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之一
因材施教的原則。近幾年的教學中,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yǎng),重視統(tǒng)一要求,忽視因材施教,以“先生講,學生聽”為模式,這勢必會影響人才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人的思維能力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一方面具有先天因素(遺傳作用),更主要的一面是后天因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承認這種差別,縮小這種差別,是唯物的、辯證的。否認這種差別,表現(xiàn)上似乎“一視同仁”“全面提高”,實際上是避開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具體性。那些成績差的學生,常常因為自己停滯不前而灰心喪氣。對于他們單*空洞的鼓勵是于事無補的。最有效的激勵在于讓他們同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人各有其長,人各有其短。在課堂教學上應針對個人特點不同,對其弱處加以輔導,促其進步;對其長處,極盡發(fā)揮,促其拔尖?诓藕谜咭苍S將來會成為演說家、優(yōu)秀播音員,寫作好者也許將來會成為作家、詩人。也可建立分段競爭機制,即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好、中、差三個程度段,然后讓學生在各自所處的程度段中和其他同學進行競爭。這樣,同一起點、同一水準線上競爭,目標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肯努力,他們同樣會成為“勝利者”。還可設立多次補考制,給學生創(chuàng)造爭取好成績的機會,不再一試定成敗,一考論英雄。另外也應改革評價制度,既考學生口語,也考學生筆試。這樣,各人的特長都能得到機會發(fā)揮,得到機會肯定?傊處熢谡n堂教學改革中,要找準轉(zhuǎn)化后進生與培養(yǎng)拔尖人才的結(jié)合點,抓“中間”,促“后進”,培養(yǎng)“特長”生.使所有學生的素質(zhì)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真正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