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蘊。”惟其如此,語文教學才體現出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它更多地注重在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只有在教學中把握好這些因素,才能扣擊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使其產生求知欲望,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一、實施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的是語文學科范圍內的聽、說、讀、寫活動,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細小項目練習的局限,而有的是跨領域的綜合,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指標和作文路數,使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空間,開拓學生的思路,拓展閱讀視野,引進新的話題,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思維空間和語言系統。
1、溝通語文與不同領域的聯系,增進學生思維的活動機制。
一個人的言語系統、思維系統要能夠跟外界不斷的交流信息,形成開放系統,需要有可以接納和釋放信息的“觸點”、“接口”來與外界系統連接這種“觸點”、“接口”,一般會由外部系統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概念、詞語、表達方式等構成。如果一個人這樣的“觸點”“接口”少,那么他的思維空間和話題范圍就相應地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學生在他們的學習鏈上逐漸形成許多與其他領域連接的“觸點”“接口”和相應的活動機制。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質疑,不盲從。
限于思想和認識水平,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一種盲從、迷信課本或其他參考資料,鑒于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廣泛質疑問難,進而分析判斷,這樣才不致使自己陷入呆聽死讀的境地,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規武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提問能引發學生開竅,啟發學生自己領悟,自己求解,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使提問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如教《北京》時問學生:“誰知道北京都有什么有名的建筑物?”同學們爭相發言,一口氣說出了六七處,這樣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營造藝術氛圍,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1、在教學中創設情景,感染學生進入角色。
很多優秀的教師都提倡情景教學,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被教材中的情景所感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學生會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思維最活躍,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簡單介紹背景后,讓學生欣賞一些激人奮進的革命歌曲,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學生以強烈的欣賞欲望進入了課文構筑的情感世界,化“彼情彼景”為“我情我景”。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力。
2、觀察是提供豐富的思維材料。
學生怎么能想得廣,想得遠呢?這需要思維材料的儲存。思維材料的積累是以對周圍世界認識為基礎的,因此指導觀察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觀察力往往是他們發現奧妙,激發創新動機,尋求創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質。人對世界的認識,據統計90%是通過視覺獲取的,因此觀察對學生來說,不僅是認識世界的需要,也是豐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們自身成長的需要。學生總是睜大眼睛看世界,因為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他們不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個心靈去感知周圍世界的。觀察滿足了他們發現新生事物的渴望,滿足了他們巨大的好奇心。而正是在這看世界的過程中,周圍的景象、聲響、色彩鑲嵌在他們豐富的記憶中,成為他們以三維空間的形式保存的經驗。這些經驗、表象成為他們思維的鮮活的材料。
3、想象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想象是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的最好途徑。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憑借想象,學生可以上天,可以入海;憑借想象,孩子可以到達小鳥到達不了的地方。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關鍵是老師要為激發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機。在優化情景中,讓學生獲得鮮明的直接的印象,這種“直接印象”籠罩著藝術的美,進入學生的意識,為學生展開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準備,甚至使之處于一種呼之欲出的狀態中。如教《荷花》一課時,先在學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荷花盛開的畫,通過老師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到荷花池邊,學生仿佛真的聞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碧綠的荷葉、鮮艷奪目的荷花以及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蓮蓬。課文的描寫伴隨著學生的視覺所得,與他們的生活中獲得的荷花圖畫、真實的荷塘都聯系在一起,很自然地產生了審美意象。想象能讓學生插上翅膀,想象是會飛的思維,想象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性教學,沒有思維的拓寬,就沒有語文教學的藝術。我們教師要逐步打破封閉式教學的清規戒律,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探索,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盡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