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打開另一個畫面
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因此,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而在我多年的教學中,我越來越感覺到多媒體對農村孩子的好處了。雖然許多的教育信息中提出了運用多媒體的弊端,但我發現在我實際的教學中,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詞語確實很難想象很難理解,對我們老師來說有時也很困惑,詞語意思是知道的,但無法更好地向學生解釋與表達。而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轉化為形象具體的東西,讓學生把文字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了,就化難為易了。如《看冰燈》中有描寫冰雕的“晶瑩透亮”,“透亮”在字面上好理解,而要解釋“晶瑩”,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感覺,似乎很難。而多媒體的一組有關冰燈的畫面演示,不僅讓學生看到奇異的有趣的驚人的各種各樣的冰燈,在夜色和燈光的照耀下,在一座座冰雕上,學生找到了“晶瑩透亮”的意思,這樣就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遠比我羅嗦地講更有效,更能掌握。為了進一步地加深理解,我還發揮學生的想象:你看到過什么也是晶瑩透亮的,學生興趣很濃。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象、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山里的孩子》這一課是描寫山里的孩子的特點。但是從他們的特點中有引出很多山區美麗的畫面,對于我們平原地區的孩子,又是農村的孩子,平時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出去游覽風景。對于課文中的描寫山的美麗風光,如:森林中的各種鳥叫,各種野花,還有去小溪邊玩耍,都是他們充滿疑問的,因為他們無法想象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風景。而我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了美麗的山水風光,他們聽到了小溪流的聲音和各種清脆的鳥叫聲,他們看到了長滿野花的山坡,看到了白雪皚皚的山崖,醉了,入迷了,我從孩子們的眼光中讀懂了,理解、體會進一步地加深了,朗讀更容易了,感情更豐富了。
努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激發興趣,以視聽為手段,提高課堂效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所要達到的最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