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積淀加情感熏陶,筆下就熠熠生輝
作文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中有對生活的紀實、想象、加工、提煉、組合、濃縮、創造。七彩紛呈的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脫離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呢?要才情具備,既豐厚的語言內功,對周圍事物細膩敏感的體會,是寫好文章的關鍵。一、走進七彩生活,積累豐富的語言。
語文課程特別強調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要讓孩子有鮮活的表達,首先要有豐富的生活實踐。
我們發現,經常出去旅游的同學,能寫出生動優美的文章。這是因為他們身臨其境,滿懷興致地欣賞、游覽,聽導游娓娓動聽的解說,看風景區的說明、介紹,聽父母的想法。生動的客觀現實加導游、父母、自己的主觀印象,再經過語言的加工就是一篇個性化的,洋溢著真情真體驗真感受的文章。
于是,在融融的春光中,我和學生走進城頭山遺址,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戲,享受燦爛的陽光,欣賞風景如畫的田野。在有風的日子帶學生到體育場盡情地放一次風箏,課外活動時,和學生玩一些新穎有趣的游戲……對于生活中難以接觸的事物,或者有的學生沒有親身感受過的事物,我們就借助于網絡,徜徉在風光旖旎的九寨溝、景色奇異的海底世界……讓網絡縮短我們的時空,拉近生活的距離。于是孩子的筆下有了藍天白云的美麗、泥土野草的清香。那充滿童真童趣、跳躍著靈性的文字如露珠一般晶瑩、花朵一樣清香。走進生活,讓我們擁有了一顆充滿童趣的心靈,讓學生擁有了一種創造的激情,有了一種想要表達的愿望,有了創作的靈感。靈感可能來自花朵淡淡的芬芳,煙雨蒙蒙,輕垂河提的柳絲,陰滿中庭的芭蕉樹、翩若驚鴻的大雁、街頭藝人的凄婉一曲……于是文章顯得有血有肉,真實感人。
生活處處有語文,作文像生活一樣廣闊五彩斑斕。
二、增加藝術的積淀,培養一顆善感的心。
一個人一生能經歷的事物畢竟有限,要寫自己經歷過的事,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很難。更何況文章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一個生活時代的縮影或日常生活的片段。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要反映這樣的生活現實,就要博覽群書。著名兒童文學家冰心8歲就讀完了四大名著,郭沫若對《紅樓夢》過目不忘。書籍,猶如生命里的一盞燈,照亮我們的人生道路。書籍凝聚時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現代的文學精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選一些精品讓學生閱讀感受,體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帶來的震撼,閱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氣,岳飛精忠報國的滿腔熱血,林黛玉葬花的萬千柔腸,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讀到動情處不禁潸然淚下。讓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人物、時代、詞匯深刻在腦海,形成豐厚的語言積累情感積累、知識積累,天文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一一涉獵。學習名家的寫作風格寫作語言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學修養,做到情動而辭發。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少年兒童在這樣一個黃金時期,讀文化精品,吸收民族文化的營養,感受漢語言文字的無窮奧妙,成為人文底蘊豐厚。基礎牢固、素養全面的人。如何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呢? 1、 可以開展讀書節活動。讓學生 講名人讀書的故事 ,學名人讀書的格言,談讀書的收獲,寫讀書的感受。向學生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 ,設立班級藏書柜。 2、寫課文 隨筆。 語文課文里有很多精品美文。寫課文隨筆可以促使學生最快地把學到的好詞佳句加以靈活運用,并吸收消化,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既張揚個性,又要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所謂張揚個性,指力求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同時也不能放任不管,對于文中流露出的錯誤的思想傾向和行為動機要予以指導和糾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并能在作文中有所體現。即作文要做到人文性和思想性統一。
案例一:四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的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喜歡( )
作文要求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字數在三百字左右。
其中,大部分學生都寫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人物或風景等等,其中有一個學生寫了自己喜歡最搞惡作劇,寫得洋洋灑灑有三百多個字,把自己平時怎么捉弄人的經過寫得具體細致,并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對于這篇作文,教師展開了爭論:單純從他的表達方式來看,是符合作文的要求的,他也確實是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能否給出高分呢,給出高分是不是等于認同了這種行為?最后老師們經過反復商量爭議,做出決定:這種敢于說真話的行為值得肯定,如果一味地批評諷刺,今后誰還敢寫真話,勢必出現假大空的情況。老師給出了95的高分,但是另外又加了幾行評語:從作文中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很有才氣的孩子,把文章寫的這么生動、具體、把人物形象刻畫得這么鮮明,老師喜歡你是一個敢于說真話寫真事的孩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是你受了別人的惡作劇,你還笑得起來嗎?改一改這種行為好嗎?老師期待你寫出更多精彩的文章。這樣的評語,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敢于寫真話 、寫實事,又糾正了他的錯誤言行,可謂一石兩鳥。
學生有了生活的積淀,情感的積淀、藝術的熏陶,才有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從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到李清照的朱自清的背影到沁園春.雪,皆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這正是作文教學應達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