朗讀中讀出體驗。我覺得,商人從“是的。”到“不錯。”再到“對極了!”終至“忿忿”,是一個漸進的心理歷程,是值得讓學生探討的地方,
2、課最后,教師的問題“學了故事,你有什么啟發?”“對商人,老人,你怎么看?”沒有收到意想的效果,誠然,學生的感悟未到是一個原因,我以為,教師欠缺板書可能是另外一個原因,可以把分現象和結論兩部分來板書,在總結時引導得出“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得到正確結論。”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8
《找駱駝》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一片獨立閱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位商人丟了一只駱駝,他向一位老人打聽駱駝的消息,結果在老人的幫助下商人順利地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駱駝的事。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要使學生懂得:只有多觀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道理。
因此,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重點字句并理解;理解課文屬性,弄清楚老人為什么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從課文中受到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難點是: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和屬性,弄清楚老人為什么能幫助商人找回駱駝的原因;從課文中受到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為了實現和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激趣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前播放《感恩的心》視頻資料,雖然是在課前,但它對調整學生的學習情態有著不小的作用,使學生能很快的將思維集中到教室里來。二是上課時讓學生猜謎語、看有關駱駝的圖片和資料,這樣很容激發起他們主動學習課文、理解駱駝的興趣和欲望。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有了,我便順勢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正好與學習
本課的情感教育目標相一致。
我的教學流程是:課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視頻)——上課猜謎語激趣——引入課題——觀看有關駱駝的圖片、文字資料——出示自學目標:邊聽邊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聽課文朗讀錄音——重點解決老人說出了駱駝的那些特點——用“因為所以”將老人說的話連起來——總結課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觀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業:將今天學到的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里人聽。
由于這篇課文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還不十分強,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采用了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點撥指導為輔的方法,現在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相比較而言,這節課的教學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兩個亮點:一是學生的學習
興趣和學習情態方面,課前采用觀看《感恩的心》視頻資料,上課時采用猜謎語、觀看有關駱駝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二是與文本的對話方面,主要采取聽課文朗讀錄音與讀課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給了學生不同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開展有目標的學習。
板書設計我主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設計,即起因——經過——結果,重點突出了本課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教育目標,也就是讓學生明白:只有多觀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道理。
總體而言,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不錯,但也有不足之處,雖說是獨立閱讀課文,但字詞的教學是不能丟掉的,實際的教學中我在這方面做得很是不夠,害怕因為過多的加入字和詞的教學會沖淡和影響學生對課文屬性的理解。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9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駱駝的樣子的,懂得遇事仔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情節簡單,對話較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能夠運用這些方法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老人通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推理的過程;
2、能用因果倒裝句式正確地把老人的推理過程說出來。
3、培養學生用心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猜謎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載重。風沙干旱都不怕,戈壁灘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誰嗎?
2、看圖
師:是啊,它就是駱駝。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著“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們。(出示圖片,認識:雙峰駱駝的特點——背上有兩個駝峰,體毛很長,褐色,頭頂有簇毛;單峰駱駝的特點——背上只有一個駝峰,體毛較短,很高大)駱駝對沙漠中的人們這么重要,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走失了駱駝,那該有多糟糕啊!可有個商人偏偏遇到了這事,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么找駱駝的。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阿拉伯故事《找駱駝》(板書:找駱駝,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
師:讓我們先來讀讀這個有趣的故事,在讀之前,老師給你們一個自學提綱,它能幫助你們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
1:快速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2:劃出本課的生字詞.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檢查自學
1、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2、理解詞義
跛:腿腳有毛病,走路身體不平衡;
馱:背;
憤憤:很生氣的樣子;
不緊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樣子;究竟:畢竟、到底;
至于:課文中指另外再提到一件事。
3、齊讀詞語
4、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詞語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走失)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經老人(指點),終于(找到)駱駝的事。
四、合作探究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還可以根據課前導讀來自學,讓我們先來讀讀課文前面的導讀部分,在導讀中你有什么發現?a、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b、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2、讓我們帶著這兩個問題默讀課文。
3、小組合作探究師:把你的思考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也聽聽別的同學有什么發現。
4、小組匯報歸納,學習重點段
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
5、學生回答。
6、指導朗讀,分角色朗讀。
7、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8、指名回答
(1)填一填,說一說:
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
9、指導朗讀
10、商人找到駱駝了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從“果然”這個詞你可以體會到什么?(老人的判斷非常準確)
五、教師小結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2、你想對老人和商人說什么?
