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 開發資源 拓展學生視野
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離得較遠,所描述的內容思想性很強,憑著孩子們的閱歷,在理解上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怎樣使孩子們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輕松愉快地閱讀,并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一次又一次機械朗讀課文,更不是逐字逐句地繁瑣分析,而應該是抓準知識拓展點,讓學生去查找資料,獲得較充分的知識儲備,形成閱讀理解的支點。例如教學《赤壁之戰》一課前,我建議學生課下搜集有關“赤壁之戰”的章節,詳細閱讀或閱讀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曹操、周瑜等的小故事,以便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同學找到了“苦肉計”,有的同學找到了“華榮道”,有的同學找到了神醫華佗為曹操治病的片斷,有的找到了曹操多疑殺害了酒館夫妻的故事……有了這些準備,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同學們就可以將自己獲得的課外信息穿插到文章中,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整個故事的詳細情形,并能更深刻地了解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以及在這戰役中曹操為什么大敗而周瑜一方卻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如果沒有課外資料的補充,我想再精辟的分析也是蒼白的,只會讓學生感到課堂的枯燥,而對深度及廣度而言更無從談起。再如教學 《冀中的地道戰》一文,我也采取同樣的方法,讓學生課前廣泛收集抗日戰爭時期的有關資料、英雄人物、戰斗故事。有的同學生找到了《王二小》的課文,有的同學詳細和家長咨詢《地道戰》、《地雷戰》的影片的內容,有的同學找到了有關歌曲……課上一交流,同學們熱情高漲,信息量源源不斷。試想,在這樣的情境下進行教學,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會更深刻地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頑強斗志和無窮智慧。
總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抓住課文的拓展點,讓孩子們搜集資料,交流互動,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展了閱讀面,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以外的大量知識,同時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的自主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們也會從這樣的教學中感悟到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切入點,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拓寬視野,增加積累。