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興趣 促其自主學習
在小學階段,閱讀課文中說明文占相當比例,這些說明文大多語言樸素,內容平實,文章結構也清楚明了,有規可循。編者旨在讓學生多了解大自然,認識并掌握某些自然科學知識。因此,教學這類課文時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本著“激發學生興趣,促其自主學習”的原則來進行。下面就我教《鯨》為例,談談說明文活動化教法的一些嘗試。一、了解內容,提出問題
說明文活動化的教學方法不拘泥于傳統閱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對課文內容不深摳細挖,對語言文字也不逐句剖析,而是借鑒活動課“趣、活、動”的教學理念,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為自主、更為愉快地學習。
在教《鯨》一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帶著“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從中能讀懂哪些內容?”的問題反復通讀課文。學生依據不同的閱讀水平,在各自頭腦中形成文章內容的“雛形”。再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把自己讀懂的內容進行交流。在這種小范圍的知識傳遞中,既能使學生就一些簡單的內容達成共識,又能互為補充,縮短學生彼此之間的認知差距。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各抒己見,把在學習小組內讀懂的內容在全班匯報,以鞏固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學啟于思,思啟于疑”。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理解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把握住學生思維活躍的火花十分關鍵。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帶著“關于《鯨》這篇課文及有關內容,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進一步來讀課文,這就使以往教學中的“質疑”環節更有針對性,不至流于形式。進而鼓勵學生將不懂的問題提出。有的學生提出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深層思考的問題,如“齒鯨和須鯨除了飲食習慣不同外,還有沒有不同的生活習性?”而更多學生提出了超越課文內容以外的問題,如“鯨是不是只分齒鯨和須鯨兩種?”“鯨的祖先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等。師生共同對五花八門的問題進行整理合并。對于一些像“課文從幾方面寫了鯨的生活習性?”這類簡單的問題,由同學之間當時就予以解答;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鼓勵各學習小組依據自己組的實力來主動承擔“攻克”任務,并允許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跨小組承擔。
這種教學設計,由于沒有一些瑣碎的問題強牽硬拽著學生的思維,因而學生學起來很輕松。學生在自悟自得、互問互答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漲的學習熱情。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也使更多的學生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
二、交流反饋,求同存異
學生經過認真的學習、準備,對上節課提出的問題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而此時學生最需要的就是能夠有一個展示自己學習成績的機會,所以,及時地給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機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由各學習小組選出代表,對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進行匯報,組內其他成員予以補充,其他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生也加以補充或糾正。這樣,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就形成立體交流結構,使得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高密度、大容量地完成了知識、信息的傳遞。
在匯報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對課文中包含的問題,學生沒有太多分歧,但對課外的一些問題卻有些爭執,如對“什么原因促使鯨生活在水中?”這個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地殼變動”和“鯨自身退化”這兩種意見。類似的問題學生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這時不必急于或否定某一方面。不妨讓學生帶著“究其所以然”的強烈愿望,再到“課外老師”那兒去找出答案。這種求同存異的教學方式,表面上是給課堂教學留下了“小尾巴”,而這卻恰恰激起了學生征服疑難、探求真知的強烈欲望,使學生保持著長久的學習內驅力。至于“遺留”問題,可利用晨會、語言活動課等形式予以展示。
說明文活動化的教學方法是針對說明文這種特殊體裁而設計使用的,從尊重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角度出發,由閱讀課文中注重語言方案訓練力求轉變為注重信息交流與吸收。當然,教材中各篇說明文體裁雖然相同,但內容卻各異,因此教學過程中不必與《鯨》一概而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因文而異,量文度法。切實從“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老框子里走出來,真正做好“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導航人,讓學生能用自己更為喜歡的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