3、師總結:是啊!我們遇到問題,要學會多觀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六、游戲
接下來讓我們來做個游戲,看看同學能否做個生活的有心人。七總結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明白了:要學會多觀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板書設計
左腳有點跛-----右邊深、左邊淺左馱蜜、右馱米-------左有蜜、右有米缺了一顆牙--------樹葉留下牙印
留心生活善于觀察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0
一、教材說明
這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商人丟失的那只駱駝,卻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準確判斷出駱駝的特征,指點商人找回了駱駝。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是一位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經過是一位老人具體地描述了這只駱駝的特征以及是如何知道這些特征的,結果商人根據老人的指點找回了駱駝。
故事引人入勝是因為采用了懸念手法。文章開頭并不急于講明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征,使讀者感到十分驚訝,迫不及待地往下讀。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既要仔細觀察,又要善于思考。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為什么老人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這是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 是為什么駱駝左腳腳印淺就能判斷左腳有點跛;看樹葉的牙齒印,怎么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建議
1指導學生預習,初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2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朗讀,要讀出老人與商人的口氣。重點朗讀老人最后不緊不慢說的話。
3組織學生討論:(1)“為什么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有條件的地方可引導學生在濕地或沙地上走走,體會單腳跳腳印深,雙腳走腳印較淺,從而了解因左腳跛,身體重量就大多集中在右腳上了,腳印就深。(2)從樹葉上的牙齒印怎么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
4組織學生聯系實際,談談類似“找駱駝”的例子。進一步體會對觀察或調查到的情況經過思考推理,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也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有關推理、探案小說,如《包公案》《福爾摩斯探案集》。又如“積累·運用4”的閱讀短文《小海龜找到了》,讀一讀,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孩子是根據什么找到小海龜的?
四、詞語解釋
忿忿(fèn fèn):同“憤憤”,很生氣的樣子。
指點(zhǐ diǎn):指出來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 rén):販賣商品從中取利的人。
五、難句解析
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這段話是老人所講的他是如何推斷駱駝的特征的。從“看見……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無根據的,而是通過細致觀察才得出結論的。
六、駱駝趣聞
1暴怒的駱駝駱駝具有很強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平時總是一副慢吞吞的溫順的模樣。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會發生異乎尋常的情況。傳說一個牧人痛打一只離群的駱駝,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頜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揮亂舞,將其摔落在地,牧人當場死亡。
2忠順的駱駝駱駝是人類忠順可靠的朋友。沙特、巴林、約旦等國的王族都將駱駝編入禁衛部隊。據說利比亞的領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離不了駱駝,他每天喝駱駝奶,出國參加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有時也要帶上駱駝。◆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過程與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重點難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時候,要讀出老人與商人的口氣。這是本課的重點;重點是理解老人觀察很仔細,分析很具體。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1、讀準字音,了解這一課里寫誰找駱駝,找到了沒有,大致上知道怎樣找到駱駝的。
2、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探究老人是怎樣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
(1)閱讀老人的判斷句子,再讀他觀察的發現的句子。
(2)引導學生將老人的判斷和觀察到的現象—一對應,從中弄清現象與判斷、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3、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二、通過閱讀理解詞語
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如“忿忿”“不緊不慢”“至于”“果然”,在課文當中都有特定的意義,如“不緊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點,更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詞,就強調了與發現駱駝沿途出現的一些現象相比,駱駝往哪去了的問題,就顯得不重要了。
三、學生問題提出與討論
1、課文為什么先寫了老人的判斷,然后才寫老人的觀察?
2、說說自己用心觀察,認真思索,獲得的發現。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2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課文開頭先寫一個商人因為找不著走失的駱駝而著急,就向一位老人打聽駱駝的下落。
接著寫老人一一說出了丟失駱駝的特點,商人以為是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然后老人說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這只駱駝的特點的。
最后寫商人在老人的指點下找到了駱駝。
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條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節是文章的重點。三段中老人說的話共有6句。2—5句寫出老人觀察、思維、判斷的過程。2句寫老人根據駱駝的腳印,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3—4句寫老人根據路的左邊有蜜,右邊有米,知道駱駝馱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寫老人根據駱駝啃過的樹葉,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
老人通過仔細觀察,從一些不為人們注意的現象中,經過動腦筋思考,對這些現象作認真的分析,判斷出那只駱駝的三個特點,并根據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老人怎么會做出正確判斷的。
教學要求:
1.從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抓住事物間的因果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忿忿、詳細、究竟、不緊不慢”等詞語的意思,用“詳細”造句。
3.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
教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教材,教學時可采用逆推法。從結果出發,推導出老人觀察、思維、判斷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課前準備:幻燈片、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重點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正確判斷,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習因果關系的句式幾種不同表達方法。
第三課時:總結課文,處理課后作業 ,練習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生字詞
2.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講讀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
問:商人最后找到駱駝了嗎?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
2.引讀第四段
問:“果然”什么意思?說明什么?
3.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問:商人丟失的駱駝有什么特點?
板書:左腳有點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了一顆牙齒
問:老人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嗎?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引讀“對話部分”
問:在對話部分,哪幾句是老人問的?哪幾句是商人說的?
指名分角色朗讀
問:如果在這部分內容中加上“商人問”、“老人說”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讀(加上提示語)
問:哪種寫法好?為什么?
師:(兩人說話時,沒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語,在本課中省略提示語使文章語言簡潔,對話緊湊,更能表達商人急切心情)
問:從對話中看看商人說話的語氣有什么變化?(著急—高興—生氣)
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忿忿”什么意思?
指導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4.學習第三自然段
問: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有這些特點呢?
