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玩具和游戲》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 教材簡介本課是北師大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上冊第15單元中第2篇主體課文,是一篇專門寫農村孩子的課文,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描寫了農村孩子如何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動手動腦,創造自己的玩具和游戲,文章表達了小作者快樂的心情。
二、 學習者分析
二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并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本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激發興趣—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鞏固深化—拓展應用”等幾個基本環節,讓學生在欣賞、交流、合作、探究、游戲中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即教學中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并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為此,本課教學教師期望實現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 利用計算機網絡創設情境,使學生帶著盎然的情趣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2. 讓學生體會從大自然中創造玩具和游戲的快樂,從而與自然貼的更近,成為一個樸實、真摯和擁有健全體魄的人。
3. 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引導者、學生操作的個別輔導者、課堂情緒的調控者。
2)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是活動的主人,通過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認識、歸納和總結的過程。
3) 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最終完成知識的構建。
4) 通過及時評價和總體評價激勵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 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或考慮
教學設計考慮:
a) 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依*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資源,能夠達到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目的,實現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b) 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網絡,教師實現對教學過程的監控和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并運用網絡進行CAI傳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a) 本節課需要教師在課前先了解學生都喜愛哪些玩具和游戲,并組織學生收集和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游戲,然后根據教學設計制作教學課件。
b) 學生在課前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使用類似學習軟件的經驗。)
(二)整個教學過程設計
任務一:欣賞課文
學生點擊“精彩一刻”,欣賞整篇課文,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大意,說說自己從課文中了解到些什么。
說明:
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己欣賞精彩的課文動畫,收聽課文錄音,并通過交流課文大意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NextPage]任務二:朗讀課文
學生點擊“美文自讀”,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可以借助鼠標點擊該字,就會在屏幕上看到聽到“字娃娃”的讀音,也可以請教身邊的小伙伴。之后教師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片段,互相評價。
說明:
此環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和朗讀,并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享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為下一步教學做好鋪墊。
任務三:自主學習課文
1. 問題討論
教師指名幾個學生做“小老師”,給同學提出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來解答,并由“小老師”來評價獎勵回答得好的同學。教師在適當時機參與提問和討論。
2. 自主探究
學生點擊“樂在其中”,從“春、夏、秋、冬”四個按鈕中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課文片段進行自學,教師巡視指導;之后全班交流自學的收獲和感受,教師給予充分肯定鼓勵。
說明:。
1. 此環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學生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操作在興趣中自主學習,并在體驗中獲得真知。
2. 請學生來當“小老師”,提出問題討論解答,能較好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開放性的自主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留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任務四:學習生字
1. 認識“生字朋友”
學生點擊“生字大餐”按鈕,找到13個“生字朋友”,教師先組織學生認讀生字并組詞,再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認字方法認字,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并小結多種認字方法。
2. 生字小游戲:放飛氣球
學生點擊“快樂點擊”按鈕,找到“放飛氣球”小游戲,在規定時間內,學生用鼠標將屏幕上13個生字“送”到相應的帶有拼音的13個氣球上,如果“送”對了,氣球就會放飛。最后將氣球全部放飛的學生成為“認字大王”,得到“認字王牌”。
說明:
1. 本環節是本課教學的另一個重點,用自己喜歡的分類方法記住生字,不僅較好地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還對所學的認字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鞏固,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