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道上》說課材料
材料分析:《峨眉道上》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先寫峨嵋山路又窄又陡,為后文寫鋪路之難做好鋪墊;接著寫作者在途中遇到一位背著石板上山的鋪路人,通過交談了解路人的工作;最后抒發感想,贊美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在具體的敘述之后直接抒發感想,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讀懂課文了解峨眉山的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認識鋪路人為何被記者稱為“無名英雄”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學情分析與課前準備:
《峨眉山道》一文語言樸實,但含義深刻。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在加上學生剛剛從三年級升上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學四年級下學期的課就會顯得更有難度。我考慮了學生這一情況,在教學前重點進行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準備課件;二是加強預習的指導。準備課件是因為峨眉山上的鋪路人的生活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想讓學生很快地走進文章,并讓文章中的人物精神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并不是件容易事,說心里話,連我初讀文章時,都沒有被打動!可我知道,文章沒有打動我,是不能去給學生講的,那樣的課就會像白開水一樣的淡而無味。所以必須重視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一遍遍讀,并搜集資料充實自己。在準備過程中,那些山上鋪路人的形象也逐漸在我的腦海中變得清晰和高大!教師讀書中的問題和困惑學生也會經歷,所以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最快地身臨其境。我制作了課件,目的想用現代化地教學手段帶領學生走進峨眉山,走近峨眉山上的鋪路人的生活。
關于加強預習的指導,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的自學不流于形式,給足時間,讓每個學生陡參與其中。力爭做到三讀:一是讀的準確,結合查字典,清掃閱讀障礙;二是讀的通順,做到“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是讀的流利,做到瑯瑯上口,了了于心。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老師只起知道作用,不對課文內容串講串問,只作適當背景介紹及個別難于理解的詞句點撥,以增加學生多練的機會,使其逐步達到四會:一會利用工具書讀懂詞句,讀懂課文;二會圍繞課后問題邊讀邊想,自己解決問題;三會動筆在讀過的文章上圈、點、批、注;四會自己提出問題,參與的討論,
教學流程:
輕松導入,激發探究興趣;②渲染意境,陶醉于“峨眉山”;③因勢利導,走上“峨眉道”④直撲重點,走近鋪路人;⑤身臨其境,與鋪路人貼心;⑥由點及面,為所有“無名英雄”喝彩。
首先是讓學生欣賞多姿多彩的峨眉景觀,目的是以多媒體展示這種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渲染一種意境,抓緊學生的興趣點,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同時也為后文的學習設下鋪墊——我們之所以可以欣賞到這樣的美景,那些鋪路人功不可沒!
其次是第三個環節因勢利導,走上“峨眉道”,課文中對峨眉道的描寫筆墨不多,可對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更可以襯托出鋪路人工作的艱辛。如何更好的引導學生體會峨眉山的高、陡、險,我打算引導學生用下面的方法體會:
抓重點詞句,如“天梯”、“仰望”、“豎”等。邊讀邊想象畫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爬山經歷談感受,停步仰望,只見石階像一架天梯,豎在前面樹木蔥蘢的陡坡上。然后是第四個環節:直撲重點,走近鋪路人。教學中我力求拋開細枝末節,舍棄貪多求全,突出理解好課文的重點及難點,即為何稱峨眉山上的鋪路人為“無名英雄”?避免課堂提問的“雜、碎、多、密”現象,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問題展開討論,甚至是爭論。還要引導學生圍繞課文,避免空洞地說理,無謂地爭吵。同時力爭做到以下四點:①加強讀的訓練②重視與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③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讀④培養語感,注重積累。
第五個環節讓學生對鋪路人說幾句心里話,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情感的共鳴,讓敬佩之意,讓人文之情,盡情流淌,同時也是在力求追尋閱讀與表達的融合。記得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有個著名的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走一個來回,既要走進課文,用心地去讀懂,也要從文中跳出來,舉一反三,學會一些表達方法。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完整。將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方法應該是很多的。我們應該根據文本的特點進行選擇。如有的文章可以借助插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與情節;有的則是抓住文中的空白點進行補充和拓展訓練。如《盧溝橋的獅子》中的省略號;有的是給文章續寫,有的是改寫、縮寫。擴寫等等。對于《峨眉道上》一文,讓學生的體驗升華為一種對所有“工作中的平凡人”的敬佩之情,讓他們懂得尊重,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筆抒寫自己內心對“無名英雄”的情懷。
設計特色與追求目標
教育觀念更新之后,我們每位教師都在認真思考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發展?我想無論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都不應該脫離這一主旨而隨意漫談,否則我們的教學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學設計畢竟是課前的預想,想的周密是應該的,但我們不能拘泥于教案,更不能讓教案束縛住我們的教學,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思維活躍的小學生。也許我們的課堂中會出現學生思維與教案不符的情況,這時要靈活處理,用教師的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關注學生發展。“讓學生喜歡語文課,讓學生有所收獲和發展,讓教學成為一種享受”時我的奮斗目標和一直追求的教學境界。誠心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們多體寶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