讀讀、劃劃、議議
問:老人說的話共有幾句?哪幾句是說老人怎么知道駱駝的特點的?
板書:看見
又看見
還看見
幻燈:出示一句
(1)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問:這句話寫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結論?
板書:腳印右深左淺
出示腳印圖片
觀察、思考、討論:
為什么腳印深淺不同?與腳跛有什么關系?(可找同學做腳跛走路的動作,體會一下。)
問:老人怎樣從腳印深淺得出左腳跛的結論的?
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
問:這句話的前后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
練習:加上“因為……所以……”說這句話。
問:如果先說結果,后說原因該怎樣說?
幻燈:
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燈:
(2)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自學討論:(方法同上句)
板書: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為……所以……”說話
填空:老人知道駱駝的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那是因為__。
幻燈:
(3)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分組討論:
這句話寫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結論?
板書:樹葉的牙齒印
出示樹葉圖片
觀察:圖片上的牙齒印與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問:從這個現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說明什么?
句式練習:(同上)
小結:從這三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老人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知道了駱駝的三個特點。
問:后來,老人怎樣指點商人的?
師:老人前面說的是駱駝的特點,后面說這只駱駝往哪兒去了,在這兩個問題之間作者用什么詞把它們連接起來的?(至于)
討論:老人為什么讓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如果根據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駱駝啃過的樹葉能不能找到駱駝?為什么?(雖然三個條件都可以作為找到駱駝的線索,但最可靠的條件是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
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緊不慢”,讀出語氣)
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觀察插圖,敘述圖意。
(四)朗讀全文。
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檢查字詞。
(二)處理課后作業 2、3題。
(三)指導造句。
詳細
1.理解“詳細”這個詞的意思(細密完備)
2.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3.練習詞語搭配
4.練習造句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舉例說明“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3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留心生活,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2.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提出要求
1.設疑導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那只駱駝,卻幫助商人找回了駱駝,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讀了《找駱駝》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就明白了。
我們一起來學習《找駱駝》。(板書課題)
2.提出學習要求。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來學習,并通過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完全自由地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多讀幾遍,讀通為止。
2.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再讀課文,嘗試解決“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圈畫有關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問題,合作探究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詳細地說了駱駝的哪些情況?
(3)這些詳細的情況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啟迪解決問題。
3.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師生共同歸納整理。
4.重點段閱讀指導。認真閱讀老人最后說的一段話,解決下列問題:
(1)讀一讀,議一議: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的有關情況的?
(2)填一填,說一說:(出示)
因為老人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又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老人還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盡量用文中的語句,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填空,先在小組內互相說,再推選代表在班上說。)
(3)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
(啟發學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
5.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來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來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來談。)
6.教師小結。
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謂是觀察與思考的典范。
四、再讀課文,創新表演
1.朗讀課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給文中的人物語言補充恰當的提示語。
(啟發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來補充。)
2.小組合作討論補充的提示語,并練習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積累運用語言。
3.各小組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匯報。
4.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及不足。
五、拓展運用,練習說寫
任選其中一項練習說一說,寫一寫。
1.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會說些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經歷、親身體驗?如果有,試著舉例說一說;如果沒有,請你以后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找駱駝》“對話式”教學案例研究報告 篇14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3、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具準備:
小黑板、圖片、頭飾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圖片,激趣導入。
1、同學們,老師今天準備了一份禮物給你們,你們能猜到是什么嗎?猜不到吧,那老師現在就告訴你們,是一些精美的圖片要送給大家欣賞欣賞。這些圖片都能測試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同學們想不想比一比高低?(學生欣賞圖片)
2、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也會有許多發現的,《找駱駝》這個故事的就是這個道理。想不想學一學?(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小黑板的問題。 小黑板:(1)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后,是怎么做的?
(2)老人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用“?”畫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老人風過商人丟失的駱駝嗎?(沒有)那他怎會知道的這樣清楚?
4、用“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聯把老人的觀察和判斷連成一段話。
5、說了這么久老人,下面我們來說說故事中的另一個人物商人。商人在故事中的情緒是怎樣變化的?(著急生氣)哪個詞說明商人生氣了?(忿忿)商人忿忿地說了什么?“哄”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商人認為老人是在哄他,是把他的駱駝藏起來了?
6、最后商人找到了駱駝沒有?哪個詞說明老人的指點是對的?(果然)
三、課文延伸,比較異同。
1、學了課文后,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商人又是個怎樣的人?
2、如果你看到找駱駝的這一幕,你想對老人或者商人說些什么?
3、如果你是商人,在找到駱駝后回來的路上又遇到老人,你會對老人說些什么?
四、角色朗讀,表現人物。
同學們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那我們就把它讀一讀,演一演。(先分角色朗讀,后帶頭飾表演)
五、總結全文。
學了這篇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
六、作業:
課后把課文演成課文劇,評選最佳演員。
板書設計:
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左腳跛 又看見 路邊有密和米 馱著密和米 還看見 樹葉上的牙印 缺了顆牙齒
觀察 ---------- 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