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探索中與學生共同前進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教學是一重要部分。因為這里蘊含著中華文化光輝,璀燦又獨具特色的一面,又可將傳統精華傳承發揚下去。所以從教學過程,考試過程來看都將此作為重點之一。對于我來說是教學中難過的一關。 首先從理解的角度就是師生該共同攻破的關隘,詞字生疏難解再加上是詩文語言凝煉特點。實際上學生感悟理解能力較差。其次,即便是理解了,很難將其意境寫作妙處感悟出來。因為音樂美,建筑美,人情美的結合實在包容了太我大多深奧的廣泛的知識。第三從大家慣用的教學方法背誦、默寫,問題硬性記憶來看,導致學生害怕學習古詩詞,味同嚼蠟,老師一言堂的現象又出現了。 學生聯系拓展對某詩人總的情況有所了解從而舉一反三,第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感悟詩間意境之美從而學到熏陶感染,達到靈活運用名句,典故。 解決辦法:1、自己對一首詩詞仔細揣摩研讀,盡量不看參考書,待有所認識感悟再與之對照發現一個門徑即領悟全篇的關鍵點。如蘇試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上片與下片內容不連貫性即上片寫出獵場景,下片運用典故寫到為國戍邊便是領悟全詞主旨:“渴望再被任用,為國效力的愿望”的門徑,在此處一點學生便領悟或頓悟了,其它便水到渠成。2、引導學生反復讀,中間思考,問題設置有代表性,或說問題不多但可以點帶面,有充分研討拓展的空間。這要求問題的提出即不可過大,讓學生無從下手,又不可過小似乎進了死胡同再無路可走。比如:“學習《破陣子·與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間:可憐白發生”一句如果與前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連在一起該怎么理解?而實際聯系作者處境又該怎樣理解?這句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這三個問可緊改為一問:“最后一句蘊含了什么感情呢?”這樣學生疑問被打開,討論也熱烈了。三鼓動學生讀,再讀要講:比如大家一起讀時,可作如下要求:如果你對論文有所感悟就可不讀,如果你還沒感覺出來,就一定要放聲讀……;學生感到很有意思不知不覺達到了朗讀練習的目的,也仔細思考著其內涵。 總之:在不斷學習與探索中,我感到與學生一起在提高著能力,擴大著積累。教師要切實站在教學生的角度,又以學生實際出發想辦法,學生自然會以他們的進步去回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