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一冊優秀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突出“拼讀音節”這個重點。圍繞重點教學設計遵循了趣味性、活動性和開放型三原則。以活動和游戲為主,使兒童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拼音,在多種多樣的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形成拼讀能力。從而充分發揮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的作用。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
(設計過程)
故事導入,了解課文內容。
1、播放朗讀錄音,加上適當的配樂,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邊記憶。
2、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里講一講剛才聽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補充,比比誰講得完整又準確。
3、教師要對表達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關注,搞清楚困難的原因,是沒集中精力聽故事還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指導這部分學生。
4、揭題:剛才這個動聽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新課文《樹和喜鵲》。
5、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反思)
在導入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故事導入,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聽故事的過程就是梳理思路的過程。讓學生當“小老師”來互幫互學生字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識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信的信心,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設計過程)
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小組交流——全班師生交流
1、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在四個人小組中交流,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師巡視,參與討論,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疑難所在,以便具體指導。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下列語句。
(1)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孤單”是什么意思。樹和喜鵲為什么會感到孤單?
(2) 你有過這種經歷嗎?自己一個人,周圍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當時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覺如何?
(3)“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樹和喜鵲變得快樂起來了?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句話。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有過像樹和喜鵲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嗎?展開討論交流。
(反思)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談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我是中國娃》教學反思
《我是中國娃》的教學過程中,我這樣設計了識字教學:
1 自讀課文,標出小節,圈出生字、詞。
2 聽老師讀課文,注意生字詞。
3 請學生小組讀文,然后互相說說自己是怎樣識記生字的。
4 電腦出示字詞句,檢查識字效果:
5、檢查朗讀情況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讀課文,聽是否正確流利
談一談我在識字教學這樣做的想法好好處:
1、學生自己動手,這樣學生在反復讀的過程中,對圈出的字詞多次再現,為識字做好鋪墊。
2、接著我范讀,通過聽,再次對課文有整體感知。
3、通過小組互動,給學生提供識字方法的交流機會,互相促進。
4、再次電腦展示生字,將課文中的字詞抽出來認讀,體現由文到句,由句到詞,到字,逐步識字,減輕識字負擔。
5、通過檢查讀文,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一步鞏固識字,為由感情朗讀課文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